分享

《南渡北归》共读集锦17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九月

共读

《南渡北归》2

作者: 岳南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领读者:云淡风轻

领读者说

第二部第一章   穿越历史之门

甲骨学简单说研究甲骨文的学科,这些出土于安阳殷墟距今3000多年前的刻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文字,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由此可见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史语所在抗战前后在全国树立的史学学术研究中心地位,除陈寅恪的历史研究、李济的考古成果引人注目外,董作宾的甲骨学取得的突破同样异彩纷呈。

出生于河南的董作宾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求学之路较为坎坷。30岁才从北大研究生毕业,虽然灵机一动想研究甲骨文,但是没机会啊。后来他到中山大学任副教授,巧的是傅斯年彼时任文科学长。

随着史语所的成立,董作宾作为早期入职的员工,得以主持所里第一次甲骨的考察和挖掘工作。

凭着在考古发掘现场得天独厚的条件和自己科研能力,1929年大龟四版的出土直接印证了他的“贞人”之说成立,随后又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成为甲骨学权威人物。

面对郭沫若有求于己的溢美之词,年轻的书生董作宾有些飘飘然,无私地发扬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帮助郭成为甲骨学大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虽然郭先生做事有些不厚道,让史语所颜面扫地,为亡羊补牢,史语所给后来学者铸上铜墙铁壁,确保研究成果安全,对此郭先生表示深表遗憾。

在通往学术殿堂顶峰道路上的董作宾,虽然已是名满天下甲骨学大腕,在李庄那样的艰苦条件下,依然耐得住寂寞,严谨治学笔耕不辍,在对近两万片甲骨的研究基础上,他又和助手们全力投入到《殷墟文字乙编》和《殷历谱》的编制中。

为保证史语所重点工程顺利进行,傅斯年特事特办,给他们在重庆买了一盏柴油灯和一桶洋油,国难当头,这已是单位能尽的最大努力。

不负众望的董作宾终于在1945年4月完成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殷历谱》,这部书被陈寅恪誉为抗战八年学术著作第一书,同时受到蒋介石嘉奖,毫无争议地成为甲骨学第一人。

客观讲,没有傅斯年这位伯乐, 董作宾至少不会很快混进这个专业队伍,没有傅斯年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董作宾的成就大概也不会有如此辉煌但他的成功恰恰验证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道理。

密封线

本章思考:

结合梁思永、陈寅恪和董作宾的经历,体会一下工作生活中有傅斯年这样的朋友和领导是何感受?

打卡集锦

Emma Wan

董作賓是不是少見的在傅斯年身邊待的長久的土博?傅斯年在第一卷給我的印象是親近歐洲海歸派,不喜歡土博,與美洲派海歸存在對抗意識的形象。董能在傅身邊待這麼久這麼重要有點讓人意外。

董是能靜下來做學問的人,在亂世中還能默默研究甲骨文這樣枯燥的學問真的令人敬佩。同時還會開啟腦洞思考,董日益重要的地位是不是跟李濟梁思永受到打擊不能全然投身研究有關。總之,不管這個腦洞如何,他都是偉大的學者!

郭若沫好像在哪都惹人厭。    

嘻嘻

李济和董作宾两位大师合作一直愉快,因为早在开始研究安阳文物时,两人就达成共识,终他们一生,都固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李济研究陶器、青铜器等,董作宾研究甲骨文。

傅斯年和陶孟和开始时研究领域也分的比较清楚,陶孟和研究近代,傅斯年研究除近代的所有历史。后来两人水火不相容,就是因为一个想扩充领域,一个坚决不让染指。

学者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研究什么?谁先出成果?成果算谁的?……    

青棠

史语所迁到李庄后,由于陈寅恪先生的离去以及几员大将的相继离开,人手不够,随招募新人,屈万里以及刘渊临作为新成员加入到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研究中。

董先生年少时并未立志考古,一日突发奇想回老家河南去挖甲骨,遂走上了甲骨文研究之路,其与李济先生搭档多年,对殷墟进行多次发掘,董先生专门研究甲骨文、李先生研究出土陶器、青铜器。

期间李先生发掘出大龟四版并著有《大龟四版考释》,1933年《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撰写完毕,董先生整合了15万片甲骨,提出了殷五朝断代说,为殷史研究奠定基础。

其在抗战时期先后编写《甲骨文字甲编》、《甲骨文字乙编》,使得大量的甲骨文能够得到保存、编纂。其倾注十几年心血编著的《殷历谱》更是得到了学界乃至蒋委员长的一致认可。


著书期间,董先生与郭沫若也发生过短暂的交集。郭沫若因发表史语所的成果而遭傅斯年的先生的嫌弃,但其对甲骨文的研究被董先生视为知己。    

Summer

通过阅读本章董作宾为甲骨文研究所付出的心血,终成“甲骨四堂”之一,是实至名归的。

对于殷墟这样的历史遗址来说,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难以取得新材料、新知识,田野发掘很难成为现代考古学,但若不具备传统学术修养,不精通文献、甲骨学、金石学,也很难将殷墟研究推向深入。

也可看出,董作宾、李济二人开始合作发掘殷墟,傅斯年这样的安排真是珠联璧合,也可见其用心良苦。    

Unicorn

纵观董作宾先生的研究生涯,可谓悲欣交加。欣的是董作宾先生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时代机遇下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抗战这样令人惶恐不安的环境中潜下心来,著就了甲骨文研究中的扛鼎之作。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董作宾先生的品性得到了沉淀,在学术研究中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悲的是这其中的无数艰辛,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董作宾先生从方言研究到甲骨文领域,必然是困难重重,加上相对简陋的客观条件与助手的离开,不禁为之扼腕并想着,如果是和平年代,董作宾先生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呢?

同时也为傅斯年先生的良苦用心所感动!傅斯年先生是所长,能够在领导工作的同时,关心大家的精神生活,确实难能可贵啊!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