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证新编(63)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中医奇证新编(63)

时间:2010-07-23 16:46点击: 2346
熟地15克、淮山药15克、党参15克、丹皮9克、制附片9克、泽泻9克、枣皮10克、肉桂6克、白术12克、芡实12克、茯苓12克。
服药四剂,口咸减轻,食欲增加,其余诸症亦皆好转。宗原方继服四剂,口咸及余症消失。继续原方二剂,告愈。(侥宏孝:《新中医》)983年第)0期)
[编者按]《医学正传》云:“肾热则口咸”,而本案肾虚寒亦口咸,又是一经验。
317.口咸案(二)
患者朱Xx,女,48岁。1978年4月10日初诊。自觉口咸已十天余,近有加重。终日如盐含口中,同时伴有头昏乏力、纳谷不香,带下清稀等症,舌淡苔薄白微腻,脉沉细。据《临证备要》记载:“口咸系肾液上乘,属虚寒者用桂附八味丸加五味子。”综观脉症,本案属肾阳不足而致肾水上泛,纳呆,带下又为脾虚失运,湿浊内停之征,姑拟金匮肾气丸合健脾之品,脾肾同治。
生地12克、熟地12克、淮山药12克、山萸肉1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淡附片6克、肉桂粉3克、海螵蛸15克、苍术10克、白术10克、芡实15克、川萆薢12克。五剂。
二诊:口咸略减,带下亦少,但仍觉头昏腰酸,且有口干。前方去海螺蛸,肉桂粉改用肉桂6克,加五味子6克,继服十剂。
三诊:口咸及其他诸症基本消失。继予金匮肾气丸500克调治而痊愈,追踪两年余未发。1982年2月患者又觉口中微咸,即以上法加肉苁蓉五剂而愈。(浙江省开化县华埠区医院张秀萍供稿)
[编者按]中医学认为,五味入口,所行不同。“咸先入肾”。相反,肾病亦多见口中咸味。本案的治疗实践证明,中医理论蕴含很深的道理。
318.口甜如噙冰糖案
刘XX,女,48岁,因满口甜三月,久治罔效于1974年4月15日来诊。诊时患者觉满口甜若噙冰糖,自觉胸咽不利,时噫气,不思饮食,时有寒热,腹胀,双腿舒伸不适,大便清利而数,四肢懒倦,形气相失,面黄白,舌体平、濡软,质淡无苔,口中沃沫,脉中取而涩。腹软稍胀,肝脾未触及,脐腹无压痛。尿糖阴性,唾糖阴性。木戕脾愈旺,旺而反极。脾气失营宿,则偏胜,津涎上溢于口,甘为脾反极之象。应以补脾为报蒂,以甘益脾而不益甘,以酸泻木而不益酸,续养胃气良有意也。
生山药20克、乌梅一个、麸炒白术12克、陈皮6克、甘松9克、莲子肉15克、鸡内金6克、半夏9克、南星3克、枳椇子6克、茯苓9克、旋覆花12克。
煎服三剂,半年后随访,口甜一直未犯。
[原按摘录]精气输于脾土,甘溢乃精华之气上升,皆归脾胃有伤,脏腑阳气皆绝于外。脾养肌肉,脾胃气弱,即不能以味行气,营其脏腑肌肉。《左传》曰;“味以行气,气以实志,滋形润神,必归于食。”方中山药之甘润,一物之内气味皆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乌梅之酸于土中泻木为使,南星之辛得以醒脾,白术苦甘温,补脾胃之气,除胃中湿热从权而去。
《灵枢?脉度篇》曰,“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凡味觉乃口之津液,通乎五脏,脏气偏胜,则味必偏应于口,由是诸疾生。气丽乎味,有味则行气。《孟子?尽心下》云:“口之于味赖乎气,气者何,气质之性是也,而性乃有所附,丽乎气质者……是耳、目、口、鼻之欲。”口味有独立症状,亦有病证反映,如口甘、口臭;亦有因口甘成为特异诊断要点,如脾瘅是也。严用和《济生方》:“夫五味入口,藏于脾胃,脾之所为行其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故有瘅则口甘,土有余亦口甘。外证之显,各有所主,口必失味,脏腑偏胜,气冲口舌故令口辛(口中气辛由肺热)、口苦(胆病善息热口苦。《内经》“有病口苦名曰胆瘅。”)、口苦辣(谓蚘虫)、口臭(劳郁热郁胃气上冲,其气秽浊,或年高水弱,奉养太过,冲发于口),口酸(停滞宿食,肝胆实热)、口咸(肾液上乘,多为寒家),还有口和(寒者口和)、口淡(表虚热或胃虚热)、口爽(口中失味。《素问?五常政大论》:“食减口爽。”)、口沃(为寒症冷涎,或肾虚多唾)、口凉(口中如含霜雪,多脾咳恶寒,中皖冷痛)、口涩(肝邪逆肺,虚火木旺因燥而生)、口燥(热邪内炽,肾水将绝)等等口味。审诸临床,对诊治实有裨益。(开滦煤矿赵各庄矿医院刘沛然:《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期)
[编者按]丹溪谓;脾热口甘,三黄丸主之。所谓三黄丸者,大黄、黄连、黄芩是也,乃实热所致口甘。本案是脾虚所致口甘,以脾虚不能以味行气之故。所以口甘亦当分虚实。
319.嗜盐三十余年案
吴X,男,61岁,农民。1970年11月13日就诊。主诉喜食盐三十余年,见盐即不能控制,每日除饭菜中放较多的食盐外,还随身携带粗盐若干,不时放口中咀嚼,劳动时也同样如此。自觉盐在口中很香,不觉咸,也不感口渴,平时喝水很少,每日约需食盐100克左右。
患者面色萎黄,眼眶黯黑,口唇色淡,爪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浮大无力。粪检未见蛔虫、钩虫卵。患者虽有血虚瘀滞,但以嗜盐为主症。因思嗜咸者多口淡,口淡多属虚、属湿,试投健脾燥湿、化气利水的胃苓汤加减。
党参12克、丹参12克、苡仁12克、茯苓9克、厚朴9克、陈皮9克、焦白术9克、草豆蔻9克、泽泻9克、炮姜9克、甘草9克、苍术6克。
三剂,每天一剂,水煎分二次温服。
三日后来诊,自述服药后症状大减,见食盐已能控制,除吃饭菜中加放盐外,己不需另食。因贫血较重,睡前身庠,守原方丹参加至18克,加当归12克、地肤子35克,附片6克。
前方计服二十一剂,嗜盐已除,至1978年曾随访三次,未见复发。
[原按]嗜盐症临床比较少见,祖国医籍中也鲜有记载。因患者无钩虫感染,排除了嗜异可能,故从“嗜盐必口淡”这一推论进行治疗。口淡一症,中医学认为是脾胃有湿或是虚寒,如清李潆《身经通考,问证》中有:“口中淡苦否?苦、热,咸,寒,淡,虚……”的记载。秦伯未氏在《中医临证备要》中也说,“口淡无味……,有见于病后胃虚的,……一般病中出现口淡,多为胃有湿浊……。”
胃苓汤乃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有燥湿运脾、通阳利水之功。服之既可振奋已困之脾阳,又可温化中焦的寒湿,故用治嗜盐一症,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河北省峰峰矿务局第二医院聂锡钩《新中医》1981年第2朋)
[编者按]偏嗜一物,古人多主虫积,谓虫多怪证,认为凡稀奇怪病,除痰血瘀外,百治不效者,即是虫为患。虫积之偏嗜情况,也是多种多样,有吃米、吃炭、吃泥、吃灰、吃茶叶、吃布纱、吃酒,吃油等。本案嗜盐达三十余年之久,虽粪检未查见虫卵,尚不能排除虫积之存在。主治者虽以健脾燥湿、补虚利水而使病情缓解,这正是治虫积虚证,当先理脾安虫之大法,是不治而制虫的手段。且病人并未陈述口淡而吃盐,是吃盐很香而不能自制,又是农村病人,贫血显著,虫积之典型表现齐备,岂可因一次粪检而除外。
320.嗜食酸醋案
雷XX,男,66岁,农民。
患者常年辛勤劳动,能食善饥,身体强壮,唯性情暴躁,易于动怒,嗜食酸味是其特点,常可一餐食醋半斤,尤其单饮米醋斤余而后快,用量多超他人几十倍,否则易神疲乏力,如临大疴。
一日因腹胀停食,邀余治疗,证见面红,皮肤皱枯而坚厚,心、肺及肝功能均正常,脾肋下可及边缘,血压148/98毫米汞柱,舌质绛,苔腻,脉弦涓。遂按肝旺湿滞、脾气不宣立法。
柴胡4.5克、苡仁30克、白术15克、山楂30克、木香4.5克、黄芩9克、苍术9克、白豆蔻9克、腹皮9克、茯苓9克、杏仁9克。
五剂后不再嗜食酸醋,至今照常劳动。
[原按]《素问?五脏生成篇》有“多食酸则肉胝朐而唇褐”。此患者自幼过食酸味,其形态果如前人所说,“皮肤厚而皱缩。”此乃酸能益肝而胜脾,脾伤则肉皱缩而唇皮掀揭也。又其多怒善暴者,皆喜食酸味之人共有特性矣。故用疏肝健脾,祛湿消解而收效。(西安141医院王艺民:《新中医》1981年第4期)
[编者按]大凡人之喜好多为生理之需要。本案病人性情暴急,是肝常疏泄太过,而酸有收敛之功,故喜好之。主治者抓住病机,调肝理脾,当然见效。
321.血虚嗜盐案
乏XX,女,26岁。八个月前出现嗜盐,至今愈吃愈多,于1978年3月2日来我院门诊。
患者自述,此证起于1977年5月,正当怀孕7个月时,因烈日下步行20余里,汗大出,口渴心烦,饮冷水后,总想吃咸味,尤其是对吃盐特别感兴趣。每于解大便时,头晕目眩,皮肤栗起,吃盐后头晕目眩缓解,粟状随之消失。当年8月,生产小孩后,吃盐量比以前增多,次数也增加。每日至少吃七、八次,多至吃十余次,初则见盐想吃,每次吃蚕豆大一块,细嚼慢咽,不觉其咸,反觉其香,后来每谈及盐,则哇涎欲滴,如不得盐食,则口涎多而腹痛,得盐则精神爽快,腹痛消失。但不喜吃青盐,食入即吐。因面色淡黄,形体略瘦,唇无血色,精神萎靡,当地医院怀疑为钩虫病引起贫血,曾服驱钩虫药三次,病情如故,且吃盐量增到一次吃鸽卵大一块。特来成都某医院检查治疗,仍怀疑是钩虫病,查大便未发现钩虫卵。转神经科检查亦无异常。当时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属正常范围,仅血色素为56%,认为是贫血,给以硫酸亚铁丸,服后即吐。因诊断不明,乃转中医科治疗。中医认为是肾阴虚,给以六味地黄丸加菟丝子、杜仲、白芍、枸杞等味,服后症状未缓解,故来我院门诊。当时除以上症状外,自觉惊悸不安,饥不欲食,合后腹胀,头发脱落,两颧发赤,舌质淡白,脉虚,两关尤甚,认为是肝脾气血亏虚,治以调肝运脾、益气生血之法,仿郑钦安当归补血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