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证新编(52)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中医奇证新编(52)

时间:2010-07-23 16:46点击: 2356
一方:茯苓24克、全瓜蒌30克、生龙骨20克、杏仁9克、天花粉9克、生牡蛎30克、贝母6克、紫苏梗9克、旋覆花15克、全蝎7个、蜈蚣1条、合欢皮15克。
二方:炒枣仁60克、柏子仁60克、朱砂9克。
共碾为极细末,每次6克,用药液或其他可口饮料吞服,一日四次。
三方:桔梗150克、薄荷150克、苍术150克。
共碾为末,加适量面粉,装于布袋里作枕头。
方中茯苓养心健脾以化痰,紫苏梗、合欢皮舒肝解郁以化痰,全瓜萎、天花粉开胸散结、清化热痰,龙骨,牡蛎重镇安神,不使痰气上冲,杏仁、贝母、旋覆花利肺气而散痰结。用全蝎、蜈蚣,一则祛风镇静,同时也取其搜透经络中之痰浊,使痰浊之盘结于脑者亦可消散。以枣仁等为末吞服,取其养心安神,消除心悸、恐惧和情绪不安之症,使心神内守、情绪安定,则可避免或减少惹激诸症并发。用桔梗、苍术等药物枕头,乃仿古方外治法义,取芳香行气之品,收“气行痰消”之功,内外兼治,使脑内凝聚之痰浊得以消散。
服上方五剂后,诸症大为减轻。药既对症,应予守方,嘱其再服五剂。三诊时,头脑重坠、面部时肿等症已基本消除,心情舒畅。四诊时,减去全蝎、蜈蚣,唯睡眠欠佳,再加夜交藤24克、枣仁9克、柏子仁9克于煎剂中养血安神。此后大法不变,药味稍事增损,连续诊治8次,临床症状已痊愈。三年后来院称谢,诸症未再发,并拍片二次,均未见任何阴影。(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供稿)
[编者按]此乃痰热兼风证。痰之为病,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皮肤,无处不到,内伤杂病尤为多见。患者素体脾虚痰盛,复加情志抑郁,肝气不舒,痰热随气上升头脑,阻塞经隧,故有是证。治以化痰疏气散结为主,兼以镇静搜络,亦属对症。妙在用芳香行气之药为枕,古法今用,内外合治,非临床老手,其运用不可能如此灵活自如,堪称表率。
255.面肿如球案
1961年与我院59高研班学员到某军医院搞科研,该院一护士之子,5岁,患怪病,面肿如球,病已近月。按之空虚,随指而起,好象面皮之下充气一般,但无皮下气肿的“握雪”感,肿至颈部。西医诊断未明,经服西药无效。其面色苍白,舌嫩,因此考虑乃气虚所致。头为阳,面皮属表,故当从表虚论治,方用玉屏风散加五味子。
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8克、五味于5克。每日一剂
取玉屏风补气固表,五味子敛其浮阳。服药九天,霍然而愈。(广州中医学药邓铁涛,《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2期)
[编者按]一般说,面肿痛多属风热,面浮肿多属风水,而此案有风但无热无水。主治者以头为阳,面皮属表,是风邪上受,气虚作胀之证,用玉屏风散,已是针孔相对,又巧加五味子以收敛虚风浮阳。药仅四味,立竿见影,真是高手妙方,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
256.头部发凉案
邓XX,女,43岁,社员,1976年7月5日初诊。
患者因孩子病死后忧思发病,初起嗳气频频,烦躁易怒,倦怠懒言,失眠多梦,继感头部发凉,常需头巾厚厚缠裹稍舒。近日全身亦觉发冷,以至密闭门窗不敢外出,虽时值盛夏,却着绒衣绒裤,气短,善太息,微汗出,食欲不振,六脉细弱,舌胖嫩淡红,苔薄白。证属思虑伤脾,升降失司,以升阳举陷、行气解郁为治。
黄芪2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苏梗10克、盐附子20克(先煎)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5克。
二诊(7月7日):服上方一剂后,自述汗止,畏寒亦瘥,但仍感头部发凉怕风,气短,食欲差。原方继进二剂。
三诊(7月10日);头巾摘,身可穿单衣,头部不凉,精神转佳,尚嗳气,夜寐欠佳。嘱其保持心情舒畅。原方盐附子改为制附片6克,再进三剂。后服逍遥散三剂,嗳气止,睡眠佳而告愈。(四川省梓榷县卫生局张耀;《山东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
 [编者按)诸阳经皆上于头。或因为虚,或由于郁,致使阳气不升,则头部甚至全身失于温煦而发凉,畏冷。主治者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升举阳气,用逍遥散化裁疏解郁气,药症相应而奏全功。
257.面尘案
黄xX,男,25岁,未婚,1974年11月29日初诊。
患者自诉经常失眠多梦,口苦,心烦,面部皮肤脂溢增多,颜面口颊部皮肤渐变灰黑难看,故不欲外出,怕招人笑。虽多方求医未效,特来就诊。
病人表情忧郁,颜面(特别就口颊部)黧黑斑,形似尘土,以手摸其面部,则满手油脂,舌苔淡黄,脉缓细。诊断为面尘。此由肝肾郁火,郁阻经络所致。投柴芍地黄汤加减。
柴胡10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玄参10克、甘草5克。
二诊(12月10日):自诉服上方四剂后,面部皮肤脂溢减少,口颊部黧黑斑减褪,口苦、失眠、心烦诸症亦随之好转。查见舌苔淡黄,脉缓细。方既对症,无须增减,继投原方四剂。
三诊(12月16日):自诉面部脂溢大减,颜面口颊部黧黑斑尽褪,口不苦,食欲二便如常。苔薄白,脉缓。仍投原方四剂,以巩固疗效。患者欣然而去。
[原按]面尘一证,其面色灰败如尘土。《灵枢?经脉篇》曾指出,由外因侵犯足少阳经脉,就会“病口苦”,“甚见口面微有尘”;侵犯足厥阴经脉,也会“面尘”。此证与肝胆有密切关系,但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肝肾阴亏,如《素问?诊要经终论》所说:“少阴终者面黑……”;实者多由肝肾郁火,瘀阻孙络所致。经云:“丈夫……二八肾气盛……精气溢泻。”患者年逾三八之数,且素有口苦、心烦、失眠多梦,肝肾郁火内伏可知,故以柴芍地黄汤加减,疏泄肝肾而痊,取釜底抽薪之意也。(湖南资兴矿务局职工医院黄惠安:《新中医》1976年第3期)
258.下颌颤动案
胡XX,女,66岁,1981年7月7日初诊。
患者素体瘦弱,胃痛时发,近一周来因下颌颤动而往X县医院五官科检查治疗,病情未见改善。证见下颌颤摇不定,舌亦有颤动,语言蹇涩,吞咽欠利,心悸荡漾,无寒热。苔薄舌淡,脉来浮缓乏力。察其体质瘦弱,正气虚衰,卫外失固,风乘虚入,法以益气扶正、祛风解痉。
白附子6克、僵蚕9克、全蝎3克、蜜炙白术9克、黄芪5克、党参20克、野茯神10克、甘草3克、防风9克、川芎6克、当归9克、白芍9克。
二诊(7月9日),服药二剂,颤摇较减,神情较安,嘱其原方再服三剂。
三诊(7月12日),下颌颤摇大减,舌颤动亦平,色脉渐有好转,惟心悸、谷食不振,原方去白附子、全蝎、川芎,增酸枣仁、柏子仁、陈皮各9克,生谷芽15克,五剂。药后诸恙全平,续予调理之剂以巩固疗效。经随访观察,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歙县坑口公社卫生院张颂山:《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编者按]颤动之症,多从风治。然而风有外风、内风之别。内风多滞九窍,外风常经卫表而袭于经络,易引起一些局部性的颤动或麻痹,如风壅血滞,也可成为难愈之疾。本案从风、从虚论治而收速效,盖因其病程不长之故。
259.毛茎结节病案
阎XX,女,学生,1974年7月16日初诊。一年前无何原因,在一次洗头中偶然发现在发子上有如虱卵物,平时无何感觉,除因搔抓头皮有少量脱发外,未发现有折断等其他毛发病变,头发干后,虱卵物不见。曾去几处就诊,未获结果而来院诊治。
患者除有轻度先天性心脏病外,无其他慢性病史,否认家族同病史及离乡久居外地经历。
查患者全身发育正常,外貌健康,头部毛发生长旺盛,未见头屑及断发等癣菌感染改变,但水洗头发几分钟后即现黄褐色如虱卵大之小体,与发丝紧密粘着,用力可剥下,发干后小体消失。镜检发现在毛发干中有黄褐色胶状物,密着于发干,毛发本身来见损害,毛发横断面病理切片改变略同,真菌培养(-)、诊断为毛发结节病,用中药外洗:紫草50克,水煎外洗。六剂痊愈。
[原按摘录]毛发结节病,为少见皮肤病。查阅国内部分有关文献,尚未发现此病报告。本病是毛发的真菌传染病,其特征是沿毛发干有结硬如石的结节,凝块坚固地粘连在毛发干上。有的结节可能小到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见,较大的结节肉眼可见,容易触摸,用手指捻发时可有砂珠样感觉,或在梳发时产生轻微金属音。本病按西医处理,需剃去头发后涂药治疗。本例采用单纯中药外冼,未剃头发也获治愈,体现了中医学的丰富多彩。(辽宁中医学院张一军:《辽宁中医》1979年第1期)
[编者按]紫草为凉血解毒之品,从本案治验表明,紫草确有杀灭真菌的作用。
260.恼怒眉发脱落案
一儒者,因饮食劳役,乃恼怒,眉发脱落。薛己以为劳伤精血,阴火上炎所致,用补中益气加麦冬、五味,及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须发顿生如故。(《奇症汇》第27页,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年1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