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30克、白术10克、茯神10克、远志6克、木香6克、枣仁18克、当归10克、五味子10克、麦芽10克、杜仲10克、山药18克、大枣3枚。水煎服。
服六剂后,症状有所减轻,按原方继服三十余剂而愈。随访八年未复发。(陕西中医学院郭诚杰供稿)
[编者按]本案的特点是,大量血尿,反复发作,与疲劳过度明显有关,但始终无寒热,腰痛、膀胱气化不利以及阴虚劳瘵等见症。结合其他脉症表现,定为脾虚失统,肾气不同,以归脾汤加杜仲、五味子取得疗效,虽是平淡之方药,而有精深之辨证,诚属难得之例。
45.瘀阻血尿十年案
林X,男,50岁,干部,1978年9月6日入院。
病人自1968年始,反复出现尿血,每年发作2一5次。每次发作时间一月或三月不定。如此延续十年,曾住XXX部队医院、广州XX医学院等诊治。作过多项化验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亦用过多种止血西药及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中药治疗罔效。近两月来,尿血加剧,伴疲乏、腰膝酸软入院。入院后,尿常规检查蛋白(十),红细胞(+++)、白细胞(+),尿沉渣找抗酸杆菌阴性,血常规及血小板均正常,二氧化碳结合力62.5容积%,非蛋白氮32.9毫克%。再次作胸部X线慑片及肾孟造影均未见异常。给予抗痨、上血等药治疗20多天无效!乃请中医会诊。
证见体质消瘦,面色晦暗,腰膝酸软,疲乏,尿色暗红,口干微苦,舌质暗红,舌下静脉紫黯,苔薄黄,脉弦细略涩。乃属瘀血内阻兼肾阴亏损之侯。治拟先活血化瘀,待瘀去血止,再近滋阴固肾之品。用失笑散加味。
五灵脂10克、炒蒲黄10克、尘地黄2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红花2克、牛膝10克、郁金10克、山楂10克。三剂,每天一剂,水煎服。
药后自述尿血减少,尿色转淡红,口干亦减轻。舌脉同前。前方见效,再服十二剂,尿血全止。尿常规复查,蛋白(±),红、白细胞已转阴性。10月26日治愈出院。出院时,尿血终止,但仍觉口微干,疲乏,腰膝酸软,舌转淡红,苔薄白而干,脉细略弦。瘀血已去,肾阴仍亏。治宜滋阴补肾,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味。
熟地黄25克、山药12克、枣皮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10克、山楂10克。
服九剂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原按]本例患者尿血达十年之久,尿呈暗红色,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舌下静脉紫黯,苔薄黄,脉弦细略涩。乃由湿热郁积日久,瘀血内阻,瘀血不去,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故尿血久不止。体质消瘦,腰膝酸软,疲乏,口干微苦,乃瘀血日久,伤及肾阴所致。治宜活血化瘀,佐以滋阴降火,故选用失笑散加味。取失笑散以活血化瘀,加红花、赤芍、山楂,化瘀之力更强;生地、丹皮滋阴降火,郁金行气解郁,气行则血行;牛膝导瘀下行。不用止血药,而血自止。血虽止,但肾阴未复,故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山楂,以滋补肾阴。前后两方,尤妙在选用山楂一味,正如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所云: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由于药中病机,故十年之疴,亦能速效。(广东省珠海市人民医院杨高隆:《新中医》1982年第8期)
[编者按]祛瘀止血是中医治疗出血证候的一个重要法则,深含辩证思想。但临床必须注意其使用的指征、时间,方法以及兼挟证候,否则也易愤事。本案所出方药是可取的。
46.房事后血尿案
商XX,男,32岁,已婚。
患者房事后血尿近八月,先后出现十九次,小便全血,夹有血块。曾多方检查排除肾结核及尿道炎症,但无明确诊断。每当房事以后,第一次小便为全血尿,并夹有血块,第二次小便肉眼看不到血液,镜检尚有少量红细胞;第三次小便镜检阴性。平时除头昏无力外,无其他不适。舌红少苔,脉无变化。此由肾阴不足,媾精之际,相火内动,血被火冲,因而妄行。姑拟补肾泄火。凉血止血之法。
鹿角胶6克、阿胶10克(与蛤粉10克同炒)、血余炭5克、茅根15克、盐炒黄柏5克、丹皮炭6克、大生地10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炙龟版10克。
二诊:药送三剂,未见动静。续服半月,性交两次,未见尿血,但仍头昏无力,舌红少苔,阴伤火旺之象未尽,再用丸药图本。
大生地120克、血余炭30克、炒丹皮60克、旱莲草90克、女贞子90克、炙龟版90克、阿胶珠90克、菊花45克、鹿角胶60克、炙知母30克、炒黄柏45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用茅根90克、取汁,阿胶、鹿角胶煎汤泛丸,如绿豆大,每服9克,一日二次,开水送下。(《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江苏科技出版社,1980年12月)
[编者按]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痛与不痛。本病之尿血,见于房事之后,脉虽无异,但舌红少苔,仍属阴虚火旺之候,故以滋阴清火、凉血止血获效。“阴虚难复”,为免复发,宜丸药缓图,久必生效也。
47.阴囊衄案
张X X,男,43岁,干部。1976年8月17日就诊。
患者当天下午开会时,微感裤裆潮湿,不痛不痒,初不介意,后越来越湿,一看裤裆,殷红鲜血,即到医院就诊。病人苔净脉弦。余审视之,曰:此血从阴囊而来,阴分本虚,又兼暑热内蕴,外逼成衄,宜养阴清热凉血法。
青蒿12克、白薇9克、桑叶9克、炒生地12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煅牡蛎19克、煅龙骨19克。五剂。
[原按]阴囊衄属肌衄之一种,殊属少见,我行医50余年中,仅见三例。前二例系抗战前诊治,医案已散佚无存。此例仅处方一次,迄今已七年,经走访并未复发。凡衄之为患,总由乎火。外因为六淫之变化,内因为五志之惞腾,有实有虚。阴囊系厥阴所属,肝经相火下迫,血从汗孔而出。时值炎暑,天热正盛,此病虚中有实。虚者为阴虚,实者为暑热,今以青蒿、白薇、桑叶、丹皮清暑热,生地、女贞、旱莲补肝阴,牡蛎、龙骨固涩和阴,标本兼顾,服药五剂而愈。(张宗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48.血箭案
项XX,男,46岁,工人,1976年9月8日门诊。
患者六年来左手指及手掌部经常出血似箭,每隔4~5天一次,需包扎止血。出血前一天,局部先出观如芝麻大的紫红点,面色微红,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心肺火盛,血热妄行。当时我因未见过血箭证,无法处方,为对病员负责,查阅《医宗金鉴》有用凉血地黄汤治血箭之记述’即照抄与他。
生地12克、玄参12克、当归10克、黄芩10克、生山栀10克、黄连3克、生甘草3克。
服药三剂,血即止。随访八月,未复发。(曹朗庭;《浙江中医药》1977年第6期)
[编者按]血箭一证亦见于《外科正宗》谓出于心经,火盛逼血从毛窍出也。并载有外治法,用桃花散,用石灰同大黄炒,去大黄筛细,凉水调敷。内外同治,可能收效更速。
49.左手虎口冒血案
病孩XXX,男,15岁。1980年元月,患者自觉左手虎口上端发痒,搔揉后痒止,随即冒出血珠,揩去后数分钟。其血又冒出。外科用消毒止血药,治十余日仍不止。病孩脸色红赤,眼目发黄,舌质干白粗糙乏津,脉来洪数有力,只胃纳不佳,余无他症。心情较为紧张。此气燥血热,迫血妄行旁流之证,治以大辛凉之呋平燥为主,辅以淡甘寒,凉血育阴,佐以微苦泻其血热,助以焦味,引血归经,加极少量之香窜药,引诸药之力达于病所。
生石膏25克、生地2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血余炭15克、牛膝12克、藕节30克、小蓟15克、陈棕炭15克、麝香少许为引(冲服)。
(服法,诸药浓煎后,取麝香约小绿豆大一粒放齿上咀嚼,用药汁饮下,日三服三嚼,一日尽一剂。若无麝香,旁支之疾,药力很难及于病所。)
服药四剂,冒血即减,原方去麝香继服四剂,冒血全止,病愈。(刘静庵:《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
[编者按]《诸病源候论》有“九窍四肢出血候”,《肘后方》主暴惊所致。本案为气燥血热,以凉血止血治之而愈,妙在用麝香之辛香走窜,以引药达于病所,经验可贵。
50.手掌汗血案
李XX,女,32岁,炊事员。1981年12月11日初诊,
患者于今年6月间,发现两手掌渗出鲜红血液,用手帕擦去后,五六分钟又渐渗出。经某医院血栓,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均属正常范围。经服止血剂,效果不显,每周仍渗血1~2次,以致不能做炊事工作。纳食尚佳,夜寐亦可,唯大便较干,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汗血,辨证为胃阴亏损,胃火炽盛,治以养阴凉血法。
丹皮5克、生甘草5克、细生地15克、紫草15克、仙鹤草30克、红枣30克、煅牡蛎30克、糯稻根30克、蒲公英3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黄芩12克。五剂。
一周后复诊,手掌汗血已止大半,仅渗血一次,量少,原方续服五剂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姚禁晖:《浙讧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