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证新编(11)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中医奇证新编(11)

时间:2010-07-23 16:46点击: 2404
34.冬季两腋出大汗案
陈XX,男,37岁。1971年11月12日初诊。
患者每逢冬季,两腋下不因活动而大量汗出,其他季节虽体力劳动,亦仅汗出如常人。病已持续十余年,每至冬季即发,越冷汗越多,甚至内农两侧尽湿,深以为苦。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效果不显。中医按自汗或盗汗治疗,服方如玉屏风散、牡蛎散、补中益气汤、当归六黄汤等数十剂,依然无效。察其形瘦,面色苍黄,苔薄白腻,舌质稍淡,脉缓而弱,余无所苦。诊为阳虚自汗,方用右归丸化裁。
熟附片,0克、肉桂1克、淫羊藿10克、菟丝子20克、巴戟15克、白芍10克、枸杞子10克、当归6克、熟地25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5克。
服药三剂后,汗即减少,仍按上方加减服五剂,出汗消失。嘱其按原方再服十剂,以巩固疗效。至今未再复发,体亦较前壮实。(广东韶关市中医院杨国柱:《上海中医药杂志》34:5,1980)
[编者按]右归丸治自汗,方书未见记载。本案脉症合参,判断病机精确,虽不止汗,而汗自止,实为治本之法。然前医所施,亦不可全盘否定,至少从反面为右归丸的使用提供了依据。这种治疗性的诊断方法(又叫试探法),临床常采用之,尤其在疑难怪病的诊治上,具有一定意义,
35.下肢自汗案
黄XX,女,45岁,1982年2月8日初诊。
患者自述两膝以下自汗、肢冷已一年余。面色萎黄,头昏困倦,舌淡苔薄黄,脉濡缓。初以寒湿侵袭下焦论治,服药三剂无效。改用《金匮》肾着汤加味亦无效。经反复考虑,从肝肾气血亏虚,湿热留于下焦入手,给以补益肝肾,兼清湿热,用三妙散,加味。
苍术10克、牛膝10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鹿胶10克、黄柏3克、川芎6克、肉桂8克。
三剂后汗减肢温,原方再服三剂而愈。(张贤辉《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7期)
[编者按]《杂病广要》载有“足汗为脾经湿热……。又足汗常多,后用八珍汤加白附子、川乌,足汗即无。”故气血两虚兼夹湿热引起足汗古已有之。
36.手足心淋漓自汗十年案
陈XX,女,22岁,工人。
患者四肢掌心汗出,以手心为甚,其状淋漓,病已十余载,不分四季,昼夜,寐则汗收,寤则汗出,烦惊更甚。近几年来病情加剧,自觉痛苦不堪。长期求治,均以敛汗为法,未能获效。1978年6月27日来我科门诊,目睹病状同前,伴有头晕,心慌、失眠,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脉细而弱。恢其脉症所见,此证属阳虚自汗无疑,法当补气固卫。又汗为心液,汗泄必耗散营血,故佐以敛阴调营。
党参15克、黄芪12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炙甘草6克、牡蛎30克、附片12克、茯神12克、白芍12克。
服上方三剂,疗效不显,即按原方加热地12克,桂枝10克、远志12克,柏子仁12克。继服三剂后,汗量减少。守方再治,前后共服药三十余剂,汗出止,诸症退,随访三月末见复发。(湖北孝感县医院中医科袁俭生:《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5期)
[编者按]《医碥》云;“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冬月足汗多,气降也。又有手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乘虚阳外越,而横溢于四肢者,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虚寒之汗必冷,实热之汗必热,这是辨寒热虚实的关键。本案未从汗液本身酌情状辨,而是从整体症状辨,即从精神、面色。舌、脉等,辨为阳虚自汗,也是有所依据的。其寐则汗收,寤则汗出者,是因人寤则气行于阳,寐则气行于阴,当气行于阳之时,津液随气外蒸,因其虚而不固,故外泄而为汗也。
四、血证
37.全身漫血案
崔XX,男,18岁,甘肃省农校学生,于1956年3月就诊。
患者因在运动会赛跑中跌倒,当即昏迷不醒,浑身各窍及毛孔均出血不止。兰州某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救数日,输血数千毫升,血仍不能止,请余会诊。观其面色晄白,口唇淡红不太枯燥,神识仍处半昏迷状态。脉细微、舒徐。询道二便尚可,不思食,强食之,尚能安谷;心慌、胸闷,睡眠不实。因命之为“漫血”(以其全身诸窍出血,姑且命名)。在漫血的情况下,患者面唇虽晄白、淡红,而不太枯燥,脉象虽极细微,而尚舒徐有神,虽不思食,强食之,尚能安谷。安谷者昌,故断言尚有再生之理。其血之所以漫溢者,盖因跌伤大气,致三焦元真腠理失其通会,阳虚无能摄血故耳。法当以微温之艾火,扶其生发之元气,“导气归元”。于是决定以针灸治疗,程宇如下。
第一天,神阚灸二十一壮,膈俞灸七壮,太冲灸七壮。午后复灸如前。
第二天:神阙灸二十一壮,气海(上)灸七壮,血海灸七壮(在脐下四寸半处);太冲针七分,灸三壮。午后针灸如前。
第三天,食窦灸二十一壮,肺俞灸三仕,针四分(先灸后针);脾俞灸七壮,针四分;足三里针四寸,徐入疾出,不留针,灸三壮。午后针灸如前。
第四天:肺俞灸三壮,针四分,膈俞灸七壮:足三里针灸法同前次;太溪灸三壮;昆仑灸三壮。午后灸神阙二十一壮。膈俞灸七壮,太冲针灸如前次。
第五天停止针灸。
第一天晚间,出血现象即有好转。第二天午夜后,出血现象基本缓解,精神爽健。第四天患者神情一如常人,脉象接近正常,已能自己取饭,室外活动。第五天已无出血,验血正常,停止针灸治疗。(郭象离:《中医医案医话集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编者按]浑身诸窍皆出血不止,临床的确罕见。主治者断为阳虚无力摄血,启用艾灸为主温扶元气,亦属有胆识之举。案中灸神阙能温通周身络脉,灸膈俞以宣气机、畅呼吸,太冲引气而上,导血下行;气海、血海壮气化血,灸食窦醒脾以增进水谷,复脾脏统血之功,灸肺俞、脾俞输布宣化。深针足三里,畅中宫转输之能;取昆仑、太溪,引虚火下归。穴位虽异,总在温扶元气以摄血,力挽垂绝之阳气于顷刻之间,其急救的经验十分宝贵,值得进一步研究。
38.全身瘀血案
于XX,男,60岁,干部,1976年7月2日初诊。半年前,患者因发烧肌注庆大霉素后,右臀部大片瘀斑,目赤,口唇肢端均紫暗,经某医院骨髓涂片证实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查其目赤,唇指(趾)端暗紫,肢体灼热,右臀部紫斑如掌大,舌青紫,苔灰,脉细涩。化验检查血色素20克%,红细胞791万/mm3,白细胞28500/mm3,血小板16万/mm3。证属热结血瘀,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法。
当归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青黛6克、大黄10克、银花30克、玄参30克。每日一剂,水煎服。(同时加服环磷酞眩毫25克,马利兰2毫克,均每日三次。)
二诊(8月5日):血色素为19.5克%,红细胞797万/mm3,白细胞22800/mm3,血小板38.5万/mm3。因恶心呕吐较重,患者自行停服环磷酰胺及马利兰。继用原方加减。
当归1.5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红花12克、鸡血藤20克、青黛10克、莪术12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银花30克、生地20克、蒲公英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
三诊(9月5日):投药三十剂,症见好转,紫斑已变浅,舌稍暗,苔薄黄,脉沉细。血色素16克%,红细胞587万/mm3,白细胞13700/mm3,血小板26万/mm3。继服前方。
四诊(10月5日):患者自觉症状消失,青紫瘀斑均变为红润之常色,舌红少苔,脉弦。血色素13.5克%,红细胞398万/mm3,白细胞5600/mm3,血小板9.2万/mm3。前方减量,服至1977年2月,多次复查血象,均属正常。1979年5月随访,血象正常,已上班工作。
[原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少见的原因未明的慢性造血系统疾病,其血液学特征为骨髓造血功能亢进,故表现为全血增多。《温疫论补注?蓄血》曰;“邪热久羁,无出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本例初病发热,继则瘀斑,系热毒与血搏结而瘀于肌表,故出现肯紫瘀斑之典型瘀血证候。治疗全程均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为法,收效较快,近三年随访仍处于缓解状态。(海阳县人民医院刘学禄;《山东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
39.肺积血案
一男子XXX,胸部受猛击,重度呼吸困难,翌晨病笃,西医诊其脉搏沉绝,叩诊肺部左右俱呈浊音,充实如肝脏,心音微弱,诊为不治。来此,急予瓜蒂9克、桃仁30克、红花30克,浓煎顿服,大吐,肺内积瘀亦由咳而略出,呈黑色,卒庆生还。
[原按]本案尚载于台湾庄慈祥著《中医用药秘法奇验集》中。庄氏按口:此病虽云危急,究在初起,瘀血尚易推动。然欲使其顿时消散亦属难矣。直达胸部,而后瘀积之血可假逆势倾吐而出,较诸或消或下或针灸诸法,尤为便捷确效,神手哉!用药之巧有如斯者。(台湾黄满荣,《千家妙方》上册第143页,战士出版社,198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