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奇证新编(5)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中医奇证新编(5)

时间:2010-07-23 16:46点击: 2410
2.壮年麻疹案
童Xx,男,30岁。病初身热头痛,目赤羞明,鼻塞流涕,咳嗽不扬,声音嘶哑,曾在某处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病者也自以为是,服用银翘散无效。后来此求治,余检查口腔发现科泼力克氏斑,告诉病人所患为麻疹病,其人不信。适逢家来远客,相陪进餐,恣食油荤。旋即体温上升,唇红颧赤,呼吸短促,厌油痰稠。原已显露之疹,忽然隐没不见。高热神昏,粒米不进,脉象洪数,舌质深红,苔黄而燥。证系阳邪入里,油脂阻胃,疹失透达。治宜宣表清里,消合透邪,予以自制“加味透疹汤”治疗。
麻绒9克、柴胡9克、葛根9克、当归9克、山楂9克、鸡内金9克、丹皮9克、淡豆豉9克、升麻24克、板蓝根24克、大青叶60克、紫草60克、炒葶苈6克、川贝母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二剂后,隐没之疹已经透发,从胸背直透四肢,呼吸渐趋平静,但体温未减,再进二剂后麻疹开始消退,诸症随之减轻,能起坐食粥。咽干,少津无苔。此时宜以养阴生津、健脾消毒为治。
沙参12克、细生地12克、石斛12克、知母9克、川贝母9克、鸡内金9克、杏仁9克、山药24克、莲米60克、鲜贯众30克。
进药六剂,病得以痊愈。(成都中医学院王渭川。《千家妙方》上册第5页,战士出版社,1982年7月)
[编者按]成人麻疹,时有所闻。惟此证初起最易被病家或医者所忽视,因而失于将息,故病多重笃。大抵疹出忽没,多为热毒内科疾病内攻,务必宣表透邪,使疹透出,方保无虞。
3.奇恒痢疾案
刘XX,时当深秋,久旱无雨,下乡返县,觉腹痛不适,当晚下痢脓血数十次,寅夜高热,急诊于县卫生院,诊断为“中毒性痢疾”,服大剂磺胺无效。翌日午后突然昏厥不省人事,急邀余诊。
据家属代诉,患者高热不退,神昏谵语,昏厥前曾诉口渴咽干,心烦不宁、肛门灼热,大便如屋漏水,如酱状物,其脉弦数,属奇恒险痢。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幸年轻体实,尚有生机,急予清热解毒之法。先用地浆水(作法:取新鲜黄土,用清井水搅拌后,澄清杂质即得。)煎服三大碗,服后良久,厥回神志稍清,便次略减,再投以三黄解毒汤加减。
黄连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银花30克、地榆15克、苦参10克、菖蒲6克、木香6克、白芍6克、花粉6克。
昼夜连服二剂后,热退神清渴止,能进食藕粉半碗,大便次数大减,稍带红色粘液,自觉头眩晕,身倦怠,改用燮理汤加味。
山药30克、苡仁12克、玉竹12克、白芍10克、牛蒡子6克、黄连6克、甘草6克、(冲服)肉桂1.2克。
连服三剂,病遂痊愈。(张应瑞主治、张燮均整理:《江西中医药》1960年第4期)
[编者按]本案妙在用地浆水,使其厥回神清。《本草纲目》第五卷载,地浆又名土浆,其制作之法是:掘黄土地深三尺,以清水倾入搅浊,待澄清后,取其清水即是地浆水。本案主治者简化了制作方法,适合城市应用。《本草纲目》谓其“气味甘寒,无毒。解中毒烦闷。解一切鱼肉果菜药物诸菌毒。疗霍乱及中暍卒死者,饮一升妙。”并云:“能泻阳中之阳”。主治者以地浆水煎服三大碗,取其清热解毒而使厥回神清,转危为安,堪称功夫到家。其实地浆之功用,知之者甚众,而用之者几稀!良可叹息。
4.疰夏案
袁XX,女,35岁,郑州市某机关干部。1982年6月3日初诊。自述从1971年开始,每年夏季不能在阳光下活动,如在阳光下活动,体温即升高到38℃左右,并伴恶寒乏力,头晕头痛,仅颈部、两髋部汗出,汗珠如黄豆粒大,精神萎靡不振,整日昏昏欲睡,但又睡不熟,每值此时,不能进任何食物,依靠注射葡萄糖度日,更不能外出。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如果避居冷室,则诸症全消,或待盛夏过后,秋令凉爽,诸症不治可除。十一年来年年如此,病势缠绵。今年入夏病又发作,前来就诊。
查其精神萎靡,面色晄白,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沉滑。此为湿阻经络,内阳不能外达,蒸腾为热,故见阳光下体温升高,湿阻中焦,升降失常,则见头重头晕昏睡等症,清阳不迭四肢,故见四肢倦怠乏力;寒湿为阴邪,其性凝闭,卫阳被郁,故见恶寒,汗出不得全身;湿性粘滞,故病程缠绵不愈。证属寒湿滞络,阳气郁阻。治以芳香化浊,温通经络。
藿香10克、厚朴10克、半夏10克、桔梗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白芷10克、佛手10克、郁金12克、节菖蒲10克、桂枝3克、前胡10克、茯苓18克、甘草3克。
二诊(7月8日):上方服十余剂,虽值天气炎热,但诸症大减,在阳光下体温已不升高,饮食增加,但仍感乏力,时觉身热,热甚欲睡,但无以前昏睡现象,能在室外短暂活动,颈、髋部仍汗出如黄豆粒,且触之冰凉。舌质淡,苔白滑腻,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脉沉稍滑,再本前方化栽。
白术10克、苍术10克、茯苓20克、桂枝5克、藿香1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郁金12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秦艽10克、白芷10克、甘草2克、川芎10克、节菖蒲10克。
三诊(7月26日):上方服十剂,全身汗出,热感顿消,饮食如常,在阳光下活动巳无不适感,心情舒畅,但时感乏力,舌脉同前,再本前法善后。
白术1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5克、紫苏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秦艽10克、白芷10克、藿香10克、丹参20克、桑枝30克、全蝎10克、砂仁6克、甘草3克。
上方服用六剂后,诸症全部消失,今年随访,病已痊愈。(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河南中医》1983年第5期)
[编者按]本病以不能见阳光为主症,乍看起来,似属里热为患。然而主治者透过假象,抓住本质,从舌脉确认本证为寒湿郁滞经络,阳气不能外达,投温化之剂,立起转机,这种精细的临证作风,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倡导的。
5.铸造热案
孙XX,男,36岁,电焊工人。患者于1964年12月20日上午九时替试剂室的反应锅烧黄铜焊,共两小时之多,完工后毫无自觉症状及病态。吃午饭时食欲仍正常,至下午3时开始寒颤,周身犹如冷水浇,呼吸时骨胳关节疼痛,胸闷。约五时许,症状更为加剧,体温高达39.5℃,头痛,烦躁不安,自觉口中有金属味,即停止工作,来医务室就诊。
查患者体温40℃,脉搏90次/分,急性发热病容,神志清楚,面部两颊微红,两眼结合膜充血,呼吸稍迫促,口唇干燥,舌尖莓红,舌苔厚腻,咽部高度充血红肿,扁桃体阴性。听诊心律疾速,未闻及瓣膜杂音,两肺下叶有散在性细小干性罗音。腹壁软,肝脾不肿大,仅剑突下稍有压痛,肠蠕动较亢进,神经系检查阴性。
患者曾在1963年患过类似病症。
根据病史,诊断为“铸造热”(氧化铜中毒),拟用自制经验方治疗。
荆芥10克、丹参12克、杏仁10克、桔梗10克、浙贝母10克、枳壳6克、连翘10克、车前子12克、当归尾10克、陈皮3克、甘草3克、薄荷(后下)1.2克、元参10克、娠拌茯苓5克、蜂蜜60克。
一剂后病减,二剂病愈。
[原按摘要]金属铸造热是冶金,炼钢。机械工厂及一些化工厂机修车间的职业病,是由于吸入了新鲜细微的氧化金属的烟雾以后所发生的一种发热反应。本案证明,中医药对某些职业病的防治也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南通制药厂医务室韦承先:《江苏中医》1965年第6期)
6.肝郁高热案
余XX,女,24岁,农民,于1977年10月4日上午九时。入院。
患者持续高烧(39.6℃)三天未退,彻夜失眠,头痛目眩,胸胁闷痛,饮食欠佳,大便干而量少,口中干苦,心肺(-),肝脾未触及。西医诊断为“不明原因的高热症”。用解热、消炎、止痛、输液治疗。
晚上二十点三十分复诊,体温反增至40.5℃,面红目赤而直视,情绪表现烦躁不安,并时骂其母,苔微黄,脉弦数。中医辨证为肝郁发热,方用逍遥散加减。
当归6克、柴胡6克、黄芩6克、白术6克、薄荷6克、厚朴6克、大黄6克、甘草6克、生姜6克、白芍9克。一剂。
三诊:体温下降至37.5℃,大便增多,仍失眠头痛。守原方去大黄加益智仁9克,再进四剂。
四诊:体温正常,睡眠尚好,饮食亦增,情绪安定,原方去白术加茯苓9克,服二剂。
五诊:体温正常,未见回升,情绪安定,睡眠、饮食均正常,痊愈出院。一年后随访,患者一切正常,并可参加田间劳动,未再复发。
(原按]患者平素性情孤僻,郁而不言,但一激便怒。故久郁于肝,怒伤肝气。《临证指南?华岫云按》:“郁则气滞,久必化热……。”久郁而化火,以致高热,火性炎上,循肝脉上行,则头痛目赤,气火扰动,而现胸胁胀闷,情绪急躁,苔微黄,肝木乘脾,致令脾胃不运,则饮食欠佳。肝火烁津,胃肠有热,故口舌干苦,大便燥结。脉弦而数,乃肝郁化火之象。由此可见,肝郁是发热之固,乃病之本,而发热仅为肝郁化火之标。经云:“治病必求其本”,所以法当疏肝解郁,肝得疏则达,郁得解则气机通畅。肝气条达,则肝火无所依附而热自解。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对于肝郁发热,亦可延引以“治热先解郁,郁解气达火白灭”,这是同一个道理。所以此例高热,虽未用退热之剂,仅以疏肝解郁的耍方逍遥散,却同样收到了解热的效果。(黎川县中医院过友桂,《江西中医药》1983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