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浆水:
见蜀漆散等方。浆水,即淘米水发酵后的水,或煮粟米令熟,投于水中浸五六日制成。其意或为养护胃气,盖蜀漆气味俱劣也。
3.泉水:
见百合病诸方。泉水寒洌,有利于除心肺邪热。井华水近之。
4.甘澜水:
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后注造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徐灵胎恐怕不大懂甘澜水的意义,他说大约是取动极思静的意思。尤怡说“扬之令轻,使不益肾邪也”,倒有点意思。
5.东流水:
见泽漆汤,大约取其急流荡涤之意。
此外,还有:
1.酒水各半煎:
仲景用酒,皆取其辛热善行以助药力,此外也有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的析出,如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合为一斗五升,煮至三升(久煎可知),温服一升,日三服。此证为气阴两虚而脉道不适,故重用大枣、生地、炙甘草配合人参、麦冬、阿胶、麻仁,复以清酒助桂枝、生姜通脉。
2.酒煎:
栝蒌薤白白酒汤用白酒七升,栝蒌薤白半夏汤用白酒一斗煎药,不加水。则是因心气痹阻,胸痹疼痛非酒性慓悍不足以开之。红蓝花酒亦只用酒煎。
3.水醋煎:
方如茋芍桂酒汤,方中苦酒即醋,用醋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治黄汗,用茋、桂、芍调畅营卫,更以苦酒入煎,则气益和而行益周,盖苦酒有行有收,能助桂芍之力也。
4.蜜煎:
大乌头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再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一天只服一次,不差明日更服。蜜煎既缓乌头之毒,又可缓急止痛。
(四)服法:
1.常规服法:
多数处方系常规服法,即一剂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或日三服;或煮取二升,分温再服。如小青龙汤、旋覆代赭石汤,黄芩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白虎汤等名方,都见采用这种常规服法。常规服法中,还有日三夜一,即一日四次的,须注意。
2.桂枝汤服法:
此为仲景用心最精细者。桂枝汤服法:水七升,微火煮至三升,适寒温,先服一升;然后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取微汗,病即愈,余约二升就毋须再服。若不汗,则依前法再服;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即缩短服药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中病即止。如果还没有好,可以依法服到二、三剂。
3.大承气汤服法:
水一斗,煮取二升后,服一升。这一升服下去即利,就无须再服。即所谓“止后服”,“得下余勿服”。大承气汤也是服后得利则止;不得利,则将一升二合之半尽饮之。已经很明白了,最后还又郑重地补上一句:“若更衣者,勿服之”。
仲景用汗法、下法,都极为勇敢果断而又特别谨慎小心。勇敢果断,是当用必用,不容瞻前顾后,即使少阴病,阳邪入阴,肾水欲涸,也必须急下以存阴,原文中一连三个“急下之”,可见其坚决;谨慎小心,则中病即止,最大限度地减轻攻邪药对正气的损伤。那像我们今天,解表攻下药一开就是几剂!
4.小柴胡汤服法:
小柴胡汤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一半),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再煎目的是去掉一部分水分,使之浓厚而已。徐灵胎说少阳介于两阳之间,此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这种说法有点似是而非。大柴胡汤亦用去渣再煎法。
5.顿服:
即一剂为一服(一剂只煎一次喝一次),如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伤及心阳,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故急用此方扶阳补中。葶苈大枣泻肺汤也用顿服,则是取直捣黄龙,一战成功,毋使频频进药伤正的意思。
6.含咽:
苦酒汤治少阴病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用此方敛火降气,是内服外治相结合的方法。
谈金匮
《金匮要略》首篇的主题是甚么?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的主题是:虚实。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此仲景不言之义。不是说外感病不辨虚实阴阳,内伤病不辨表里寒热,而是说各有重点。
本篇一开始就讲: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
从来注家,都在”治未病”三个字即治未病脏腑这个问题上大做文章,我却认为这是借此引入正题,以虚实异治,揭出全书的纲要,这也就是开宗明义的意思。先谈肝的实证,中工不知道肝病传脾的道理,仅仅见肝治肝。不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俾脾旺不受肝邪,才是正确的治法。肝实如此,肝虚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以调之。”
肝实肝虚治法不同,肝脏如此,其它脏也如此。因此必须明辨虚实,(毋)虚虚,(毋)实实。实证如用虚证的补法,则邪得其助,使实者愈实;虚证如用实证的泻法,则正气耗伤而虚者更虚。还怕人不明白,最后又再度强调说:”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以下,更进一步从正邪关系的角度也就是”养慎”的角度展开论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这一大段,强调了正气为本,正气在发病上的决定性作用。(“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但对于外邪也不能忽视(“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总结起来,就是谨养正气,慎避外邪。虚者正气虚,所以要谨养正气(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实者邪气实,所以要慎避外邪(包括感邪之后,趁其未入脏腑之机及时医治,并结合吐纳、导引、针灸、膏摩等方法,使其气血流通,外邪无驻足之地,以及避免虫兽灾伤等等),如此不厌其烦,皆在教人明虚实之理,哪里是为论述病因学说而发!哪里是为阐述”上工治未病”而发!
这一段之后,是诊法举例:同一鼻头色黑,有水气与劳一实一虚之别。同一呼吸短促,有病在中焦者,实也,当下之;虚则形气不能相保,呼吸动振振摇,不治。在脉象方面,同一卒厥,有沉大而滑者,为实;有”脉脱”(细微散者)为虚。
接着是讲治法,也是举例:表里同病,有先后缓急;痼疾卒病,勿使新邪助旧疾;五脏有病,各随其所得而攻之,以及病后将息等等,都有一个虚实的问题。虚实,是贯串于本篇的一条主线。以虚实为纲来解读此篇,则通篇皆活。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张介宾说:虚实为察病之纲要,补泻为施治之大法。笔者既揭《金匮要略》首篇之义为”虚实”二字,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无非是借肝实、肝虚而明虚实治法不同,肝病如此,心、脾、肺、肾无不如此。所以原文说”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肝病传脾,当先实脾,证之于临床,确为不易之法。但是不是其它脏也这样?按《内经》”传,乘之名也”。以此,则见脾之病,知脾传肾,当先实肾;见肾之病,知肾传心,当先实心;见心之病,知心传肺,当先实肺;见肺之病,知肺传肝,当先实肝。如此,则失之穿凿附会矣。恕我愚鲁,以上多不能在临床得到验证,更不可持之为定法
金匮要略札记
一.脏坚癖不止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载: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
“脏坚癖不止”,文义不通,传抄之误也,应作:“脏坚癖,中有干血,下白物不止。”
二.人参汤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载: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人参汤方即理中汤,用于此证,不能无疑。心阳虚衰,阴霾充塞,理中汤恐难以胜任。当是伤寒论太阳篇163条之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用桂枝温通心阳,以人参、甘草益气,白术、干姜健脾温中为继,于理当可通。其错似出在人参汤前遗漏“桂枝”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