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实验录(15)

 学中医书馆 2013-01-08

临证实验录(15)

时间:2010-07-27 13:30点击: 1628
 
证属脾胃虚弱,寒热互结之心下痞也。盖胃不和,谷不消,则嗳腐食臭;脾不运,湿不化则肠鸣泄泻。治当健脾散结,苦辛消痞。拟主姜泻心汤加味:
 
生姜12g 炙草10g 黄芩6g 黄连6g 干姜6g 半夏15g 党参10g 茯苓15g 红枣5枚三剂
 
二诊:泻止痞消,诸症随杳,嘱其饮食自调。
 
按:仲圣立诸泻心汤以治痞满。痞满一症,大论谓误下后邪热内陷而成。证之临床,凡脾胃虚弱,升降失职皆可成痞。本例即过食生冷,脾胃受损,运化失职而成,故不必限于误下。腹诊时心下濡软,无压痛,故虽见嗳腐,亦不宜消导,而应补益脾胃,调其寒热,辛开苦降,其痞自消。
 
案四:半夏泻心汤证
 
闫某,女,30岁,教师。泄泻五日,日三四行,无脓血,亦无里急后重,消炎药连服四日,泻仍不止,遂来求诊。刻下饮食不思,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适,肠鸣辘辘,口干,口苦,不思饮。舌苔黄腻,脉沉细弱。诊腹心下痞满,脐周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之痞证也。盖中土虚衰则水湿失运,脾胃损伤则升降障碍。热笼于上而呕恶,寒积于下而泄泻。至于治法,则以补脾胃、通痞结为其首要,然止吐泻、调寒热、补中启痞之方,莫过于半夏泻心汤者。拟:
 
半夏10g 黄芩6g 黄连4.5g 党参10g 甘草10g 干姜6g 三剂
 
二诊:一剂泄泻止,三剂后心下舒适,黄腻舌苔退化。惟纳谷仍差,改投理中汤加黄连、焦三仙治之。
 
按:三泻心汤同可治痞,临床运用以呕吐,下利为靶眼。三方不同者,生姜泻心汤偏于呕吐,用于伤食而干噫食臭者;甘草泻心汤偏于下利,用于中虚较甚,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者;半夏泻心汤则用于呕吐下利并重者。
 
案五:小承气汤证其一
 
贾某,女,35岁,奇村人。泄泻20余日,服氯霉素等消炎药不效,遂进城来诊。
 
泄泻稀溏,日四五行,腹胀肠鸣,痛则下泄。泄后痛止,呕酸嗳腐,饮食不思,恶心欲吐。望其舌,红而少苔。诊其脉,滑数有力。触其腹,痛位固定于脐之左右。
 
观其脉症,知为宿食积滞中焦而痛泻也。盖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宿食不去,病终难愈。其治非攻不能去其积,非下难以愈其泻。通因通用,正宜于此。拟小承气汤加味:
 
川军10g 枳实10g 厚朴10g 苍术15g 半夏15g 莱菔子10g 焦三仙各10g 生姜10片二剂
 
二诊:泄泻停,呕恶止,胃纳已醒,惟食后消化呆钝,脉象转弱,腹诊已无压痛,遂拟参苓白术散治之。
 
案六:小承气汤证其二
 
岳某,男,21岁,学生。腹痛、泄泻四十余日,一日多则五六次,少则两三行,便前腹痛,便后痛减,嗳腐纳呆,饮食稍多则痛泻加剧。校医先后予氟哌酸、庆大霉素、理中丸、人参健脾丸,服之不效。病历日久,神疲形瘦,面黄少华,自谓已成痼疾,遂萌辍学之念。其舅为余乡人,今日导引来诊。视其舌,淡红苔黄。诊其脉,沉滑有力。触其腹,腹胀如鼓,脐左右拒压。
 
观其脉症,知为伤食泄泻。体虽虚,证则实,所谓大实呈羸状是也。当攻下以治,攻即扶正,泻实补也。若以形瘦神疲予以温补,恐难有愈期矣。拟小承气汤:
 
川军10g 枳实10g 厚朴6g 一剂
 
药后大便黏秽四五次,痛泻遂止。嘱服参苓白术散半月,并须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以护脾胃。
 
案七:大柴胡汤证
 
郭某,女,57岁,退休教师,2005年3月22日初诊。泄泻五年余,一日三四行,无脓血,便前腹痛里急,不后重,稍冷即泻,服附子理中丸不效,用氟哌酸等消炎药可得暂止。望其面色萎黄,泻虽五年,形不瘦削,舌边尖红赤,苔白腻。询知胃纳可,足常冷,口苦,口干,思饮。诊其腹,腹满不痛,右胁下拒压。切其脉,沉弦滑。超声波提示胆囊炎。
 
脉症相参,此肝脾不和,中有积滞也。治当调肝导滞,寒热并行。拟大柴胡汤: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2g 枳实10g 白芍15g 大黄10g 生姜10g 三剂
 
二诊:药后泄泻数行,停药后大便日二行,呈溏便。舌尖红,腻苔退。仍口苦,口干思饮,足冷,脉象沉弦。积滞已去,当调肝健脾,滋阴益阳,兼理寒热。拟理中汤加味,合服乌梅丸:
 
党参10g 白术15g 干姜10g 炙甘草6g 黄连6g 三剂
 
乌梅丸6粒(10g /粒),早晚各1粒。
 
三诊:大便日一行,已成形,不腹痛,不里急,无一不适,询问需否用药。望其舌边尖仍红,苔薄白,切其脉,沉弦不足,嘱守方续服三剂。
 
案八:肾气丸证
 
郜某,形瘦骨立,城内七旬老翁也。每逢有疾,喜找余调理。今又患泄泻之疾旬余,无脓血,日一行,腹不痛,按亦不痛,虽里急,不后重,知非积滞。不思食,手足冷,舌淡少苔,脉沉细迟,皆属虚寒之象。盖年迈古稀,运化、传导、摄纳、封藏诸功能俱呈不足,故饮食少,涕溺多。今既无实邪,即宜补之益之,然该补何脏?先天之肾,后天之脾。肾者,胃之关,司开阖;脾者,营之居,理升降。设脾肾得健,则开阖复常,升降有序,虽不能返老还童,固如松柏,然亦可老干发芽,吐翠泛绿。拟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地12g 山药12g 山萸12g 附子6g 肉桂6g 白术15g 茯苓10g 故纸15g 麦芽15g 三剂
 
后郜翁来告,药后泄泻止,胃口开。嘱其饮食调理。
 
案九:藿香正气散证
 
薛某,男,33岁。自述夏季过食西瓜,遂病泄泻之疾,日三五行,无脓血,不后重,至今已五月余。健脾消导之药多尝,终无一效。历时较久,神疲体衰,面色萎黄。纳谷呆滞,嗳腐食臭,腹胀脘闷,肠中雷鸣,小便黄浊,口苦口干。舌尖红,苔白腻。脉沉细略数。诊腹无压痛。
 
观其脉症,显系暑湿未能及时宣化,一拖再拖使然。健脾消导乏效者,乃缺少解暑除湿之品也。拟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g 半夏10g 陈皮10g 苍白术各15g 厚朴10g 滑石10g 甘草6g 茯苓15g 黄连3g 生姜6g 三剂
 
二诊:泄泻止,胃纳醒,苔仍白腻,脉沉细弱。此脾虚之候也。拟异功散加味:
 
党参15g 苍白术各15g 陈皮10g 茯苓15g 三仙各10g 甘草6g 三剂
 
按:暑湿为患,本应祛湿清热为治,而惑于冬季,一味温补消导,致病邪缠身久久。尝忆某书,记一人于夏季日下读书,阅毕掩卷,至冬,翻书而中暑。事虽夸张,但有启于心。由是详询病史,知始由贪凉伤湿过度引起,故以上方处之。
 
五更泻
 
礞石滚痰丸证
 
五更泻一证,方书多责脾肾阳虚。然究之临床,并非皆然。徐某,45岁,下佐村人。今春丧夫,顿失其伴。悲伤忧郁太过,幽情苦绪纷至。每至黎明脐下作痛,里急泄泻,泻后痛止,已历半年余。其症状不同脾肾虚寒者,为不畏寒,反畏热。常饮冷水,日夜无度。有时竟连饮两三碗方觉为快。纳谷不香,嗳逆频频,胸胁苦满,头晕目眩。且谓服某医四神丸后胸满更甚。视其舌,质淡红,苔白腻。诊其腹,脐周疼痛拒压。脉象沉滑有力。
 
综观脉症,病属痰饮泄泻。盖气郁日久,肝脾两伤,致痰饮停伏。五更为诸阳之生,痰饮从阳化热,故泻于晨。病属实,非虚也,是以温补不效反不适也。王硅制礞石滚痰丸,专为燥痰、热痰而设,今虽无燥象,然属热无疑。拟:
 
礞石滚痰丸6g ,早晚各1次,连用3日。
 
二诊:药后泻下黏便甚多,大便已不在五更,饮冷亦随之而停。先哲李用粹云: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又云:气有余便是火。故治痰须降火,降火须理气。遵此说,拟逍遥散改汤加栀子善后。
 
李映淮老师评语:观其脉症,本案为肝木克土,少阳阳明合病,应与大柴胡汤为宜。
 
痢疾
 
案一: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其一
 
薛某,男,26岁,令狐村人,1974年9月8日初诊。下痢三日,初时赤白相杂,赤多白少,继而纯赤,临厕甚频。一日二十余行,肛热如烙,腹痛,里急后重,憎寒壮热,口苦,口渴思饮。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有力。诊腹脐左拒压。
 
痢疾一病,为湿热蕴滞而成,本当通因通用,予以攻下导滞,以其恶寒发热,脉象浮数,故不能舍表而不顾,宜当表里兼治。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