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案例】刘志龙教授:《伤寒论》中的泻心汤们

 乐乐书屋 2017-11-06


医案举例

1、上吐下泻案(闫云科医案)


闫某,女,30岁,教师。

泄泻五日,日三四行,无脓血,亦无里急后重,消炎药连服四日,泻仍不止,遂来求诊。

刻下饮食不思,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适,肠鸣辘辘,口干,口苦,不思饮。


舌苔黄腻,脉沉细弱。

诊腹,心下痞满,脐周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脾胃虚弱,升降失调之痞证也。

盖中土虚衰则水湿失运,脾胃损伤则升降障碍。

热笼于上而呕恶,寒积下下而泄泻。


至于治法则以补脾胃、通痞结为其首要,然止吐泻、调寒热、补中启痞之方,莫过于半夏泻心汤者。


拟:

  半夏10g,黄芩6g,黄连4.5g,

党参10g,甘草10g,干姜6g,

3剂。


二诊1剂泄泻止,3剂后心下舒适,黄腻舌苔退化。

惟纳谷仍差,改投理中汤加黄连、焦三仙治之。


不寐案(李克绍医案)


李某,女性,年约六旬。


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医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


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

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黏腻,显系内蕴湿热。

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

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处方:半夏满心汤原方加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

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大黄黄连泻心汤

医案举例

1.脱发案(刘渡舟医案)


1985年曾治一男性患者,

一年前出现零星脱发,多次服用首乌片等养血之品无效,

近来病情加重,每日起床后,枕上脱发基多,心烦特甚,心情急躁易怒,口渴舌红,脉数而有力。


刘老诊为心火内盛,遂处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9g,黄连9g,黄芩98,

连服9剂而告愈。


2.热痞案(刘渡舟医案)

王某,女,42岁,1994年3月28日初诊。

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其舌质红,苔白滑,脉来沉弦小数。


此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之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以泄热消痞。


   大黄3g,黄连10g,沸水浸泡片刻,去滓而饮。


  服3剂后,则心下痞满诸症霍然而愈。


附子泻心汤

医案举例

1.上热下寒案(刘渡舟医案)


韩某,男,28岁。

患背热如焚,上身多汗,齿衄,烦躁不安。

但自小腹以下发凉,如浴水中,阴缩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频,每周梦遗两到三次。

在当地易数医治疗无效,专程来京请余诊治。

视其舌质偏红,舌苔根部白腻,切其脉滑而缓。此上热下寒之证,治当清上温下。

然观病人所服之方,率皆补肾固涩之品,故难取效,处与附子泻心汤


   黄芩6g,黄连6g,大黄3g (沸水浸泡10分钟去渣),炮附子12g  (文火煎40分钟,然后兑“三黄”药汤,加温后合服)。

   服3剂,大便即已成形,背热减轻,汗出止,小腹转暖,阴囊上抽消失。

又续服3剂而病愈。


2.头痛案(闫云科医案)


2007年春某日,徐医生从五寨县来电云,其表姐夫某,56岁,原平市鼓风机厂职工。

6年前病脑梗塞,左侧肢体偏废,中西医治疗,症渐改善。

然祸不单行,前年遭车祸,脑挫裂伤,先后两次开颅,之后出现抽风。


经脑电图检査:异常脑电图。

印象:外伤性癫痫。


3年中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按时按量服用,然病症仍频频发生。

发病前必耳鸣,如钟声滴答不停,随之口眼痉挛,牙关紧闭,四肢搐搦,昏仆倒地,不省人事。

3至10天一发,一次五六分钟。

醒后神疲乏力,如痴如呆。素日多痰,咳吐不爽。

纳食一般,口干不思饮;大便稀溏,日数行,便前腹不痛。腹背畏寒,手足不温,喜厚衣被。

头时胀痛,尤以炎日下明显,畏热心烦。

形体瘦削,蓬鬓垢耳,语无伦次,事多遗忘。

舌质苍老,色淡,苔薄白少津。脉象沉细,腹无压痛。


闻其所述,疑痫由痰癖所致。

以车祸撞击,复再一再二手术头颅,焉有不留淤之理。

大便稀溏,喉中多痰,系脾不化津,为湿为痰之证。

痰瘀相合,狼狈为奸,蒙障神明,是以癫为痫也。

治当逐瘀祛痰,以清君侧。嘱先服桃仁承气汤加减:


桃仁15g,桂枝10g,大黄6g,

甘草6g,半夏15g,茯苓15g。

 

七日后电话告知,服药6剂,痫未犯,而头痛、畏寒益甚,痰涎愈多。


窃思,证呈寒热错杂,处方亦辛苦并用,何以诸症反甚?

虚实不易辨,寒热实难别。

再三度测,虽有内热,热在上焦,然其势不盛,宜清不宜泻;腹背畏寒,大便稀溏,属中下焦虚寒,寒势较盛,阳气不足。


桂枝辛温,温经有余,温补元阳远不及附子。

且煎煮大黄则无轻清之气,尽呈攻泻之用,致上热者不清,下寒者更寒,阳虚者愈虚,是以诸症益甚也。

与半夏泻心汤证之上热下寒不尽相同,彼中虚而阳不虚也。

故当温阳为首要,清热居其次。痰瘀之治姑且一置。


建议服附子泻心汤:


原方:

附子15g(煎30分),大黄6g,

黄芩3g,黄连3g(沸水浸10分)。

 

二液混合,分3次服,3剂。


后,徐医生来忻,言附子泻心汤共服8剂,头痛、癫痫月余未犯,腹背畏寒不再,痰浊减少,可帮家人点钞、算账云云。

附记:后患者因阳痿求治于某医,药后痫风复起。

系药物诱发或另有他因?不得而知。


生姜泻心汤

医案举例

1.伤食案(闫云科医案)


任某,男,49岁,干部。

恣食肥甘,贪美酒,饮辄醉。年逾不感,腰圆发福。

前年单位组织体检,发现脂肪肝、高血脂、高胆固醇。然不以为戒,饮食如故。

近因公务下乡,尽享美酒肥肉。

当晚恶心呕吐,肠鸣腹痛,如厕甚密


次日,呕吐止,仍恶心嗳腐,泄泻五六次,且后重不已,服氧氟沙星、藿香正气胶囊无寸效。

于2006年元月11日返市求诊。


望其面色淡黄,形丰体腴,谢顶处如光如蜡,舌苔白腻。

询知腹痛已轻,不茶不饭,见肉欲吐,大便呈水样状,身不热,亦不畏寒。

诊其脉,沉滑略数,右关尤其,触其腹,心下痞,脐周松软无压痛。

 

脉症相参,此伤食也。


盖脾胃者,仓廪之官也;主纳主运,积则无所容纳,滞则难以转输,故见吐泻逆乱之症。

宿食之治,方法种种,本案既非可吐之瓜蒂散证,亦非可下之承气汤证,当属调和脾胃,恢复升降之生姜泻心汤证


生姜12g,干姜3g,黄连3g,

黄芩10g,党参10g,茯苓15g,

红枣12枚,2剂。

 

元月16日二诊:药后泄泻止,饥而思食,诸症皆失。


因昨又饮酒,致胃复痛,泻复作,日三行,嗳气频频,夜间腹胀,矢气多,舌苔白腻,脉象沉滑。

此若干戈方息,复寻衅斗殴,沉迷不悟,自讨苦吃也。

长此以往,焉能河清海晏?酒德不高之人余向不敬,然医为仁术,仍耐心以教,拟原方加厚朴10g,3剂。


2.腹泻案(胡希恕医案)


彭某,女,30岁,1965年8月26日初诊。

因吃葡萄而患腹泻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嗳气,腹时胀满而肠鸣辘辘,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

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嗳气、纳差等症。

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12g,干姜3g,炙甘草10g,

党参10g,半夏12g,黄芩10g,

黄连108,大枣4枚。


服1剂,腹泻、腹痛止。3剂病愈。


甘草泻心汤

医案举例

1.手足口病案(唐医易医案)

龙某,男,2006年1月生。

2011年5月27日就诊,家长代诉:周二起手足口病,目前咳嗽有痰,口腔溃疡,舌糜,唇口起泡溃疡,手掌起泡,2至3天未有大便,发烧37.5℃~38.8℃。脉浮弦滑细,一息六至。

 

炙甘草20g,黄连5g,黄芩5g,

干姜5g,党参6g,姜半夏5g,

桔梗6g,3剂。

 

2011年5月29日复诊,前药后症状大为减轻,手掌的疱疹已经痊愈,口唇也好了不少,大便也有了,目前咳嗽有痰,有喷嚏有涕,舌色正常,看到多处溃疡,舌苔白厚腻。

指纹色淡紫,脉浮弦滑,一息六至。


炙甘草20g,黄连5g,黄芩5g,

干姜5g,党参6g,姜半夏5g,

桔梗6g,6剂。


2011年6月5日家长诉:前药后手足口病彻底痊愈。


2.阴道瘙痒案(黎崇裕医案)


女,27岁,2012年10月3日就诊,产后1年半,孕前曾有一次人流史,现反复外阴瘙痒。脉细。


甘草12g,黄芩10g,党参10g,

干姜10g,黄连3g,小红枣4枚,

姜半夏12g,丹皮10g,桃仁10g,

桂枝10g,茯苓10g,白芍108,

赤石脂10g,天花粉10g,乌梅3枚,

1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