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经典医案、方论

 秦明月之龙腾万 2021-02-21

[方剂组成]

半夏洗,半升(12克),黄芩三两(9克),人参三两(9克),千姜三两(9克),甘草炙,三两(9克),黄连一两(3克),大枣擘,十二枚[服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

病机:脾胃湿热壅遏,气机失常。

治则:辛开苦降,和胃降逆,散结除痞。

方义: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为辛开、苦降、甘调的代表方。方中以半夏、干姜辛散脾胃寒湿,开结消,黄连、黄芩苦寒,苦以燥湿,寒以清热,苦寒易于伤中气,因此,配以姜、枣、草甘温以补脾之虚,而助湿之运化,甘草调和诸药。

[辨证要点]

半夏泻心汤证以脾胃湿热壅遏,气机升降失常为主,临床以胃脘部胀闷或者疼痛为主症。多伴有脾虚湿盛的相关症状,如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弱或微,泄泻、便秘、呕吐等症状也常常可以见到。

本方攻补兼备,具有升清降浊,寒温并调之功,其所治之虚,以中焦脾胃气虚为主,临床上呕吐、泄泻、胃脘痛等病,症见胸脘痞满、纳呆、呕吐、腹泻、神疲乏力、胃痛、舌淡红或舌红、苔黄白腻、脉细弦等,皆可使用本方治疗。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凡陷胸汤攻结也,泻心汤攻痞也。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结之剂。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痞与结胸,有高下焉。结胸者,邪结在胸中,故治结胸日陷胸汤;痞者,邪留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黄连味苦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日:苦先人心,以苦泄之。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甘草味甘平,大枣味甘温,人参味甘温,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能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则痞消热已,而大汗解矣。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半夏干姜,辛以散虚满之痞;黄芩黄连,苦以泄心膈之热;人参甘草,甘以益下后之虚;大枣甘温,润以滋脾胃于健。曰泻心者,言满在心膈而不在胃也。

3.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下后津液人里,胃虚上逆,寒结在心下,故宜辛甘发散,半夏下气,苦能去湿,兼通心气。又甘草力大,故干姜黄连不能相恶也。

4.柯韵伯《伤寒附冀》:泻心汤方,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不往来寒热,是无半表半里证,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且取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痛本于心火内郁,故仍用黄芩佐黄连以泻心也。干姜助半夏之辛,黄芩协黄连之苦,痞硬自散。用参甘大枣者,调既伤之脾胃,助以壮少阳之枢也。

5.尤在泾《伤寒贯珠集》: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而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唯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泄于其满,而所以泄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

6.陈修园《长沙方歌括》:痞者否也,天气不降,地气不升之义也,芩连大苦以降天气,干姜人参辛甘以升地气,所以转否而为泰也。君以半夏者,因此证起于呕,取半夏之降逆止呕如神,亦即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生姜易干姜是也,古人治病,不离其宗如此。

[名医验案]

1.刘渡舟医案

张某某,男,36岁,因病心下痞闷,时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2~4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脉弦滑,舌苔白。此证为酒食伤脾,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逆胃则呕吐,脾虚气陷则大便不调,中气不和,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痞。处方:半夏1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服1剂,大便泻出白色黏涎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再1剂,则痞俱减,又服2剂则病痊愈。

2.岳美中医案

徐某,男,42岁,慢性肝炎迁延经五年,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胃肠症状。1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大便溏,日2~4次,多至5次,腹痛及下坠感明显,精神疲惫,不欲出屋活动,睡眠不佳,肝区时痛,望其形体矮胖,舌苔白微黄,脉沉有力,右关略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胃肠功能失调症。取仲景半夏泻心汤调和之。处方:党参12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进,成形排便时伴有多量气体,精力较前饱满,已不易疲劳,肝区疼痛基本消失,睡眠增加。

1965年2月再次复诊时,前症复作,仍处半夏泻心汤,十余剂后,效验不著,改服附子理中汤,7剂后,诸症不唯不减,反心下胀闷加剧,大便次数增多,复又用半夏泻心汤加茯苓20余剂,获得。后来大便不实次数及心下痞满,虽因饮食或其他原因,时有反复,而有服用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后,疗效逐渐巩固,于11月份出院。

3.李克绍医案

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病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靠服安眠药片,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黏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燥,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恢复正常。

4.《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医案

董某,女,38岁,工人,1993年9月27日诊。其曰:有慢性胃炎病史,带下量多并呈泡沫状,气臭。曾多次求医诊治带下,均未奏效,又因阴吹证,难于启齿,也隐而未述,阴吹已有年余。刻诊:胃脘胀闷、稍痛,似有物堵塞心下,饮食不佳,四肢乏力,酸困,大便时溏时硬,带下量多,色偏黄,有臭味,状呈泡沫,阴中下气(即阴吹)1日4~5次。假如少腹有气从阴中而下则胃无不适,假如少腹之气欲从阴中而去且未从阴中而去,则上攻于胃,旋即胃脘诸症即作,心烦,舌质红,苔薄黄,脉濡数。辨证:中虚湿热,下淫胞中。治疗当调补脾胃,燮理中气,清利湿热。处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2克,人参9克,黄连9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8克,薏仁15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早中晚服。

二诊:其曰:服1剂后,阴吹日仅1次,2剂后,阴吹消失,其余证候均有好转,又以前方5剂。之后,更以前方10剂以巩固疗效。

[长沙方歌]

三两姜参炙草芩,一连痞证呕多寻,

半升半夏枣十二,去津重煎守古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