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苑杂谈 一五八 甘草泻心汤医案

 lc1231 2018-11-27
   经方                       组成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 半夏 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半夏泻心汤  黄连、黄芩 半夏 人参、甘草、干姜、大枣
甘草泻心汤  黄连、黄芩 半夏 人参、甘草、干姜、大枣
生姜泻心汤  黄连、黄芩 半夏 人参、甘草、干姜、大枣、生姜

上面的四首经方很直观,小柴胡汤的柴胡换成黄连、生姜换成干姜,就成为半夏、甘草、生姜三首泻心汤。小柴胡汤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由此而来的三首泻心汤也应具之。此三方中甘草泻心汤应用最广,诸多疑难杂症用之显效。此处例举的医案仅供参考。

甘草泻心汤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书用于痞证;后者治疗狐惑病(以咽喉、口腔、眼及外阴溃烂为主证,并见精神恍惚不安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与西医之白塞氏综合征(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类似),属湿热内蕴,虫毒腐蚀所致。《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方中无人参。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所以用甘草泻心汤,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好方子。

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被作为治疗狐惑病的专方。用作治疗粘膜疾病,即甘草泻心汤是粘膜修复剂。其病变部位因不同而表现充血、糜烂、溃疡各异。

慢性泄泻:刘男,36岁。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脐周轻度压痛。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厚朴。服3剂,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厚朴加桂枝,续服6全愈。

胃虚便秘:郭某女,21岁。主诉:便坚难解,4-5日一行,已5-6年,每次均需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遂投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半夏10g,干姜5g,川连3g(冲服),黄芩10g,党参12g,大枣10枚。5剂,水煎服。药后大便畅通,肠鸣增多。再予5剂,大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诸症悉愈。

狐惑:郭女,36。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甘草泻心汤加党参、生姜、生地。水煎服12剂。另用生甘草12g,苦参12g4剂煎水,外洗阴部。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14剂,外洗方4剂,患者未再复诊。

口腔糜烂:陈某男,48岁。口舌糜烂已20余天,尿赤,脉洪数,尿黄。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干姜5g,半夏、黄芩、党参各9g,川连6g,大枣6枚,2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已不须漱水,仍予原方2剂而愈。

急性胃肠炎:用本方不予加减,只按比例加重其剂量;甘草60g,干姜45g,大枣30g(去核),黄连15g(捣),半夏10Og,黄芩45g,共治疗60例急性胃肠炎。病程最短者4小时,最长者15天。全部用本方治愈。甘草60g是否过多?此处半夏10Og是否原文笔误,存疑。“尽信书不如无书”   古人言之有理。

脚湿气王某女,26岁。双足水疱,瘙痒,破溃流水,至冬则干裂、疼痛,已6年余,证属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方选甘草泻心汤合五苓散化裁。糜烂处用血竭、黄连各3克,开水调糊外涂。共服药28剂,糜烂面愈合,皮肤洁净而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