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应用之半夏泻心汤医案|半夏泻心汤|寒热|肠鸣|半夏|干姜

 新用户0066aMqP 2022-04-07
导读
本方证多因胃气素虚,病势自然演变而成;亦可因误下、吐,伤正而起。其病机为脾胃不和,升降失序,中焦痞塞,寒热错杂,痰饮内生。胃气素虚,中气已伤,胃失和降,不能升清降浊,故上为呕逆,下为肠鸣下利;无形寒热夹杂之气结而痞满。因邪在胃肠,惟以调和肠胃为法。
点击播放 GIF 0.0M
组成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淬,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义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七味药组成。以半夏为君,化痰和胃,降逆消痞,合干姜之辛温,温中散寒,消痞结;黄连、黄芩苦寒泄降,清热和胃,泄其满;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调补,补脾胃之虚以复其升降之职。诸药相合,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俾寒热去,脾胃健,中焦气机调畅,痞气自消。本方要求“去溶再煎”,意在使寒热药性和合,作用协调,并行不悖,而利于和解。
临证要点
主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用半夏泻心汤。
医案举例
01
痞证
(1)辛某,女性,37岁,小学教员,患腹胀,干呕,大便不畅已有3年之久,曾先后用香砂六君、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加味保和、理中、四君子汤等中药百余剂未效。于1979年8月25日来诊。病人自述脘腹胀满,朝缓暮急,干呕肠鸣,大便二日一行,先硬后溏,不吐酸,不胃痛,曾在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慢性胃炎”。查肝脾不大,胃脘有胀气,喜按,舌质淡暗、苔白腻、根稍黄,脉沉弦、尺脉较细无力。辨其证为脾虚湿困,寒热中阻为患。处以半夏泻心汤原方:半夏9g,黄芩9g,干姜6g,党参9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4枚。服药3剂后,脘腹胀满明显好转,干呕大减,苔由白腻稍黄转为薄白,但舌质仍暗,宗原方加当归、赤芍各10g,香附、玫瑰花各12g,又服9剂,诸症皆除。(《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第514页)
(2)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叫痰气痞,内里有痰,有没有根据?以前我对这个问题都不太相信,反正古人就这么一说呗,反正因为它有半夏了,有半夏就说有痰,叫痰气痞。有一次治一个病人,司机,好喝酒,就得了这个心下痞,恶心呕吐。脉弦而滑,按之无力,“脉弦滑”就属于有痰饮,“按之无力”是脾胃虚,又是心下脾胃的呕吐,这是半夏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的原方就上去了,吃完了以后,他是个司机,说话也很直,说“吃过药就好了,行了,我的病好了”,我说“怎么的”?他说:“这里不堵得慌了,药还挺有劲的,吃药以后拉了一些痰沫子,拉了一些就好了。”我一听,这不是痰下去了嘛。吃小陷胸汤拉黄涎,吃半夏泻心汤能拉那个白色的,是痰的那种东西,所以《医宗金鉴》就管它叫“痰气痞”,是有实际基础的。(《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第178页)
(3)古某,男,50岁。病者脘痞满伴有肠鸣,腹泻已1年余。自述胃脘至脐以上痞满而胀痛,稍嗜寒凉食物则肠鸣下利,或稀薄软便,胸膈烦满,食纳减少,口苦,尿色淡黄。舌质偏红,苔薄黄而根部厚腻,脉缓而带弦。证属脾胃气虚,湿热壅滞,虚中夹实。
当应和胃燥湿同治,虚实兼顾。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制半夏9g,黄连6g,黄芩6g干姜6g,炙甘草6g,党参12g,枳实9g,广木香6g。嘱服3剂。二诊:痞满胀感消失,肠鸣减利止,胃口好转,食量略增,腻苔退为薄润。嘱原方再进5剂。继则以健脾益胃法善后调理而痊愈。一年后随访,病未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7,(6):37]
02
胃脘痛
(1)徐某,男,48岁。1981年4月8日诊。患者素有胃痛史。一周前因恣食油腻,饮酒过量,即出现恶心呕吐,脘痞胀满,纳呆便秘之症。经某医院治疗无效。诊见中脘隐痛胀满,呕酸,大便数日未解。苔薄白微腻,脉小弦略滑。方取半夏泻心汤治之。处方:
半夏15g,黄芩、干姜各5g,黄连、炙甘草各3g,焦三仙各10g,大枣4枚(擘)。2剂后,呕恶止,胃痛痿,腹胀除,大便通。续服2剂,病告痊愈。[四川中医,1997,(1):26]
(2)王某,女,40岁。胃痛1年,现肋脘部胀满疼痛,以胀为主,食少纳差,呕吐清水,呃逆,口干口苦,不欲饮水,大便干,小便黄,每日约进食250g,舌质淡,苔黄白相兼,以黄为主,脉微弱。治宜健脾益胃,调其寒热。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党参15g,清半夏9g,黄连6g,黄芩6g,干姜9g,陈皮9g,茯芩15g,砂仁6g,大枣15g,枳实10g,炒三仙各9g,甘草6g。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厚朴、白术)服药12剂胃痛告愈,随访两年胃痛未发。
03
顽固性呕吐
(1)包某,女,50岁。1979年1月18日因继发性青光眼行右眼球摘除术。术前因高血压,头眩晕而泛恶。术后恶心呕吐频作已3天,吐出黄绿水,饮食不能入,食则吐出,呃逆不已,脘腹闷胀,以手捶胸,苦楚难以名状,心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虽服降压药物,血压仍为160/120mmHg,舌苔淡黄厚腻,脉弦滑。诊为中气虚弱,水热互结于心下,肝胃不和,升降失调。治宜顾中气,和胃降逆,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之剂,并停西药及禁食。处方:法半夏15g,黄芩10g,干姜10g,潞党参20g,炙甘草4g,黄连6g,大枣5枚,厚朴12g,陈皮6g,竹茹10g,生姜3片。服1剂药后呕吐已止,能进流食,但食后感胃胀痛,大便7日未行,口苦,脉舌同上。乃胃得和降,但少阳里热尚结。仍用上方加菖蒲6g,枳实10g。2剂。药后未再呕吐,食后胃脘微痛,口苦乏味,大便未行,小便频数,头昏少寐,脉舌同上。痞结已开,胃气已和,痰热未尽,:肝阳不潜。宜清化痰热,养肝安神。以酸枣仁汤合温胆汤加芜蔚子、代赭石、黑芝麻、桑寄生。2剂。药后大便畅通,血压平稳,痊愈出院。[新医药学杂志,1979,(6):13]
现代临证
现代临床主要将半夏泻心汤应用于急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窦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小儿暑泻、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妊娠恶阻、美尼尔氏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等,辨证属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职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