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窑洞对”古文的解释

 刘远景 2013-01-08

“窑洞对”古文的解释

19457月初,在延安的窑洞中,民主人士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支配的问题: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与悖,勃通)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这一段话出自《左传.庄公十一年》,原文是这样的: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已,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现代汉语:

公元前683年秋天,宋国(河南商丘)发生了洪灾。鲁国(山东西南)的国君庄公派使臣去慰问,说:“上天降下大雨,危害了庄稼,为什么不慰问呢?”宋公回答说:“我对于上天不诚敬,上天降灾,还以此让贵国君臣担忧,承蒙关注,实不敢当。”

臧文仲(鲁国司寇)说:“宋国恐怕要兴旺发达了吧!大禹、商汤责罚自己,他们很快就兴盛起来了,夏桀、商纣责罚别人,他们很快就灭亡了,而且,列国发生灾荒,国君称孤,这样是合乎礼的规范的。言语惶恐而名称合于礼,这就差不多吧!”不久又听说这是公子御说的话,臧孙达(鲁国的政治人物)说:“这个人适合当国君,因为他有爱护百姓的心意。”

评:鲁国是周武王叔叔周公旦食邑国,宋国是前朝商纣王亲属国。语言自然是非常文诌的宫廷语言,听起来特别别扭。就在那一年前不久,宋、鲁两国还干了仗。但打仗是打仗,外交是外交,客气的话还是要说的。

关键是黄炎培引用“禹、汤罪已,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一段话。大概意思有两层:一是政权、财富、家业等,要兴旺起来也容易,要衰败下去也容易;二是天下是民众的天下,国君与民众同心,要兴旺也容易,与民众为敌,要灭亡也非常快!

要注意的是古代人喜欢用通假字,说穿了,就是古代人也经常用错别字,中国是一个“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国家,古代人用了错别字,我们后人批评不得,只能冠冕堂皇地说“通假字”。这段古文中,“渤、悖、浡”三字通假,其实是古代人写了错别字。我们中学、大学老师说,对于古代人,我们没有批评的权利。我们现在的网络语言也喜欢用通假字:例如歌曲《伤不起》:…….良心有木有,你的良心狗刁走…….。那个“木”字就与“没”字通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