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继善楼壁镌刻祖宗家训

 hnr360 2013-01-08

继善楼壁镌刻祖宗家训
  10月14日下午,广东梅州松口镇火船码头。

  眼前澄碧平阔的梅江缓缓流淌,对岸远山如黛,绿树如烟。江面上船只很少,即便有,也是停泊在岸边的小巧渔船。码头上,两个正在用江水漂洗衣服和蔬菜的中年妇女不时地抬头打量我们这些外乡客。

  很难想象,今天如此宁静的码头从前曾是那么热闹繁忙,历
史上,梅州一带的乡民越洋出海,都是从这个码头出发,沿梅江顺流而下,经潮州、汕头、香港,再到南洋谋生的。松口是华侨漂洋过海的起点,也是他们人生旅程的第一驿站。在梅州籍海外华侨心中,火船码头是一个永远都割舍不掉的文化符号。他们无论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只要闭上眼睛,便会想起当年火船码头上生离死别的一幕。这些远渡重洋的客家人在外成家立业后,会对子孙反复讲述当年火船码头上的一幕,如果有生之年回到家乡,他们一定会到码头上大哭一场。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回来也必定要去一趟火船码头,了却父辈、祖辈的心愿。

  顺着火船码头长长的石阶走上来,就是松口新街了。名字虽叫新街,却是名副其实的老街道,目之所及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老街上鳞次栉比的商铺大都关着门,看上去它们关门已有很长时间了,但仍透着落魄贵族的气派。街上行人极少,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飞快地穿街而过,几个老先生坐在自家门前悠闲地喝茶抽烟,只有放学路上的孩子大呼小叫着蹦跳。

  看见我们采访车上“客家迁移万里寻踪”的字样,几个当地人围聚过来说:“我们都是客家,祖先就是从河南那边迁过来的。”据他们说,这条老街马上就要拆了,政府正和业主们签拆迁协议呢,原因是梅江涨水时,这里经常被淹。我们站在这古老的街道上,心中多少有些伤感,今天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些老建筑,恐怕也是最后一次了。

  一位个子高高的中年人拉着记者的胳膊,滔滔不绝地讲述松口镇当年的辉煌:从前国外华侨给家里写信,只要注明“中国松口”,再写上具体的门牌号码和名字就能收到,根本不用写广东和梅州。松口名气大着呢!

  松口的名气的确不小,民间有“松口攘过县”、“松口不认州”的说法。祖籍梅州的河南大学教授丘菊贤就曾撰文论及此事:千百年前交通主要靠水道。松口地处闽粤要冲,还居松源河、梅江河汇合处,交通便利,商务发达,这一点就“攘过县”了。况松口建制比梅州还早。松口还有华侨、留学生众多、教育与工商业发达等优势,所以松口也就 “不认州”了。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松口的繁华随着缓缓流淌的江水渐渐消逝,其西南50公里的梅州市却在最近几十年飞快地发展起来。

  梅州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区,被称为“客都”,梅州人讲的客家话被认为是最正宗的客家话。10月15日上午,原梅州市副市长、政协副主席、梅州客家联谊会理事长何万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梅州与其他客家地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华侨、港澳台同胞多。

  何万真先生60多岁,看上去像50出头,思维敏捷,说话干净利落:梅州将近500万人口,分布在全世界的梅州籍华侨绝不少于这个数字;世界各地客属团体的首领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梅州人;梅州的发展离不开华侨的贡献。

  何万真先生所言不虚,只要到梅州大街上随便走走,你都会感受到华侨对于这座城市的贡献——田家炳医院、曾宪梓中学、秀兰大桥……位于梅州市区的嘉应大学里,教学楼、试验楼、图书馆都是以捐建者名字命名的;梅州市境内的公路、大桥绝大多数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独资或集资兴建起来的。

  梅州的华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元军南下,时为宋右丞相的文天祥先后在赣州、梅州等客家地区征集义军,起兵勤王。梅州地区有800余人应征,梅县松口的卓谋等人名列义军之册。1279年义军兵败崖山(今新会),宋亡。卓谋与家乡10多位青年乘木筏出海,随季风漂流到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定居。此为梅州人出洋起点。

  当年客家人从中原迁移到南方,环境好的地方早已被人占据,他们只好向边远山区迁徙。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谋生困难。随着人口的发展,生存的危机更加严峻,客家人被逼得不得不再次迁移,另谋生路。

  除为生存所迫外,客家人出洋还有诸多原因。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因为洪秀全祖籍嘉应州(今梅州),梅州平民和太平军中的梅州人怕受株连,纷纷出海避难;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许多客家革命者避居南洋各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许多客家青壮年因避抓壮丁而出洋……

  早年出海谋生的客家人大多是孤身上路,“两手空拳打天下,一条皮带走南洋”。他们省吃俭用积攒下钱财,想方设法寄回老家。旧时交通不便,因沟通家乡与南洋两地的需要,华侨中还产生过一个特殊的群体——水客,他们奔走于家乡和海外之间,替其他华侨传送书信、钱物,从中获取报酬。当年,梅州的侨眷很多靠侨汇为生,所以水客在华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水客可以看成旧时华侨和家乡联系的一个缩影。水客的活动,俗称“走水”。从时间上讲,每年走两三趟。水客每次走水并非只帮一两个人带钱物书信,而是广泛收集,积聚到一定数目才动身。水客受海外华侨的委托,把钱、信及家乡需要的药品带回,水客返回侨居地时,一般都受国内亲人的委托,把家乡的土特产带出去。有的水客还把华侨的妻子儿女带出国。随着交通、邮电、通讯的进步和发达,水客完成了历史使命,于上个世纪70年代才消失。

  旧时的华侨,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如果他们在海外赚了大钱,一定要回到家乡建造房舍,聚族而居。梅州市雁洋镇桥溪村的继善楼就是代表。

  10月15日,我们到达继善楼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了。这是一处保存完好的粤北客家民居,当地人叫杠子屋。站在空空荡荡的厅堂里,环视四周,依然是雕梁画栋的奢华,依然是人去楼空的寂寞。如今,偌大的围屋里只住着朱老太太两口。

  老人很健谈,她热情地用客家话给我们讲解,语速极快,即便在当地同志的翻译下,我也只能听个大概:她的爷爷早年下南洋谋生,赚了大钱,1915年回到家乡联合他的4个兄弟一起建起了这座房子,“光从南洋带回来的银元就有30担”。当年朱氏5兄弟一共有30个儿子,所以建了5个院落70多间房,谁家住哪间,都是抓阄决定的。二楼正厅两面墙壁上,工工整整地镶嵌着木刻的《朱子家训》,可惜的是,两面墙只保存下来一面,另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完全被破坏了,没留下一个字。据说70岁的朱老太太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这篇《朱子家训》。

  梅州《客家人》杂志社的总编辑肖伟光对记者说,客家人有个规矩,“不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许多海外华侨,经过几代人的漂泊,依然会写汉字,会说客家话。还有的华侨把子女送回国内读书学习。马来西亚的梅州籍华侨华语讲得最准,写得最好,除了家教外,更主要的是马来西亚全国有华校1000多个。在马来西亚各地的华侨,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人人能用华文与家乡的亲人联系、沟通。

  梅州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始终未变。早在南宋时,福建闽侯人方渐来梅州任知州时就曾说过:梅人无植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近代曾在梅州传教20余年的法国籍天主教父赖查斯在他的《客法词典》自序中,曾这样评论梅州的教育:按照人口比例来说,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郭沫若也曾诗赞梅州:“文物由来第一流”。梅州历史上人才辈出,近代的黄遵宪、当代的叶剑英元帅都是梅州客家人的骄傲。

  今天,梅州教育的发达与旅居海外的梅州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关系重大,翻开《梅州华侨志》,上面记载的他们捐资助教的事例多不胜数。在梅州所辖的县区采访,更是随处可见侨胞捐建的学校:姚美良独资兴建的大埔县小学,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远县冬青试验中学,罗焕昌先生捐建的宁兴技工学校,曾沐彬先生捐建的沐彬中学……

  何万真先生说:从1978年至1999年底,梅州籍侨胞共向家乡捐资19亿多元人民币,其中有一半是用于教育事业的。在梅州,7层以上的学校都是侨胞捐建的,每家医院都有三到四层是用侨胞的钱盖的……梅州的华侨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我们背靠大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啊。

  肖伟光先生告诉记者,梅州飞机场没有发往北京、上海的飞机,只有到广州和香港两条航线,可以这样说,梅州机场就是专门为海外客家人服务的。

  不久前,福建一家媒体采访肖伟光先生时,曾问:福建宁化的石壁村是客家的祖根地,汀江是客家的母亲河,可在海外的客家人心目中,为什么梅州地位更高?肖伟光首先郑重地纠正这位记者:客家的祖根地不是石壁村,而是中原,客家的母亲河不是汀江,而是黄河。客家源自中原,形成于闽西,发展在梅州,所以海外华人更认梅州。

  何万真先生曾筹办过在国内召开的第一次客属恳亲大会,他对记者说,今年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中原祖根地召开,规模肯定会超过往届,因为客家人不管走到世界任何地方,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根还在中原。
 


家训与家规中国往事

--------------------------------------------------------------------------------
 
 
  樊树志 作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国的儒家传统思想,一向强调从自身的修养做起,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然后才谈得上治理国家。因此,关于自身修养与治家的格言,屡见不鲜,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至今流传不息,成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家训与家规历代多有,而宋代以来更为引人注目。这恐怕和儒学大师朱熹的倡导有很大的关系。他把“四书”之一的《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伦理框架,构建一个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要求每一个人,先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于是,家训与家规就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使之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当一个人走上社会,为国效力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自身的家教如何,或高尚,或卑劣,相差不可以道里计。家训与家规显然是不可小觑的。

  记得我在读小学时,写毛笔大楷,临的就是《朱子家训》,久而久之,就会背诵《朱子家训》,至今印象深刻。需要说明的是,此朱子非彼朱子,他是明末清初的昆山人朱柏庐,他的家训,又叫做《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朱柏庐青少年在明末度过,并没有显赫的仕途业绩,始终只是一名生员而已。清朝定鼎以后,他为殉难的父亲守孝,庐墓攀柏,自号柏庐,隐居乡间,设馆教授学生的同时,埋首于研究程朱理学。康熙十七年(1678年),地方官推荐他进入博学鸿儒科,他坚决推辞,淡泊明志,潜心于学问。他的研究心得,概括为一句话,就是知行并重,也就是说,理论认知与躬行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不可偏废。一句话,他把儒家伦理与日常生活结合了起来。这位小人物留给后人影响最大的,并非他的学术著作《大学中庸讲义》之类,而是篇幅不大的《朱子家训》。这是他用程朱理学为家人规定的日常生活准则,诸如:“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当加温恤”;“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等等,早已超越程朱理学的境界,化作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铭。朱柏庐把立身处世的道理用明白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琅琅上口,几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影响之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篇家训。

  然而经过多次革命的扫荡,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现今的年轻人已经不知朱柏庐为何许人,更不知《朱子家训》为何物,不免令人唏嘘。

  而朱柏庐的后辈大同乡——青浦县朱家角镇人王昶的家规,知道的人恐怕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青浦县与昆山县相邻,地理与人文环境十分相似。朱家角镇是青浦县首屈一指的大镇,明清之际棉布业、粮食业非常繁荣,商贾云集,贸易兴旺。当时人认为,松江府最为繁华的棉布贸易中心——朱泾镇、枫泾镇,无法与朱家角镇相抗衡。在这样一个工商业发达,市场经济蒸蒸日上的朱家角镇,依然保持着儒家的传统,正如嘉庆《珠里小志》所说:“水木清华,文儒辈出,士族之盛为一邑望”。这里不仅是一个工商业繁华之地,也是一个儒生风雅之地,充满了书卷气,保留了诗书传家的优良风尚。

  在这种氛围熏陶下,朱家角镇人才辈出,王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昶少年时即有文誉,被巡抚雅尔哈善选入紫阳书院深造。乾隆十九年(1754年),王昶高中进士。乾隆二十二年皇帝南巡,王昶又获得召试第一,先后在内阁、军机处工作,以后又升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监察部副部长)等职。他恪守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方面都尽心尽力。为官时操守廉洁,有口皆碑,这与他时刻不忘学问,用做学问的态度来修身、齐家,有着密切关系。他与当时的著名学者惠栋、沈彤、戴震讲论经义,与王鸣盛、钱大昕、江声切磋学问,因此著作等身,有《春融堂全集》、《金石萃编》等五十余种,在高级官僚中实属罕见。他不仅律己严,治家也严。他所制定的家规,可以与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相媲美,在那个时代传为美谈。

  王昶的家规共有十条,包括要谨身起居,尊敬亲人长辈,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检点;要认识物力艰难,要爱惜财用,饮食淡薄,衣服朴素,一切以节省俭约为准则;告诫子弟考试不要作弊,不要请人代考,更不要营求关节——走后门、通路子;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对待别人,不能产生漠视心、欺诓心、徇情心,更不能产生自私自利占便宜心;待人要宅心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子弟要勤奋好学,不要心有旁骛,荒废学业;不要出入衙门,不要和走江湖的三教九流交往,不要和奸佞之人、刻薄之人、行为怪诞之人交往,以致沾染不良习气等等。这种家规,今日看来未免有迂腐之处,但总体倾向依然无可非议。对于身居高位,在乡里有着崇高威望的王昶而言,能够如此严厉地修身、齐家,约束自己的子弟,实在难能可贵,也值得今人的深思与崇敬。

 
历代名家家训一览 浏览量:22 回复数:3    只看楼主 复制链接
分享到: qq 人人 新浪 小米 推客

国有法典,家有家规,在历代士人看来,“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家国同构”的观念深入人心。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家庭作为国家的细胞,治理好家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大儒大士留下的家庭规范至今流传不息,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宝库,细细读来,意义仍然深远,毫不过时。


1.《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早传家业,12岁时听讲老庄之学,因“虚谈非其所好,还习《礼》、《传》”,生活上“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他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得梁湘东王赏识,19岁就被任为国左常侍。后投奔北齐,历20年,累官至黄门侍郎。公元577年 ,北齐为北周所灭,他被征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灭北周,他又于隋文帝开皇年间,被召为学士,不久以疾终。依他自叙,“予一生而三化,备苶苦而蓼辛”。叹息“三为亡国之人”。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和《还冤志》等。《颜氏家训》共二十篇,是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这是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


2.《郑氏规范》。据《宋史R26;孝义传》记载,郑氏家族出于河南荥阳,初迁于徽州歙县,再迁于遂安、浦江。到达浦江县以后,世代笃行孝义,累世同居不分财,被世人推崇备至。而《元史》特别强调,郑氏家族“冠、婚、丧、葬,必稽朱熹家礼而行”,显示郑氏正是受朱熹新儒学影响才在360余年中历经宋元明三朝而累世同居,繁衍成举国闻名的“义门”。


获得如此成就的关键一点是其那部以朱熹家礼为宗旨的家训——《郑氏规范》。它规定了家族中人的生活起居、生产经营、冠婚丧祭的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不仅维系大家族内部几代人的和睦相处,而且维系大家族与乡邻之间的和睦相处。明朝初年,退休后的宋濂,出于对同乡郑氏家族的仰慕,为《郑氏规范》的写了一篇序言,说这部家训如果能够推广,必然会起到厚人伦、美教化的榜样效应。宋濂的推荐,使得《郑氏规范》身价百倍,广为流传,从家族走向社会。能与之分庭抗礼的各类家训,恐怕只有《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朱子家训》了。


3.《袁氏世范》。袁采,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字君载,信安(今浙江常山县)人。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官至监登闻鼓院。淳熙五年(1178),任乐清县令。在乐清县令任上,为官刚正,并重建县学,纂修《乐清县志》十卷,后被称为乐清最早的县志。袁采的著述中,以治家格言之作《袁氏世范》最受世人推崇。《四库全书提要》曰: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详尽,所以砥砺末俗者极为笃挚,明白切要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成书以来700多年间多次刊布,在西方汉学界也引起重视,并有译本。


《袁氏世范》共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卷一睦亲,主要讲家庭和睦相处的道理和方法;卷二处己,论述个人修养、为人处世之道,对人一生当中经常遇到的富贵贫贱、成败得失等都作了哲理性的阐述;卷三治家,是持家兴业的一些道理,亦颇精彩。这本书论述立身处世之道不同与一般著述,其语颇有见地,且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极易领会和学习。


《袁氏世范》一书的论理并不像其他古代修身齐家的书那样古板正统,相反,袁采思想非常激进,甚至敢于反传统。他是从实用和近人情的角度来看待立身处世的原则的,而不是像一些老学究那样,把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那一套伦理强加在人们头上。譬如,袁采的《袁氏世范》提倡家庭的成员应该是平等的,父子兄弟之间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点,即便是家中的长辈,也要以自己超乎别人的修养来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不能压服别人;子女也没必要屈从长辈的权威。


《袁氏世范》里有许多句子确实都是金玉良言,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party人不善知自警”等等,不胜枚举。《袁氏世范》传世之后,很快便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重该书,都将它奉为至宝。


4.《朱子家训》。此《朱子家训》实际应为《朱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应该分清楚。《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作者朱柏庐(1617-1688)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名用纯字致一是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徵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纳集》。


《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全文仅仅五百多字,然而上自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几乎家喻户晓,人人能够背诵,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5.朱熹《家训》。朱熹(1130-1200年)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汉族。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朱熹的《家训》,奉行“格物致知,实践居敬”的教育理念,寥寥数百字,却全面阐述了中华文化中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


【原文】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林氏家训十条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更多
 
    据记载,林氏为我国古代大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历史辉煌。仙居福应街道断桥林氏始祖林任于唐乾符六年就由福建长溪迁入。其十条《家训》观点明确,论述精辟,内容广泛,较有哲理。涵盖国家、民族、社会、家庭,涉及处世为人的所有方面,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我们编印这本《林氏家训》小册子,不仅希望林氏族人了解和珍惜本氏族的优良传统,牢记本氏族的家训、格言,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做事,明明白白做人;爱国家、爱人民、爱民族、爱家庭,热心公益、遵纪守法、团结邻里、关爱他人、倡树新风,让林氏传统发扬光大;也希望作为今年全县乡风文明建设试点村的上宅村,塑造良好的新农村形象;更希望林氏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推进全街道的乡风文明建设。


    林氏家训十条:


    一、崇孝道

    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为大孝。

    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友于兄弟;睦于宗乡党;合群于社会;必反为社会之蠹虫。如何能使人人之行为皆善?请必自孝父母始。人能以父母待子女之心,行事则万善之。本已立由是。而兄弟睦宗族而笃乡里由是。而居乡则为善人,入仕则不为贪吏。

    人子事亲无穷富,当以奉养为先。富者能备供甘旨,而贪者菽水承欢各凭其力,务能承亲志和彦婉语,不可猊奉心违以始父母尤。

    子之孝不如率媳妇以孝。媳妇居家之时多,奉饭起居自较周到,故俗谓孝妇胜于孝子。

    人之事有一分力则应尽一分力,不能稍有吝惜。有兄弟分家,各丰衣足食。而于父母身上应尽之事,竟彼此推诿计较分毫,此谓之大不孝。

    人之事亲晨昏定省。久出为告返为面亲。父母谢世后,有远行务必拜墓而去。

    父母教育子女,未有先存子女报答之念者,子女幼而能志于学,长而能忠于事。百进而能立德立功言,为国社会有用人才,皆所以报答父母教养之心,皆所以报答父母教养之心,皆孝之大者。

    亲有过失,子女当以婉言柔声委屈进谏。万一亲志不从,则俟亲心愉悦时再说,不陷父母于不义,此为孝之一端。

    坟墓乃先人以藏遗体之所。年时务须拜扫家庙,乃先祖神灵栖托之处。年节必修,祭祀力之所及,不以代而远不顾,勿以路遥而不往。届时族人相处,正可以联族谊而敦一本之亲。

    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后世陋俗有划股断指,以疗亲病者此迷信,谈背人伦之旨,非子女行孝所当为。

    葬亲陋俗风水,说谓先人葬佳地,后人可至富贵,从无此理。从无此事。所以历代家训皆以此为诫。安先人体魄之地,惟择高埠土质乾燥僻静,不易受人畜破坏之处为佳,从来贫富贵贱无常与风水何干。古代帝王之家,亦同此理。今则火葬事简费省,当事亲亲生所意愿而行,不违亲意却是尽孝道。旧俗丧亲必请僧念经超度,声乐鼓吹,奢侈浪费于死者何益,历代家训谆谆告戒应警惕。


    二、睦宗族

    族人虽有远近亲疏,安其本源则一。族中人有喜事或凶事为先行庆吊之礼。遇有合族之事必同心商确。只平时聚会待所以联族谊为重,人情不见则疏,日疏日远大非睦族之道。宗族于我固有亲疏。自祖宗之则均一人之子孙,自知族人当睦。

    睦族之要有五:一日敬老二日亲贤三日矜恤孤寡四日周济急难五日解纷此前人古记实有深意。

    睦族之有四:一日矜幼弱。幼稚先亲人难以自立,成人则须有矜悯之心,随时给助力。二日恤鳏寡。贫者则恤以善言,富者则恤以财力资其生活。三日周窘急。族人有衣食无着者则谋给以生路,量己之力为之接济,亦尽己之心。四日解纷。族人有纷争者,得多人劝解,往往得心平气和,重归于好。此亲族之所贵也。于此之外若有力量捐义田设义仑立义学置义家,使合族之人生死均无所恨,实睦族之大者。

    睦族之要有三:一日尊。对长辈则恭顺有礼。二日老。老虽属平凡而年纪已高,亦须尽扶持保护之礼。三日贤。凡德行学识可为族人模范者,虽年辈较低,须远辈加以敬贤之礼。

    家庭亲戚不外三党:待父党宜念木本水源。待母党宜念生身恩谊。待妻党宜推爱及人待人忠厚,常存敦睦族联谊之心。凡族中鳏寡孤独无依者果能安分守己,当念同族一本之义,联通族合力量以周给之,不可视如路人。有婚嫁丧葬不能举者,或品学兼有而无力上进者,联族人力量为助,义不容辞。睦族必以叙伦为先,叙伦必以正言为先。一族之中祖孙叔侄兄弟之间,各有定名不可紊乱。尤不可因尊长寒微,遂致迳呼尔我避。加尊称以先人伦之,序须知敦本睦族,切不可重富轻贫,少存异视之心。族之兴盛在乎族之人贤否。子孙贤族自兴,乃不易之理。族中男女儿童不论天贤锐钝,皆应善为教养。虽钝拙者,亦必使能有一技一长,以谋生有可造之才。以家贫而难于就学者,应量力协助使期有成。族谱所以明水木之源,辨支派维族。系敦人伦睦族之道莫大于此。古人于家谱每三十年一修,今交通发达,印刷便利,或二十年一修,或十年一修,新增出生子女皆无不可务宜勤修,以免遗漏。子女凡十岁以上,皆宜指导其读谱,以奠其敬宗睦族之根基,保藏族谱宜于干燥通风之处,以免屋漏虫鼠之害。遇有大故迁徙,则奉谱而行,庶无亡谱失之虞。


    三、重教养

    天无不慈之父母。但庭训不立则溺爱不明者有之。故父母之于子女必幼而教。以孝悌稍长而授以学业。其顽劣者亦必严为教训。勿姑息以养其非。为父母者,尤须以身作则,务使其子女自幼即有行为规范。

    人家子女多,为儿童时任其所为,日渐月溃乃逾规矩此举,而不教之过,及其长大爱心渐疏,见其小过又以为大恶,怒责拳打,此极憎之过,二者皆非父母教养之道。教育必自孩童始。若幼即骄惯语言不逊,举动不端,勿以为幼小无知,而漫不加纠正,习久成自然,日后虽欲变其气,习不可得矣。为人父母者当澡体此意。
    子女资质敏缓捷固然可喜,然应防其天才外溢。流于非途宜早加训诲,以学礼范其行,以读书励其志。长大之后方与性成行为自不违规。

    子女童稚之年,父母师长之训教宁严勿先于厉,宽勿先于纵,方为恰当。稍严以收取其身心,俾其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肆为非礼。

    子女敬 长之道古有明训。凡年长二十者以待父辈之礼事之。年长十岁者以待凡辈之礼事之。凡遇尊长坐必起,言必逊,貌必恭,行必让,侍坐必居偏。应对必用称呼,方得后辈体统。凡为尊长者亦不得以尊辈而轻视卑幼。遇后辈有德才出众者,亦当以贤者之礼相待。

    士农工商皆为正业。随子女性质所能,兴趣所近,各事一业,宜专宜勤。毕生以云事成兴家皆由于此。子女幼小学语时,父母即教以对人称呼之礼。能行时,则教以起居之礼,幼而习之,既长则规矩自谙。训蒙之要重在语言。自幼不违规矩,长大自合于礼法。

    子女者父母尊长命其言,必即应。所教之言必即行。不得怠慢自任己意。

    坐势要正,上身要直,齐足薟手,勿倾倚偃倒,勿交睡摇足,勿踞坐斜靠桌椅。与人同坐位万不能摇摆手足,致碍同坐之人。

    站立要垂手,正身不可背向而立。若立近墙壁不得倚靠。

    行走姿势要正常。若非急要事应步伐整齐。前进上身勿摇摆。举步宜常视足下。过门不得踏门槛。以防跌倒。勿跳跃而行。路遇尊长或熟人必致敬意。

    子女童年处尊长或宾客前,如遇尊长呼唤,当即起应,有问随事对答。发音清朗语勿急动,声勿太高。长者有问词华而答,勿从中插话,不得喧笑戏谑作张口欠伸状。

    凡饭食须从容举箸,勿把稀疏乱拨。咀嚼勿有声。适腹而止。勿贪多过饱。碗箸安放要整齐稳妥。

    凡试听务要耳目专一。如看书则专一在书,勿旁视或旁听他事。听父母师长训诫亦须一意领受。勿杂听他言注意他事。

    寝息时间宜安静。勿言语或乱想,心安神定,自为入眠。早睡早起,可使精神焕发,获次日工作良好效果。同学之间当互相亲爱如兄弟手足。学业胜于己者品行端方者虚心学之。勿结伙嬉逊争闹致妨学业而沾染恶习。

    教子女习礼以明大义为首要。如临凶礼不可有嬉笑之容。临吉礼不可有惨戚之色。衣服不为新但要整洁。仪容要端庄而戒轻率浮躁。举动要从容而修整。然从容不先之遇缓修整不先之拘束。

    人生在世非教育不能成才成器,非读书明理不能成就大业。教育为培养其立身之本,读书以达其为人处世之用。二者缺一不可。

    要珍惜光阴。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失而不可负得。人生能得有几时少,少年立志学习适时。为一生事业成功之基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古训之格言后生少年熟记终身受用。


    四、齐家政

    治化之道必先齐家,然政行于天下易,而教施于一家实难,盖骨肉之间恩素情深则家法难申,自非身先德化不为功。治家之难难于治民,良非虚语。故善治家者,以正己为,己正则子女相率而从,己不正虽有治家严法,亦无以为功。

    治家以正人伦为本,正人伦以尊祖睦族,孝父母、友兄弟为先。以敦亲党和乡里为要近正人为父兄,远恶人如远恶狼。以勤俭立业慈让为怀,约己而济人,有礼而好德。如此者可以兴家,可以安心而立人。治家内勤最要。男人性毋多刚或临事愤怒,得解劝一声,可省却不少意外事。或激怒一语,每种下无限祸根。每日开门七件,莫不操之于内俭约节,亦理家要政。

    后妻对于前妻子女,世间颇多难处,非妻之不贤或子之不孝也。缘自私心而然,有自私心则猜疑则妒忌,因而渐至先欢终成大恨,持家者应察言观色,预为之防则善矣。天下之人皆同胞,而同处于父母者,有几兄弟姐妹之间设有贫困急难,俱当尽力救助,不应视为路人,而伤于手足之情,世谓处兄弟姐妹者,勿妄怒妄怨。直处家良言。

    子弟纷争于外,虽以曲直为理,但须自家约束。有理亦宜容忍一些,必严自教戒,若为亲情为体面而回护其短而纷争,是乃自伤体面,自虚子弟,前途每肇不测之祸。父母不幸中年亡故,所遗幼年弟妹,长为兄姐者当扶如子女,尽衣食教诲之事。至弟妹之待兄嫂,亦应事之如父母之礼。
    家庭中兄友弟恭妯娌随之全家和气,父母愉快亦孝之大者,或家庭有异母如兄弟和睦,亦可消除偏爱之和。
    婚嫁为人道之始,立家之基。尤宜审慎对方应求品德为本,勿贪图聘金,勿看重妆奁,勿攀高门慕贵势。家庭中贤否难尽齐一。为父子不能皆贤,或兄弟不能俱佳,或丈夫放荡妻子悍暴。譬如附身赘统不能割弃。惟有自身善以处之,庶收潜移默化之功。
    家庭日用所需不可奢廉,不可吝啬。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衣食既足生理自旺,礼教德行由是而生。凡安乐之境莫不由勤俭得来。
    勤俭为立身立家之本。人不但贵乎有一长一业,且贵手能勤其业发挥其专长。不论士农工商,凡勤且俭者,家必日进,否则莫不致败。
    世间惟财与色最能败坏人心,睹钱渔色近毁人身祸贻子孙,败家伤生实由自至。持家者必以之自立其身必以之教戒子弟,一涉足其中将不能自拔,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之晚矣!
    创业之难毋难于登天。而败坏事业之易则往往由于不知不觉之中。谚云:由俭奢易由奢俭难。大抵事业有成总有勤俭,而其覆败总由怠奢,故谨身节用,量入为出,勿先其度,则罕有倾败之由。一家之中男女皆不坐食。虽操作辛苦,然知物力惟艰,由是养成朴实节俭美德。小则可一家自足,大则可以利物济世矫俗成风。
    体面二字误尽古今天下人。人家丧难婚嫁交际之类不自量力而行,只贪图虚体面至负债积穷,已后悔莫及。
    一家之中生财有数,则聚之尽镏铁而用之。如泯沙所不足供其付出,则将何以为继?多见富贵家子弟,先人所遗产业之厚。乃不数年而家产荡然无存,尽败家之由。不知节用为其端。俗语云:“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父祖之贻子孙惟义为最善。否则如违背天理或取不义之财,跋扈乡里强取豪夺徒贻子孙以祸根,非爱家之道。

    五、正礼节

    国家之治乱系于人心之邪正。守礼法合人群,世风必正,国家必治。人心邪则悖礼犯法,贻害人群。故验国家治乱必先观礼法盛衰。

    人之立身于世,重在争人格礼节,重名教,卑污之行便如自圭之玷,终生不能磨灭。可不慎哉可不成哉。尊长生辰,称庆世有此俗,遵礼致庆承欢。铺张宴会非显亲之道,宁俭勿奢谁云非孝!

    待小人物不可有轻视之态,尤不可妄自踞傲,亦不可近于狎玩,为人所轻自失仪容。

    苍蝇附骥尾驰,虽千里难免附着之虚。茑萝附松柏,虽上接云霄难免攀援之耻。故有者重立身宁风霜自持,严于操守不为狗马亲人。

    饮酒适量而饭不可过度,尤不可沉醉喧嚣至乘礼节奉延宾客,惟诚恳致意不可强人饮酒,致人所难。人不能无过。有过错自觉则改,方可立身成人。饰非文过便一生无长进,处人惟能改过为第一美事。古人敦厚虽婚庆大典,尽礼而已,不事铺张。所见历代族谱对此多有训诫。处今之世风气所趋,虽不能尽法往古,然节约从事利己利人亦何乐而不为。


    六、务读书

    家人不论贫富子女不论智愚第一要读书。读书则能知事理。古人所谓致智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个人智为之理,立业之方,不至为非作歹,为社会败类,且可为国家建设效力。幼年读书尤须专心一意,务要读得字之分晓,须背诵者尤要背熟。幼年所读书可终生不忘。谚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故读书要熟明其义理则为有成。

    读书曰“十则”静坐则神清;澄思则理透;好问则识广;多读则学博;笔勤则文清;功纯则德进;好冷僻则有炫奇之戒;务细碎则有穿凿之嫌;无卧薪尝胆之志,则心思不至无破釜沉舟之勇,则功夫不深。人生有限时光如闪电逝波,一去不返。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且不可因循姑待白首徒悲,贪恋无益之为,虚掷韶华误首为之。学问古人爱憎分明,真为金玉良言。

    善读书者,于人不置疑处须教有疑问人。已有疑者却要会其理出而无疑。读书能到如此地步,才算是有悟。

    少年读书能记忆而不忘其用处。中年读书知有用而常渐忘。其上焉者著书立说下焉者摘要笔记,书中精义,经手自写则记忆尤深,且可以为他人读书之参考。

    读书在勤勉才能刻苦。古人如囊蝇如映雪、如悬梁,莫不从刻苦而到有成。须记勿怠勿骄自持聪明、勿半途而废、勿忘于小成,如此必可至大成,而成大器。


    七、明德性

    大丈夫须有顶天立地之志,处世存心要有容忍度量,而勿求容于人。人必善忍其业,乃有成。必有容其德,乃得大君子。立身未有不成于忍,惟能忍方能恕于人。合众志以成大事业,不忽视小事物,方能谨慎处事而致成功。

    忍辱一事自古为难。虽豪杰之士多由此败。处人之道当察辱自何来,若其来自小人则理直在我,何怒之有?若来自君子须知吾过当改,亦何怒之有?不辨其由而以一怒应之,或致相仇而不能己,何异于树敌以困我孤我,自取失败之道。故曰忍辱是入世交际第一关头,为立身立业成功失败第一关键。

    人不可炫己之长,揭人之短,须知人各有所长短。故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只见己之所长,不知己之所短,对人家则专视其人之短,而蔑视其长,入世处事为必感世路多阴,寸步难行。

    人之通病在好炫自己或自夸所业以致遭人之忌,吃亏不自觉之中。故智者不言己长,始能保其所长,而其长自大。

    有一份自满之心,面上便带有自满之色,口中便有些自满之言。殊不知世间再无可自满之事。若自谓已满不可复加,便已是走入穷途末路,轻躁浅露骄已致败有识者耻之。

    路狭处留一步让别人走,味甘处留三分与别人吃,胸中不立城府,对人无成见,平易近人,胸怀坦白自无树敌之人。

    若事出不已,与人争论,止可处事言理不可脱离本题,涉及其它,尤不可涉及他人私事,人以曲事我,可从容解释,无须与之仇争。旁观者明,自明曲不在我,而我益为人所重。

    有誉我者当察言者之意,省自我之实。誉过其实,当家警惕,切不可以沾沾自喜。

    有一善而欲人之颂扬,施小惠而欲人之感激。此缘由于满腔自私之故,名誉诚为第二生命。欲维持名誉,则必须重道德守信义。为我有求于人,人意欺我,我必轻其为,后遇此人,虽其言之成理,则亦不之信矣。以此类推,我之对人又将如何?我不负人,人亦不致负我,即或不然,古人云:“宁使人负我,勿使我负人”,又曰:“人无信不立无义之则乱”,凡存心处世立言制行要名实相副始终如一,勿损人而利己,勿徇私而害公,为此则名誉自立。

    做人作事要堂堂正正。如或言行不一,须知惟有人间耳目最难掩盖,切勿以为世间只有我最聪明。一旦阴事揭开,将何以立足于人前,则后悔已晚。


    八、谨言语

    言不由衷,人间所恶待人接物互要诚实。虚伪之言,久经必露出破绽,故出言必先自思量。是合理的便说,不合理的便步可说。有损于人的便步可说,勿说大话,勿说空话,古人云“言寡尤行寡恢”。

    闻人过失须加警惕,耳可闻不宜说。语云:“经自之事犹未真,十口相传岂可尽信”,至于闺房之事尤不宜道听途说,喜谈乐道擐薄之行君子所不齿。言语到快意时截然能忍默得住,意气到奋发时截然能收敛得住,忿怒嗜欲到沸腾时截然能抑勒得住,能做到此三者,方能做得来大事业。

    言语切或轻薄如好谈人短,揭人隐私,一时心口恣意而谈遂贻其人不解之恨。大抵人而好以言语讥人者,必因私心太重之故。所以见人家富贵则嫉之,见人家声名妒之心,蕴于平日不自觉而发之口。殊不知闻之者怀恨于心,已肇构祸之阶。

    人前不可谈人之隐私。无意言之而辗转相传,喧腾众口,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损人招怨于此肇端言谈,不可不慎。

    交际宴会之时,流品不齐,贫富不同,或相貌不全或学识不等。语言之间倍须留意检点,勿犯人忌,勿犯人短,勿以所学自行畅言于浅学之前,庶免听者,愧疚转为嫉恨。

    说闲话于有事之家,诉苦情于无用之地,最惹人厌。而于事无补尤宜切戒。


    九、慎交游

    处世贵在知人。于朋友间知其人,友其德,籍以辅吾仁。矫吾失,故交友得其人。则可自薰其德,此所谓益友也。苟不择其人则惟导恶习,趋下流,此所谓损友也。故择友不可不慎。

    交富贵之友戒之在骄在奢,交雄杰之友戒之在争在斗。交商贾之友戒之在吝在啬,他如不肖荡子则万不可近。交友不善,足以危身破家,可不慎欤。

    益友在座如他之右互相切磋,励我以道义,博我以学问,一夕之话胜读十年书,片语之投逾于百朋之锡,故人贵有良师益友也。

    朋友交以相下为宜。相尚以道义,相濡以学问,同心相印,同德相成。君徒矜已长攻人之短,此非交友之道,切戒切戒。

    人有平日不相知而忽加我以礼,此必当审度,不可轻于接受。恐异有难于回答处,诚不可不慎。旅途朋友尽属新交,审其言谈察其举动,窥其好恶方可交接。而于娶与授受之际,仍须非常谨慎。

    凡强来亲近者,必非寻常,宜与稍持距离,以观其趋向,然不可露故避之迹。

    人当交往惟不可尽倾私秘于闲谈话语中,设一旦有变化,被将执为口实,朋友失好不可有过份语言相加,古人谓: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心口皆善吉人也!心口皆非人得而防之,尚不致于我害,惟言猊称圣贤,而心肠似蛇蝎者,不可不防,当慎之,远之。

    人世间交际之诀律己以谦待人以恕接物以信,理事以义,可以受用终身。


    十、处世事

    明是非、辨忠奸、守节义、权生死,才算得大勇不自用,能用人才,算得大智。

    以爱子女之心事亲,则无不孝。以贵人之心责己,则无大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可全交谊和人群。立身处世之道见识要远,操守要严,器量要大,谋虑要广,行事审其当否行之在我,不怨天不尤人,以廉退礼让为先。言欲逊,逊则人和。行欲严,严则远悔。

    端重勤俭是居身良法,仁恕正直是居家良法,恭宽容忍是否乡良法,廉洁奉公是居官良法。人之处世不可有轻人之心。怀此心者类乎薄挟上人心者矣。科狂虑以接物,乃为进德修业之本。

    济人为美德固无贫富之分。富人济人以金钱自是富厚长者,情怀贱贫者力不能及此但只须存一片放便之心,具三寸善言舌,为人解忿息事,虽不是金钱施予,却有金钱办不到的效果。

    凡遇事先想道理如何。已有了主意,再参评众议,即决断而行。切忌依违因循,随人指挥而致败事。

    我以厚待人而人仍以薄待我应思我之厚,或有未至我以礼待人,而彼仍薄我虐我则当如敬鬼神而远之矣,何处无小人当思处之道。

    勿以吝为俭以刻为严,以陷为礼以傲慎为厚道,以獍黠为聪明以愚钝为宽大,苟如是则何啻毫厘千里矣,宜有临事分别。

    群处之间即到和易极处,亦只是情款浃洽,而胸中泾渭自当分明,不可遂波逐流漫无主宰。

    听人说人,是非莫轻信,亦莫轻答,须知礼。凡爱说闲话爱管闲事爱图闲钱之人之言,皆不可轻信其人,尤不可轻交。

    虽至亲兄弟姐妹侄之间如有缓急,可自我量力助之,万不可存求报之心。

    虽为姻亲家纵富而不正,及行为不端者敬而远之。

    客筵赏蔕寺观施舍,不如移之以助孤苦无依残疾无靠者为有实惠。

    人每因一些小便宜,随事便起忿争,既伤和气又损心神,实是因小失大。

    众人事,须凭公议。如公议不可者即止。犯于公议虽为善事,亦难使众人心服。

    处乡里当敦厚谦和为心。古云:“宁使人负我,不可我负人”。若有横逆之来相加,可晓之以理,不可以暴气怒骂应之。

    居必有邻,故睦之外尤须睦邻。睦邻之道,如有应接,大而财产交易,小则借贷往还,以致酒食应酬等事,皆宜谦让以敦情谊,始可有无相通,守望相助出入支持,而臻群居安乐之境。居邻不幸而有强梁巧诈为非作歹之人,能容忍处,仍以包容为宜。万不得已可亟托故迁徙,别择善邻。古谚有云“百金买宅,千金买邻”。择邻不可不知。

    睦邻之道非一端我居是方,必致力是方之风俗,教化务使善之亲亲,而恶者自孤自孤。心有所惮,而不敢恣为非。古有道:君子居乡化盗者,其庶几乎讼狱之事,为大冤不白而起。如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与同国,不申告于官则无以白其冤。讼乃不得已者,若田产婚娶细微之故,是非则宗族里党可以和解,设稍有不平亦宜忍了事。涉讼公庭结怨愈深,耗财破家,祸害更大。语云:“讼则终凶”。可以为戒。为人处世,心胸要宽大,意度要安闲,约己而丰人,则群下乐为之用,所得常倍周虑而审处则成事可免劳,而易集,惟有心胸狭小,性情偏急,好利己而薄人之辈,未有不致败者,慎之戒之。以忠孝为本,以礼义为纲,不论职位高低,职业有别,皆足以风世俗而正其身,励其行以范后昆,以型乡里,岂曰于世无补哉。
 


《何氏家训》摘要解说
     扬州何园主人望江何氏作为一个凭借几代人艰苦奋斗而显达起来的新贵家族,十分重视对家族成员道德操守的自律教育。刊刻在《何氏族谱》中的“家训”十一则,详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修身处世、待人接物之道,不失为一部循循善诱的家庭教科书,凸显着一个封建家族的文化渊源、道德理想与生存智慧。事实上,何氏家族能够发达壮大,与中国近代李鸿章、孙家鼐等大家族联姻结盟;精英满门,出现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代代有出息的儿孙,这与其奉行的一套严格完善的家教密不可分。

 

   孝亲敬长之规


  ——今之人以能养为孝者何?盖缘不顾父母而私妻子,倒行逆施者众,彼善于此,故与之耳。殊不知孝之道,岂养之一事所能尽哉?要有深爱婉容,而承颜顺志,尊敬谨畏,而惟命是从1。稍有斯须欺慢违忤,或伤教败礼,取辱贻忧,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2。蓝田吕氏曰:“孝莫大乎顺亲3?”司马温公曰:“吾事亲无以逾于人,能不欺而已矣4。”其事君亦然。

  ——人家子弟,有父母兄长慈爱,又得教以诗书,授以生业,而能显亲扬名,以尽孝敬之道者,乃常分耳5。乌足言要在困苦艰难、流离颠沛之际,竭力尽心,周全委曲,消患弥变,特力独行,而不失其度者,方为孝敬?

《何氏家训》第一条为:孝敬亲长之规。这则规训说的要孝敬父母和怎样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善行的源泉。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好这件事。一个孝亲敬长的人,必家能够得到社会的敬重和帮助。怎样才叫孝敬父母?仅仅满足他们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让父母吃好穿好,却不尊重父母的情感意愿、顶撞父母教诲,这样就不能算是孝敬;如果不能走正道,去干有违社会规则的坏事,哪怕是对父母再好,也仍然是大不孝。


  隆师亲友之规
  ——凡家素清约,自奉宜薄,然待师友,则不当薄也。切不可因已无成而不教子,又不可以家事匮乏而不从师。务要益加勉励,则所闻者尧舜周孔之道,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渐摩既久,身日进于仁义而不知也。若为利欲所蔽,违弃师友,则与不善人处,所闻所见,无非欺诬作伪,汗漫邪淫之事,身日陷于刑戮而亦不自知也6。言之痛心,各宜自省。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必须趣向正当,切磋琢磨,有益于已者,始可日相亲与。若乃邪僻卑污,与夫柔佞不情,拍肩执袂,相诱为非者,慎勿与之交接7。

  ——学问之功,与贤于已者处,常自以为不足,则日益;与不如已者处,常自以为有馀,则日损故取友不可以不谨也。惟谦虚者能得之。

《何氏家训》第二条为:隆师亲友之规。这则规训说的是如何尊师重教和择善交友。注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鉴别、选择老师和朋友,并教育孩子要尊敬老师,善待朋友。因为老师和朋友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有好的老师教诲,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课堂知识,而且能够领悟积极健康的人生道理;有好的朋友切磋交流,取长补短,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大有长进。与此相反,一个如果背弃了良师益友,就很容易和社会上的坏人搅到一起,接受不良事物的诱惑,不但学业无成,还会滑到堕落犯罪的邪路上。


  待人接物之规
  ——凡与宾客及尊卑长幼、君子小人相接,仪节固有不同,咸不外乎敬而已矣。若待尊长,必须言温而貌恭,情亲而意洽。尊长或不我爱,益加敬谨可也。待卑幼又在自敬。其身苟能尊严正大,肃矩整规,则为卑幼者修饰畏慎之不暇,孰得而上犯之耶?一或琐碎亵狎,便无忌惮矣。待君子之敬根于心,百凡相见往来,交际之礼,俱宜从厚,其敬始伸,稍薄则为慢矣。待小人则不然。外若敬而内则疏,包容退让,宁受亏—分,使之自满自愧,于我亦无所损。若与之争竞较量,一旦弃绝,或发其阴私,斥其过恶,彼必终身怀忿,不至中伤而不止耳。此乃一生所验之良方,以为后人应世之药石8。

  ——凡客至家,长或宗子出迎,久不相见者则拜9。或留饭,家长宗子奉陪。如系子弟中之旧师友,新姻眷,止是此子弟同陪,其馀不必见也。留饭之意,既得尽话,又得尽欢,且能尽敬,况路遥者,不使受馁而还。馔贵快便精洁,不贵多品庶10。亲近教益,常可往来。若一丰厚,后来难继也。

《何氏家训》第三条为:待人接物之规。这则规训强调了家族成员如何待人接物的礼仪。在中国这个极重人际关系的礼仪之邦,待人接物更是一个大家族成员的必修课。这里重点强调与阐述了“诚敬待人”的原则和道理。诚敬待尊长、长者,是本分;诚敬待晚辈,是自重;诚敬待君子,是真心实意;诚敬待小人,是少惹麻烦。


   鞠育教养之规
  ——古有胎教,凡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领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此道也11。今之妇人乌得而知之,夫当预与之言。
  ——凡产子,须是为母者自哺,不可委之乳母。吾尝见人家用乳母者,雇值服食,稍不如愿,反令其子寒暖失时,饥饱无节,或跌扑惊伤,隐蔽不言,致疾莫知所自12。且乳母中,端洁者寡,常生意外之虞,不可不谨。
  ——子女初生,三朝满月,慎勿置酒张筵,多害生命13。惟斋沐更衣,具酒果,抱子告祠堂14。其世俗催生送羹之礼,糜费无益,概宜谢绝。

  ——古礼,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亦不可与古先圣同名。但只名以理学之字,使之顾名思义可也。

《何氏家训》第四条为:鞠育教养之规。这则规训是对家庭生养哺育孩子做出的要求。女人怀孕后要注重胎教,规范自己的举止行为;孩子生下来后,由母亲亲自哺乳更为健康、安全;孩子诞生庆典不必按照世俗做法大张旗鼓地铺排浪费,给孩子取名应该在不违反常规的前提下具有意义。

  读书写字之规
  ——欲知子弟读书之成否,不必观其气质,亦不必观其才华,先要观其敬与不敬,则一生之事业,概可见矣。凡开蒙之后,能渐渐收敛,一惟师教之是从,亲言之是听;敬重经书,爱惜纸笔,洁净几案,整肃身心;开卷如亲对圣贤,熟读精思,沉潜玩索,反来就自己身上体认,眠存梦绎,念念不忘,如婴儿之恋慈母,饥渴之慕饮食,无一刻之敢离,无一时之敢怠;但遇紧要辞语,留意佩服,即思此一句,可以用在某处,我当谨守此行,此一句正中我之病根,我当即为拔去,不使蔓延滋长。如此为学,虽愚必明。纵不能尽忠于朝廷,亦可以尽孝于父母;纵不能建功业于天下,亦可以自善乎一身。若乃不庄不敬,卤莽忽略,未学先能,未讲先厌;或讲读之际,目视他所,手弄他物,心想他事;于书读其前则污其后,读其后则毁其前或自恃聪明,不肯用力;或专务外驰,不肯内究。如此为学,白首无成,虽成必败。居官则坏国家之事,处已则无保身之谋。所以古之圣贤,教人先在洒扫应对时着力,引诱提撕,倦倦以持敬为本15。
  ——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味出。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功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终是认字不真,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学问之功,全在讲贯16。而讲书之要,必须讲后自己细看,着意研究,潜思默究,逐句绎,逐章理会,方才得其旨趣。略有疑惑,即为质问,不可草草揭过。俟一本通贯后,仍听先生摘其难者而挑问之,或不能答,即又思之,思之不通,然后复讲。真境一开,如得时雨无化,后来作文,随意运用信手发挥,自然成章,无再窒碍。若泛泛而讲,泛泛而听,原不留心佩记,徒费唇舌,不入肺腑,今日讲过,明日忘之,此章未达,又讲别章,今年未明,复待来岁,虽讲至百年,诚何益也?

  ——凡写字务要庄重,端楷有骨格,有锋芒,有棱角,不得潦草歪邪,微眇软弱17。古人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矣。吾以为用笔固在心正,又在于活。手活则笔势奇妙,如走龙蛇,否则若胶柱鼓瑟,而剔画不开也18。是以小儿初学字时先要教其执笔圆活,如写小字,止令手提运笔,而手腕不动也则无鲁鱼亥豕之弊,既要快捷,又要不差19。此乃日用常行,第一急切之务。况考试之日,苟或字之不佳,涂注粗拙,纵是锦绣文章,亦不动观览矣。岂可谓字不要紧而不习也?

《何氏家训》第五条为:读书写字之规。何氏是由科举及第而走向发达的家族,尤其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本则规训是全部家训中篇幅最长的一则,用一千多字详尽论述了读书治学之道。内容可以概括成为读书治学三部曲:判断一个孩子读书学习能不能有成,不看他的气质,也不看他的才华,首先要看他是不是“敬”,就是能不能从主观态度上崇尚学识、热爱学问,想学要学;其次要看他能不能“习”,就是有没有做到读书以百遍为度,将所学的内容反复咀嚼,烂熟于心;再次是看他会不会“思”,不但潜思默究参明义理,还要反复叩问融会贯通。经过这样一个反复实践的化合过程,才能把知识学问变成自己的东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规训的最后还提出了与孔孟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正统儒家思想不同的主张,要求家族中的每个人都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能读书的安心读书,不一定非要做了官才有出息;不能读书的就安心生理,不一定非要读书才算有见识。


  出处进退之规

  ——人生天地间,智愚贤不肖,固有不齐,或出或处,或进或退,要当皆以古人为鉴,斯无咎矣。昔伊尹、傅说、吕望、孔明之处也,一耕于有莘之野,一佣于版筑之间,一垂钓渭滨,一高卧南阳20。此四公者,不出则寥寥无闻,一出则立业建功,以安天下。向非天子梦卜求而用之,终于农工渔隐之流而已,何尝急急自出,抑何尝以农工渔隐之事为卑鄙而不为也?今人知出而不知处,知进而不知退。凡读书不遂,即鄙农工商贾之事,而不屑为,所以有济世之才,而无资生之策者,多矣。如张齐贤以布衣而条当世之务,艺祖留之以相太宗;范仲淹以秀才而怀天下之忧,君子称之为分内事2l。今初学之士,就欲妄事,希觊干求,岂二公之俦耶?又留侯、疏广,功成身退,知止知足,成万世之美名22。今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者几人?吾人能知此四事,于所行所止之间,审已量时,见几而作,则庶几免夫失身之患。

《何氏家训》第六条为:出处进退之规。本则规训援引历史上众多名人事例,阐述出处进退的思想,告诫族人要以历史人物为镜子,就不会犯错误。人生在世,谁不希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但一个能否实现雄图大志、博取功名利禄,并非全凭个人才干,还要有机遇和条件,强求不成,还会适得其反。有些人读了书,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千方百计地想做官,即使官没当上,也不安于平凡,结果徒有济世之才而无资生之策。历史上许多建功立业的人物,在他们还没得志的时候,就能够安居乐业,审时度势,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所以进有所成兼济天下,退能避祸宗族平安。


  节义勤俭之规
  ——节义之人,乃天地正气所钟,光祖宗,荣亲族,莫大乎是。后世但有男子仗义而穷,妇人守节而苦,不能自存者,岂可不为之虑,而使之失所耶?合族俱当议处资给,以成其美,不可轻慢靳啬23。

  ——勤俭为成家之本,男妇各有所司。男子要以治生为急,于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精其器具,薄其利心,为长久之计。逐日所用,亦宜节省,量入而出,以适其宜,慎勿侈靡骄奢,博弈饮酒,宴安懒惰24。若人心一懒,百骸俱怠,日就荒淫,而万事废矣。妇人夙兴夜寐,黾勉同心,执麻臬,治丝茧,织纤组川,以供衣服25。不事浮华,惟甘雅洁。凡有重务,弟兄妯娌,分任其劳。主妇日至厨房,料理检点,但有童仆撒泼五谷,秽污作践,暴殄天物者,量加惩戒26。至晚扃锁门户,贮水徙薪,逐处照管,仍谕各房,不许烘焙衣物。内外谨严,俱无怠忽。其上下衣食,分给有等,男女多者,传递惟均,不得各分彼此。嫁娶资妆,亦从简便。如此则衣食常盈,而先业不坠矣。

《何氏家训》第七条为:节义勤俭之规。本则规训分别从节义和勤俭两方面对家族成员做出要求。节义是一件耀祖光宗的事,家族中如果出现因为仗义守节而发生生存困难的男女,要当作全族的大事来进行议处,资助他们生活,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心一意成就美德。勤俭是成家之本,家庭中的男女成员虽然分工不同,但勤俭持家的原则是一致的。男人要把执业谋生作为当务之急,无论种地、做工还是经商,只要选择一行好好干就行。女人要勤勉节俭,检点料理好家庭中的一切细微人事。男戒骄奢,女戒浮华,同心勤俭持家,才能常保家道兴旺。


  饮食服御之规
  ——饮食服御,乃民生日用之不可缺者。近来僭侈无节,风俗日漓,盗起民穷,多由于此。岂草茅之说,所能挽回27?故历来古先圣贤之言,为标准。吾人当佩服,以成恬淡朴雅之风。
  ——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间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28。
  ——或问朱子曰:29饮食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入欲也。
  ——君子慎言语,节饮食,二者养德身之切要。
  ——有道之士,粗裘索带,而人不鄙之者,取其内而不取其外也。
  ——司马温公曰:吾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敝,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矣。又曰:吾家待客,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古人事亲,有以酒肉养志者,有以菽水承欢者,均不失为大孝30。
  ——茅容待客以草蔬,与之同饭,杀鸡为馔以供母,客知之,起拜而称贤31。
  ——范文正公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惟好施予32。晏平仲敝车羸马,而惠及三族33。
  ——范益谦曰:凡吃饮食,不可拣择去取34。
  ——汪信民曰: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35。朱子曰:今人不能咬菜根,而至于违其本心者众矣,可不戒哉!
  ——柳公绰凡遇饥岁,诸子皆蔬食,学业未成者,不听食肉36。弟见兄未尝不束带,夫人常衣绢素,不用绫罗锦绣,每归觐,不剩金碧舆,只乘竹兜子37。常命粉苦参、黄连、熊胆,和为丸,赐诸子,每永夜习学含之,经资勤苦。所以在公卿间,最名有家法。


  ——君子以礼义为养心,则心广体胖,若恣食肥甘,则神昏气溃。妇女以布御寒,则坚苦其志,以香薰罗绮,则淫荡其心。

《何氏家训》第八条为:饮食服御之规。本则规训对家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做出要求。衣食住行是一个大家族生活的最基本内容,它不但直接体现着一个家族的经济状况,而且反映着家族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将影响着家族的生存前景和命运。

  量度权衡之规

  ——人家之斗尺戥称,皆所以量多少,度长短,称物平施,而权轻重者也38。此固外物也,其实系乎人之一心。心正而公,则制之惟准,用之惟平,使贸易输敛之间,两无亏累,即为天理矣。若以私刻存心,专图利已,买人之物,则用小戥大称,卖物与人,则用小称大戥;或借人米谷,原以大斗量入,而以小斗偿还;取息于人,则以小斗放出,以大斗收回,即此就为人欲。殊不知轻重大小之间,所增几何,而所损大矣。盖幽暗之中,鬼神在焉,人可欺而心不可欺,心可欺而天不可欺。吾人为学,欲辨理欲,而下克己工夫者,先从此处用力,最为亲切。

《何氏家训》第九条为:量度权衡之规。本则规训是对家族对外交易活动中如何使用度量衡作出训诫。规训告诫族人在对外交易活动中要做到“不欺心”。也就是心存公正,严格自律,不可贪图小利,损人利已。修养品德就要从身边日常点滴小事做起。


  撑持门户之规

  ——大丈夫尚欲戮力王室,而自家门户,岂可不为撑持,而忍坐视其敝乎?盖人家之兴者,岂得常兴?而为者,亦岂常废?兴而不撑持即废矣,废而能撑持,何患不兴乎?兴废固由于天,而撑持之力,实在于人。人能知此意,克勤克俭,凡有废坠,一一修举,以保宗祀39。切不可推延畏缩,窃议旁观,以致唇亡齿寒,委靡不振,而反取人欺笑。虽然此其大略也,若夫光显之则,在经与书矣。

《何氏家训》第十条为:撑持门户之规。这则规训阐述强调了男人对于家族存续发展的责任。规训论述了家道兴废无常、兴废全凭人力的观点。强调男人不仅要尽服务国家建功立业的义务,还要承担起撑持门户、振兴家业的责任。家道兴废无常,但撑持经营在人。只要全族上下同心协力治家举业,宗族就能持久兴旺繁荣发达。


  保守自家之规

  ——保守身家之道无他焉:第一,不可奸骗人家妻女。第二,不可赌博宿娼。第三,不可拖欠包揽,谋领侵欺钱粮。第四,不可炼药烧丹,攘窃诓骗。第五,不可强横健讼,斗狠逞凶及打帮教唆,生事害人40。第六,不可交接无藉之徒,花哄游荡,不务本等生理,及纵容尼姑卖婆于内室往来41。第七,不可傲人慢物,好胜夸能,逆理乱伦,骄侈淫佚。第八,不可为贪心所使,专行峻险之途,吾人能依得此诫,每日战战兢兢,循规蹈矩而行,则上不玷祖宗,辱父母,下不累妻子,害亲邻,明无人非,幽无鬼责,一家安乐,为何如哉!

《何氏家训》第十一条为:保守身家之规。这则规训为家族成员设定了全身保族的禁令。在一人犯事诛灭九族的封建社会,个人行为的后果直接关系到整个家族生死存亡的命运。有鉴于此,本则规训为族人定立了保守身家的八条禁律,苦苦告诫族中子孙“每日战战兢兢循规蹈矩”,切不可做出“玷祖宗、辱父母、累妻子、害亲朋”的事。何氏祖宗将八条禁律列入家谱中时刻对子孙进行常规的普法教育,警钟长鸣,对今天的我们不失为有益的提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