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从为善做起(独家报道)

 真为美 2013-01-08

2013从为善做起(独家报道)

每个人都应该做好事、存好心、说好话

●本报记者 王 月 《 生命时报 》

  “为善”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只要用心就能做到的。但是,在物质化社会的今天,我们却有些迷茫,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如何为善了,甚至忘记了善的本意。仔细回想一下刚刚过去的2012年,你做了几件好事?有没有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或是在陌生人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互帮互助,这些原本最简单的为善,是否渐渐被我们忽视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6.1%的人坦言现在社会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太差了。“勿以善小而不为”,2013年,我们呼唤“正能量”,从为善做起。

  好人好事在逐渐减少

  家住在北京市朝阳区的张爷爷,退休后在公交车站当起了公交车协管员,每天下午4点多钟,他就会赶往306路公交车总站维持秩序。“天气越来越冷,等车的人排队上车,但有时还是会出现状况。”张爷爷说,就在去年12月下大雪的那天,等车的人为了能有座位,在车来的一瞬间蜂拥而上,根本不管旁边是否有老人。有个外出买菜的老太太,被生生挤得在站台摔了一跤。“我大声喊按秩序上车,老弱病残优先,但没人听进去,大家都拼了命地往上挤,特别是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

  李小姐在路上等红绿灯时被偷走了手机。“我戴着耳机听歌,手机放在羽绒服口袋里。”李小姐说,当时等红灯的人很多,她突然听到耳机里没了声响,再去摸口袋,手机就不见了。李小姐下意识地回头观望,站在后面的几个路人迅速将目光转向了别处。“他们应该是看到了偷手机的过程,可竟没有一个人提醒我。”

  从城里四合院搬进了回迁楼的胡大爷是个热心肠,以前住在四合院的时候,经常帮助周围的街坊邻居。谁家电闸跳了,谁家煤球搬不动了,他总会去帮上一把。但自从搬到回迁楼后,邻居多了许多,他的热情却没了施展的空间。“看人提不动,我上去正想帮把手时,人家以为我是坏人。”胡大爷说,楼房仿佛阻隔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热情,取而代之的是“自扫门前雪”的冷漠。

  2012年底,《生命时报》联合搜狐健康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012年中,有45.5%的人“做了1—3件好事”;有6%的人“一件好事都没做过”;在这些做过的好事中,排名前三位的是“给陌生人指路”、“给需要的人让座”和“慈善捐款”,类似“见义勇为”、“紧急情况下救助别人”等几乎没人做过。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则显示,68.3%的人表示“做好事被嘲笑或遭质疑的现象较多”,其中20.2%的人表示“非常多”;对于为何不愿做好事,71%的人表示“会被怀疑动机不单纯”。

  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表示,现代人对善的理解是倒退的,对于“善心,善行,善德”的理解越来越浅薄,人们越来越功利,将自己的生活全部定义为物质,是不可能真正发自内心做好事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则认为,好人好事少了,社会诚信的缺失是最核心的原因。

  为善能放大社会“正能量”

  在西方人眼中,上帝就是善。在中国文化中,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对善的理解更深刻,他们认为善是德的体现,做好事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人的善行和善德体现于外在,就是和谐的表现。王国荣表示,如果离开道德的外衣,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对善没有正确的认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让社会上的善越来越少。

  “现在社会充斥着太多的负能量,暴雨中出租车司机漫天要价、幼师虐童、老人跌倒无人扶起,这些事件被迅速传播,会让整个社会都充斥着负面情绪。”王国荣说,实际上,人们应该真正了解为善的积极影响,从长远来说,为善不管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是有着正面力量的,只有“正能量”的增长才能压倒负面情绪的传播。

  首先,对自己来说,与人为善,在平时生活中多帮助别人,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王国荣说,一直做好事会在无形中收获友谊,巩固情感,甚至在危难时得到回报。这种回报不是功利性的,只有当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善心、善德、善行,才能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进步的风气。比如父母时常在儿女面前表现出善行,那么儿女长大后会将善行传承下去,拥有更好的品德。

  其次,对他人来说,为善是用一种柔和、谦和的方式向人示好,你的行为在让别人得到益处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德行得到提高。近日,微博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将一件不用的棉衣给了商场门口看门的老大爷,老大爷几天后将一张字条交给了这位母亲。上面写着“冬舍棉夏施单,良善之心日月鉴;……一场风雪突然降,全赖此衣挡风寒;素不相识不图报,仅以拙句聊奉还。”母亲的善举和老大爷的回报,在寒冷的冬天温暖了很多人。

  最后,对整个社会来讲,如果行善成为一种趋势,才能真正变成和谐社会,大家彼此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才能逐渐增强。王国荣说,行善能扩散社会的“正能量”,只有更多的人选择行善,才能将消极的负面情绪打压下去。上海市心理行业协会会长王裕如表示,行善应成为一种风气,互相帮助是基本功德,善不分大小,只要有做好事的动机,帮助了别人,就能称之为善。

  “正能量”位居2012年十大流行语榜首,它也是2013年大家的憧憬和希望。王国荣表示,行善能放大整个社会的“正能量”,让小爱变成大爱,让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得到升华。

  为善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常态

  善是无形的,如果不表现出来,是不会看到的。王裕如表示,为善最重要的是端正做好事的动机,真正的为善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而是应该发自内心,每个人都应做好事、存好心、说好话。

  为善从小事做起。“对于乞讨的人,我多少都留一些钱给他们,不管是否是真的,在我看来,他们至少没偷没抢,就应该是好人。”王国荣说,做好事要从小事做起,让座、帮忙提重物等随手能做的小事,就一定要去做。

  不能有从众心理。“看见别人都不管,我也不管;看见没人帮忙,我也不帮。”国人做好事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只要有一个人上前帮忙,就会有其他人跟随一起,但如果没有“第一个人”,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人帮忙。实际上,做好事最忌讳从众心理。

  要培养牺牲精神。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很难去做好事。“善”在古代就是将祭祀品双手奉上给祭坛的意思,这种行为是奉献。所以,王国荣说,做好事就要培养牺牲精神,就要预见到自己的个人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即使这样,为善的心也不动摇。

  需要制度的保障。我们为什么不做好事?“怕被误解、怕被冤枉、怕被骗”等都是调查中总结出的原因。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着做好事被冤枉的例子。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消除人们做好事背后的忧虑,让法律真正“惩恶扬善”,提高社会信任。

  最后,王裕如呼吁,为善应该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常态,是一种长远的行为。哪怕只是坚持喂养一只流浪猫,搀扶着一位老人走过马路,你也要始终相信,他们能真切感受到你的善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