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守敬《学书迩言》

 白罂粟 2013-01-08

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晚号邻苏才人,湖北省宜都人。

杨守敬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于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有《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

《学书迩言》是他晚年的书学著作,关于撰写此书的缘起,在序中说到:“余三十年前,有《平碑记》二卷、《平帖记》二卷,庚辰东渡日本失之。厥后虽好翰墨,未有著录。辛亥避乱沪上,有日本水野元直(字疏梅,福冈人)来从余学书法,求余指示学书门径。余因所藏碑版、集帖,皆陷于鄂城中,无一携出者,但凭记忆,必多遗漏。又念余五十年辛苦搜辑,虽不逮翁覃溪、吴荷屋、张叔未诸先生之精博,然以视并世诸君,或亦未遑多让,如无一字存留,未免负负。”

此书是应日本门人水野疏梅之请而撰。由于有东渡的经历,杨守敬与日人交往颇多。在日期间,当时被誉为日本书坛“三驾马车”的松田雪柯、日下部东作(鸣鹤)、巌谷修(一六)皆曾受教于杨氏,学者森立之、冈千仞等亦与杨有往来。另外,杨氏的日本弟子尚有书法家山本由定等。

《学书迩言》的稿本现藏湖北省博物馆,为红格十行本墨书,每页书口下方印有"老三益"三字,靠右一行之外印有"年月日第号"等字样,每行上下格式成弧形,乃当时市面书纸文具店出售的普通笔记本。各页所书行数不等,间有涂改之处,共五十页,订为一册。封面无字。高22.7厘米,宽18厘米。虽首尾略有残损,但基本完好。

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曾印行单行本(陈上岷注),日本则有大正十五年(一九二六)出版的《学书迩言疏释》(樋口铜牛疏释)。内容篇幅不大,约可分为绪论、评碑、评帖、评书、题跋五个部分。杨守敬研究书法碑帖数十年如一日,在手头数据缺乏的情况下,仅凭记忆,而且是在耄年病中写下了这个稿本,足见其对碑帖研究致力之深。

这件稿本作品不同于对联、条幅、中堂等书法形式的创作。由于是手稿笔记,故而书写起来比较自然和随意。它所表现的,往往不是书家的笔力和气魄,而是学养和性情,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书家的品格和当时的心绪。正如其在绪论中提及梁同书的学书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并在其基础上补充“二要”谓“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此手稿以苍劲古朴为主要美学风格。下笔沉郁,笔力充盈,起笔处多是侧锋取势,不加雕琢,行笔则自然流畅,间有顿挫以增强线条的力感和质感,如其中的“宝”、“然”、“乐毅”等,使作品在妍雅中不失刚劲之力,墨色干湿浓淡运用轻松自如,得北碑真谛。在结体上,文字多呈向右上方倾斜之势,增强了字的动感,结字随心而语。在章法上,通篇作品行距大于字距,中间涂改添加与通篇相得益彰,并能和红色界格形成疏密关系,一页之内四角左右呼应和谐。达到了既紧密呼应又疏朗可观的艺术效果。总之,非有高深学养和娴熟技巧者不能为之。

[转载]关于杨守敬《学书迩言》

[转载]关于杨守敬《学书迩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