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暑

 sN飞雪 2013-01-08

中暑

 

 

简介: 中暑是指在炎热环境中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气温高达35℃左右时,在烈日下活动或拥挤于车、船、帐蓬里,都可引起中暑。健康状况差,年老体弱形体肥胖,重病初愈及患有心、肝、肾等慢性疾病的人,容易发生中暑。在炎热气候中,由于汗出多,导致水盐丢失,若未及时补充,则易引起体内内环境的紊乱,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遭到破坏,影响体温调节和心血管的功能而导致中暑。中医学称之为"暑厥""暑风"

 

 

 

诊断要点: 有高温下作业史或停留史,不明原因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发热等症,排除其他疾病,即可做出诊断。中暑重证出现突然昏倒或抽搐时,应排除心脑心血管病、低血糖反应。

 

西药治疗: 首先应将病人迅速脱离高热环境,移至通风好的阴凉地方,解开衣扣,平卧,进行物理降温,可用凉水或冰块外敷。给喝凉盐开水。病情严重者,或经上述方法处理无好转者,应在继续抢救的同时,立即送往医院。

 

中药治疗:

1.暑入阳明

表现:高热心烦,头痛且晕,面红气粗,汗出量多,背微恶寒。舌苔黄燥,脉洪数。

中成药: 暑热感冒冲剂,每次1020,每日3,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冬瓜500,苡米30,1只。将鸭洗净切块,冬瓜去皮切块,与苡米同放锅中,加水适量,煮汤服食。 ②鲜芝麻叶1把或适量生扁豆叶,洗净后开水冲泡代茶饮,可随意饮用。

 

2.暑犯心包

表现:突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冷,气粗似喘,牙关紧咬或口开。脉洪大或滑数。

中成药: ①安宫牛黄丸,每次3,每日1,病重时每日23,温开水送服。 ②至宝丹,必要时口服1.5,每日2次。以上两种中成药,仅在急救时使用,一旦神志转清,即停止使用。

食疗: ①冬瓜100,荷叶1,水煎服。 ②鲜苦瓜1,绿茶3克。苦瓜去瓤切碎,与绿茶加水煎服。 ③韭菜捣汁1杯灌服,促使病人苏醒。 ④大蒜头捣汁滴鼻,以开窍醒神。

 

3.暑热动风

表现:高热不退,灼热无汗,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志不清。脉弦数。

中成药: ①紫雪散,每次1.53,每日2,冷开水送服。 ②小儿金丹片,成人每次46(每片0.3),每日2,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莲叶梗30,柳叶36,苡米10,扁豆15克。同放锅中加水3,煎汤1,1次服完。 ②绿豆100,鲜丝瓜花36,白糖50克。将绿豆洗净煮汤至烂熟后,加入丝瓜花、白糖,再煮片刻,温服。 ③随意食西瓜,有清热生津、解暑的作用。

 

 

 

家庭自疗:

1.按摩:轻症者用拇指按压内关、风池、足三里穴;动风抽搐者,按压后溪、阳陵泉、承山穴;昏厥者,用拇指掐人中、合谷穴。

 

2.刮痧:刮痧疗法,对中暑疗效较好。首先在背部脊柱两旁由上至下反复重刮35分钟,从局部青紫或出现痧点为好。继重刮肘窝及窝各3分钟左右,再以手扯痧太阳及人中经穴部位2030次致局部紫红为度。头痛加刮头维、太阳经穴部位,呕吐加刮中脘经穴部位,昏迷加刮人中、百会经穴部位,抽搐加刮太冲、合谷经穴部位。

 

3.敷贴:①仁丹15,研为细末,填入脐中,纱布覆盖固定。②痧气丸3,用法同①。③通关散少许,吹入鼻孔内。④皂角30,细辛10,冰片1.8。共研细末,取少许吹入鼻孔内。⑤硫黄15,硝石15,明矾8,雄黄8,滑石8,面粉50。共研细末,加水调成糊状,分涂于神阙、天枢、气海、关元穴,药干后再换而不间断。

 

4.刺血疗法:取十宣、曲泽、委中、百会、人中、委中、神门、十二井穴,刺血。

 

 

生活提示: 中暑是急性病,特别是中暑重症,来势凶猛,起病即可见昏厥、痉厥,应立即将患者搬离高温环境,平放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抢救。外治、按摩疗效不显时,应送医院抢救。本病的预防,关键是不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作业。或用仁丹口服预防。经抢救脱离危险后,应注意调休息,住处要通风凉爽,并用解暑的食疗方善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