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宫出血 简介: 功能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指无全身及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而是由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所致子宫异常出血的疾病。分为排卵型和无排卵型两类。中医学称为"崩漏"。出血量多,来势较急者称为"崩";出血量少而持续时间长,来势较缓者称为"漏"。 诊断要点: 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断,连续发病3个月经周期以上,排除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妊娠并发症和血液系统的疾病,即可诊断本病。卵巢功能检查可以区别排卵型和无排卵型。 西药治疗: 1.出血多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不良刺激。 2.长期不断出血者,要注意外外阴卫生,常清洗,用清毒卫生纸垫。 3.避免剧烈活动,冬季注意保暖。 4.出血多贫血者,应注意营养,如肉类,蛋类等。 5.止血用药: ①大量出血时,可肌肉注射乙酚,每次3毫克,每日2次,止血后可改为口服,每2~3日减量不超过原量的1/2~1/3,减至每日1毫克, 维持20日左右停药。减量期如出现再出血,可略加量,以不出血为原则,停药3~5天后,可出现少量撤退性子宫出血。 ②口服乙酚0.25~0.5毫克,每晚1次,共服20天。同时服妇康片5毫克,每隔6小时1次。用药3~4次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改为每隔 8小时1次,并逐渐减量。每3日减量1次,每次不超过原量的1/3,直至2.5毫克,维持20天,撤药后出现少量撤退性子宫出血。 ③口服维生素K3,每次4毫克,每日3次。 ④口服维生素C,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 ⑤口服仙鹤草素片,每次20~60毫克,每日3次。 6.调整月经周期用药:口服乙酚,每次1毫克,每晚1次,于出血第6天开始,连服20天。 中药治疗: 1.血热妄行 表现:出血量多,经色鲜红,或有胶粘小块,或时多时少,淋漓不断。伴头痛,口苦,烦躁易怒,唇红面赤,小便灼热,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中成药: ①失血奇效丸,每次6克,每日3次,凉开水送服, ②固经丸,每次9克,每日2~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荠菜花30~45克,生地15克,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3~5天。 ②白茅根15克,老丝瓜9克,旱莲草9克。煎水代茶饮,每天1剂,连服4~5天。 2.气不摄血 表现:出血量多,或先多后少,持续不断,经色先红后淡,经质稀薄。伴面色苍白,头晕目眩,精神困倦,四肢无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中成药: ①归脾丸,每次10克,每日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②人参归脾丸,每次9克,每日2~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鲜河蚌肉60克,白果仁15克,北黄芪12克,党参12克,血余炭10克(布包),红糖适量。炖汤服,每天1剂,共服7~8剂。 ②红枣250克,人参9克,煎水服,每天1剂,连服数天。 3.气滞血瘀 表现:行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断,或凝结成块,血块排出后,腹胀痛缓解,或月经时断时续,面色晦暗。舌暗红,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涩。 中成药: ①震灵丹,每次9克,每日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 ②益母调经丸,每次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益母草50~60克,香附15克,鸡蛋2个,加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去药渣,吃蛋饮汤,每天1次,连服4~5天。 ②花椒籽(椒目)15克,百草霜30克(布包),同煎汤,冲服甜酒适量。每天1次,连服4~6次。 4.肝肾阴虚 表现:经期提前,经量不多,出血时间延长,经色或淡或暗。伴头晕耳鸣,视物昏花,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成药: ①参茸白凤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服。 ②坤灵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食疗: ①木耳15克,藕节30克,冰糖15克,瘦猪肉100克,同入砂锅内,加水炖熟后服食。每天1剂,分2次服完,连服5~7天。 ②天冬15~30克,益母草9克,用清水两大碗煎成1碗,加入红糖50克,再煮开,温服。每天1次,连服4~5次。 家庭自疗: 1.按摩:患者仰卧,用双手提拿小腹部数次,再用手掌向下推摩小腹部20~30次,并用拇指按压曲池、阳陵泉、三阴交、血海穴各1分钟。最后患者俯卧,施术者用手掌按揉腰骶部及大腿内侧20~30次,再按揉腰背部数次。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 2.敷贴法:红蓖麻仁 生活提示: 功血患者,出血量多,出现严重贫血时,应立即到医院输血、止血治疗,以防发生失血性休克。气滞血瘀证使用活血化瘀的方药时,不可过多使用,以防加重出血。出血期间,要适当休息,注意保持阴部卫生,勤换内裤,禁止同房。病愈后要坚持治疗1~2个月经周期,巩固疗效,以防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