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旅游组织盛赞乡村旅游“贵州模式”

 志清哥 2013-01-09

“十一五”时期,贵州有42万贫困人口依托乡村旅游摆脱贫困致富,这在贫困程度广而深的贵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乡村旅游作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旅游业态创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旅游核心竞争力,在以民生促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旅游局局长傅迎春说。

目前,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业态,在全省得到蓬勃发展。

“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被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称之为中国旅游发展的“贵州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高度认可,贵州乡村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的重要观测点。

我省坚持“政府主导、特色引领、农旅互动、产业融合”,乡村旅游从点上探索到面上铺开,带来了山乡巨变。

保护一方山水:

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保护与开发永远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话题。如何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如何让百姓守着青山绿水赚个“钵满盆盈”?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答卷。

西江千户苗寨乡村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因交通基础设施滞后、规划空白、投入较少,西江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仅一万人左右。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发大会在西江召开,推进实施26个项目,全面提升西江的接待服务设施。雷山县政府负责人介绍,从旅发大会实施的项目来看,没有形成建设性破坏,没有形成原生文化的遗失,原因在于西江是按古村落来打造,按乡村旅游发展需求来设计、规划、建设和改造,得到了专家、游客和老百姓的积极认同。

西江借第三届旅发大会举办契机,实施了朗西旅游公路、西江旅游环线公路、观景台、风雨桥等项目建设。特别是朗西公路建成后,凯里至西江路程比原来缩短近50公里,西江距沪昆高速缩短至23公里,直接解决了西江景区快捷通达问题。优化环境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线。原来的西江,村民到处晒粪,臭气熏天。为解决西江当时脏乱差现状,雷山县开展了“整脏治乱”专项行动,抽调120多名机关干部采取“一帮一”方式培训西江村民,进行手把手地传帮教;组织村民代表分批到浙江乌镇、安徽宏村、江西婺源、云南丽江、山西平遥等地考察学习。

雷山县在致力保护西江厚重的民风民俗、苗族歌舞、农耕文化和古老吊脚建筑群等原生文化的同时,对为完善配套而新建的工程项目,都追求其原生性与景区的协调。村民是西江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动者,一方面,农民积极参与旅游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发展方案实施。另一方面,农民参与不仅仅局限在谋求经济收入,而要更加重视环境与社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在开发西江旅游过程中,做到有景点就有农家接待、有接待就有农民参与、有建设就有农民参加、有岗位就优先安排当地村民。村民逐渐开始意识到青山绿水就是“真金白银”,如今自愿退耕还林还草,自愿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的景象。

传承一方文化:

吸引世界眼球的亮丽风景

傅迎春说,贵州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最有特色、最具稀缺性的,还数灿烂的民族原生态文化,而在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民族民间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

贵州每年的民族节日达1000多个,布依族、苗族的“三月三”、“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水族的“端节”、土家族的“过赶年”,彝族的“火把节”等等,构成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的百花园。对游客而言,这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正是贵州最吸引世界“眼球”最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我省雷山西江苗寨、安顺屯堡、丹寨石桥、黎平肇兴侗寨等一批极具民族原生态的村寨,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外游客来贵州必到的景点和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丹寨的古法造纸,让外国游客惊叹民族文化千年的延续;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又让外国游客倍感神奇;倘若遇到苗年、吃新节、牯藏节等盛大节庆,更是能让游客大呼过瘾,不虚此行。

以2011年为例,我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占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32.9 %,同比增长23.6%,策划推出了百里杜鹃花节、荔波梅花节、安顺油菜花节、贵定金海雪山旅游节、德江傩文化艺术节、凤冈春茶开采节等20多个独具浓郁乡村文化、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乡村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形成了一批参与性强、体验内容丰富和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产品。

不仅如此,我省乡村旅游发展还坚持“农旅结合”,以笋竹、茶叶、高山花卉、瓜果等优势农产品进行区域化布局,重点围绕新型农业产业基地、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推进观光农业基地建设,成功推出了安顺、赤水、湄潭、凤冈、贵定、荔波、麻江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同时,还积极在产业结合处寻找发展的突破点,与文化、林业、渔业、环保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以旅游协会+农户、政府+公司+农户、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农村合作社+村民等社区参与、民主管理的贵州乡村旅游模式。

我省连续六年成功举办的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让许多民间手工艺得到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展示,一大批散落在民间的手工艺者和手工艺品被整合、分类、包装;让藏在深闺的民间艺术瑰宝成为时尚元素,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代代相继传承了上千年的传统技艺,通过设计师的创意、开发商的参与、市场化的运作,真正变成有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和工业文明的新成果。去年,我省旅游购物收入达280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19.6%;让在旅游发展中受益的广大民众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主体。

造福一方百姓:

大批民族风情小镇应运而生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给贵州山村的变化是巨大的。生活环境的改善、经济收入的增加,让世代生活在贵州乡村的百姓不用走出大山就能感受世界的精彩,就能享受富足的生活。

我省在乡村旅游发展政策措施上给予了大力推动。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和《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明确了乡村旅游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到2015年全省将形成10个以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20个地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100个各具特色的县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从去年起,每年安排不低于1500万元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推动农民实现增收。整合利用省直各部门、各行业、各渠道的项目资金,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打造、景观优化等方面施行整体推进,共同打造,形成了行业联动、合力突破的乡村旅游推进机制。

“十二五”期间,随着贵广高铁、厦蓉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入黔游客将大幅度增长,贵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将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城镇化带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大批风情小镇和旅游小镇将应运而生。

去年,我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605.5万人,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32.9%;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21.4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15.5 %;带动解决了农村就业105万人,通过旅游业受益群众在300万人以上,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15%左右来自于旅游收入。乡村旅游,为百姓带来福祉,让贵州乡村更加亮丽。

促进一方经济:

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以原生态乡村旅游产品为打造重点,西江苗寨突然声名鹊起,从一个深处大山中的极贫村寨,成长为乡村旅游势头强劲的富裕村。

每天客似云来,村民们尝尽了其中的甜头。今年一季度,西江苗寨接待游客38.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6亿元。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该苗寨接待游客达240.3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600元上升到2011年的4800余元。

以西江苗寨为代表,贵州众多贫困山区将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收的方向,并逐渐发展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乡村旅游作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旅游业态创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旅游核心竞争力,在以民生促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傅迎春告诉记者,贵州始终以“政府主导、特色引领、农旅互动、产业融合”的方式,从一点一点地探索,到全面铺开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部门坚持市场化运作,动员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户、大户等组建成立旅游协会,重点培养以村支两委带头人、乡村旅游大户为主的管理人才、以专业合作社或行业组织为主的营销人才、以个体农户为主的经营人才、以乡村旅游服务员为主的技能人才。并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措施,鼓励利用荒山、荒坡或村内空闲地进行乡村旅游开发,鼓励利用承包地开展乡村旅游,培育发展行业大户。多年的摸索,不仅形成了贵州独有的乡村旅游模式,还调动了大批农户参与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毕节百里杜鹃景区开发前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700多元,现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已达到4100元左右,增长了1.4倍。

江口县太平乡梵净山村蒋厚发家,因为开办了“农家乐”,一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

荔波小七孔景区附近的农户,年收入高达50多万元。

依靠乡村旅游,开阳县禾丰乡贫困人口从6年前的8000人左右,减少到现在的几百人,有的农民年收入超过10万元,比5年前翻了5番。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推出乡村旅游自然村寨3000多个,培育经营实体6万余户,共有42万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实现脱贫或致富,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贵州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

乡村旅游,俨然已是一方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推动一方发展:

旅游兴带百业旺

旅游兴带百业旺。贵州乡村旅游兴起的同时,产业链的外延和内引正在扩张,以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态,带动了一方农业、运输业、服务业、工业的全面发展。

贵定音寨、天龙屯堡、西江苗寨这些昔日以农耕为主的偏远村庄,因为乡村旅游业,如今已是车水马龙的旅游城镇。目前,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村寨在全省已达到3000个。

产业联动之下,地方经济被注入全方位的新动力。

贵州以旅促农,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布局笋竹、茶叶、高山花卉、葡萄等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种植,推进观光农业基地建设,成功推出安顺、赤水、湄潭、凤冈、贵定、荔波等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壮大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贵州以工助旅,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优势,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旅游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投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精深加工、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等农业和加工业项目,带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统筹安排、稳步推进六大旅游要素的发展,延伸产业功能、拉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效益。

自2006年起,我省在9个市州轮流举行每年一届的贵州旅发大会。已举办过贵州旅发大会的安顺、黔南、黔东南、遵义、铜仁、兴义、毕节,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接待能力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实现“提速五年”。

借第三届旅发大会举办契机,西江苗寨实施了朗西旅游公路、西江旅游环线公路、观景台、风雨桥等项目建设,直接解决了西江景区快捷通达问题,有力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西江外出务工已有325名农民返乡创业和参与旅游,现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接待户已达246户,餐饮服务及歌舞表演人员已达640人,民居客栈及餐馆84家,民族工艺品店12家,并涌现出了“黔东南名匠”顾永冲加工银饰、返乡创业青年谢志意建生猪养殖场、李珍开办“阿浓苗家”餐馆而脱贫致富的典型。

在旅发大会推动下,贵定音寨等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产品,余庆“四在农家”等以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产品,遵义桐梓等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陆续出炉。桐梓县和开阳十里画廊等5个乡村旅游景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分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011年,全省旅游项目带动投资1124亿元,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商品加工和餐饮、运输、信息等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世界旅游组织盛赞乡村旅游“贵州模式”

侗寨鼓楼

世界旅游组织盛赞乡村旅游“贵州模式”

丰收的喜悦

世界旅游组织盛赞乡村旅游“贵州模式”

民族歌舞

世界旅游组织盛赞乡村旅游“贵州模式”

市井风情

世界旅游组织盛赞乡村旅游“贵州模式”

高坡斗牛

世界旅游组织盛赞乡村旅游“贵州模式”

舞龙

世界旅游组织盛赞乡村旅游“贵州模式”

苗族少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