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府核心导向的乡村旅游案例

 智慧旅游519 2013-02-09
          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大幅度改善,旅游氛围逐渐浓厚,旅游地形象及对外影响力极大提升,旅游活动的组织方式逐步由散客为主向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并行发展转变。组建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景区的经营,同时成立西江苗寨景区管理局负责对景区进行协调管理,利用“举办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推动一地经济发展”的宗旨,把西江苗寨推向了大市场。有学者把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模式称为“以政府为核心力量导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把之视为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西江苗寨通过政府核心力量导向,跨越了乡村旅游业自发开发、粗放发展阶段,实现了规模化和市场化,乡村旅游服务基本达到标准化、对外营销性大幅度提升,呈现出较高的产业组织化及较为丰富的产业业态;旅游地居民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程度不断提高,旅游扶贫效果显著;   普遍意义上“政府主导”的完整表述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这个被广为接受的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确实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但这个模式实施前提是市场主体要到位。在此前提下,政府的职能是:确定产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完成基础设施投入、完成其他主导性投资、承担宣传推介任务、实施行业管理。所以,从西江景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来看,把“政府主导”理念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政府作为核心力量导向,同时组建景区管理局和国有旅游开发公司进行管理、开发、经营,对西江苗寨而言在实践上具有必然性及合理性。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在旅游景点管理方面,总的发展趋势是实行收费准入,而不是完全免费使用。商业性旅游景点自不必说,对于本身作为公共资源而由政府和社会团体兴办的旅游景点,需要通过门票收费去补偿流动费用及资源的维护费用。 

 □陈品玉吴亚平

    贵州是国内最早提出“旅游扶贫”理念的省份,并把这一理念贯彻到贵州旅游产业政策和实践中,使贵州的乡村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西江苗寨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规模迁徙中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迁徙的集结地,其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吸引零散游客前往观光、访问。当地居民依托自有房屋为这些散客提供住宿、餐饮和民族文化歌舞表演服务。这种旅游服务业自发缓慢的发展状态持续到2007年。该年,西江苗寨被遴选为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雷山县政府全面介入西江苗寨旅游的建设开发。2008年9月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成功举办。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大幅度改善,旅游氛围逐渐浓厚,旅游地形象及对外影响力极大提升,旅游活动的组织方式逐步由散客为主向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并行发展转变。以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举办为标志性转折点,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从2008年至今4年多来,西江苗寨旅游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引发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公众的注意和讨论。

    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组建的西江苗寨景区旅游开发公司收门票及其引发的相关问题、大规模开发导致的资源保护问题、旅游氛围过度商业化问题、旅游业在西江苗寨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受益不均问题、旅游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旅游业规模化发展导致的社会管理问题等。

    笔者在多次调查分析后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发生基于两个客观具体背景:一是西江苗寨旅游跨越式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二是当地传统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这两个背景具有不协调性甚至在很多方面直接冲突,导致了西江苗寨旅游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我们必须在这两个背景之下,并根据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来认识和看待西江苗寨旅游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实践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雷山县西江苗寨旅游的发展。

    1.以政府为核心力量导向的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成就

    由于贵州各级政府财政支撑能力比较低,各乡村旅游地旅游供给市场发育不完善,招商引资难度大,使贵州大部分乡村旅游地基本处在自发开发、粗放经营的初级阶段,规划水平较低、规模小、产品形式单一、服务标准化不足、缺乏营销、利益分配不均、组织化程度低。2007年之前的西江苗寨旅游业就处于这种状态。为了针对性的改变当时状况,雷山县争取到了协办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机会,并把西江苗寨作为主会场。利用这个契机,雷山县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并组建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景区的经营,同时成立西江苗寨景区管理局负责对景区进行协调管理,利用“举办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推动一地经济发展”的宗旨,把西江苗寨推向了大市场。有学者把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模式称为“以政府为核心力量导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把之视为贵州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和广泛意义上的“政府主导”有程度上的区别。四年以来,在这个模式框架内,西江苗寨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

    西江苗寨通过政府核心力量导向,跨越了乡村旅游业自发开发、粗放发展阶段,实现了规模化和市场化,乡村旅游服务基本达到标准化、对外营销性大幅度提升,呈现出较高的产业组织化及较为丰富的产业业态;旅游地居民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程度不断提高,旅游扶贫效果显著;在科学规划指导下,雷山县政府门票收入中提出15%,对当地以民居建筑为主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严格保护,保护效果良好。通过西江苗寨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以及与雷山县其他同类型苗寨如郎德苗寨的横向对比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如果离开政府的核心力量导向,西江的旅游不可能在现阶段实现跨越式、大规模发展。

    普遍意义上“政府主导”的完整表述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这个被广为接受的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确实具有宏观指导意义。但这个模式实施前提是市场主体要到位。在此前提下,政府的职能是:确定产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完成基础设施投入、完成其他主导性投资、承担宣传推介任务、实施行业管理。

    而对于西江的具体情况而言,有几个方面的特殊性值得关注:一是景区本土经营者短期内难以发育成为可以驾驭整个西江景区、可以对整个景区发展负责的市场主体;二是如果引进外来大型旅游企业,则有可能出现被称之为“旅游漏损”的利益流失现象。另外,西江村号称“千户苗寨”,有人口5414人,属少数民族社区大型人文景区,在激烈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外来企业主体与当地居民之间容易产生冲突;三是基于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考虑,像西江苗寨这样体量庞大的民族文化资源,靠民众的自发保护和旅游企业投入,都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四是雷山县政府是在上级政府(省、州两级政府)的支持加上银行信贷进行的大规模前期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投入,县政府对西江旅游发展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所以,从西江景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来看,把“政府主导”理念进行延伸和拓展,以政府作为核心力量导向,同时组建景区管理局和国有旅游开发公司进行管理、开发、经营,对西江苗寨而言在实践上具有必然性及合理性。事实上,4年来发展的实际效果证明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是正确的。

    2.西江苗寨旅游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分析

    收门票及其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收门票问题主要引起三个方面的关切:一是担心西江旅游朝着门票经济的方向蜕变;二是门票收入的分配;三是收门票对当地人的外地亲友来西江探视造成不便,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怎么看待西江景区收门票问题呢?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在旅游景点管理方面,总的发展趋势是实行收费准入,而不是完全免费使用。商业性旅游景点自不必说,对于本身作为公共资源而由政府和社会团体兴办的旅游景点,需要通过门票收费去补偿流动费用及资源的维护费用。西江苗寨应该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对西江苗寨而言,收门票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政府应该向社会公众阐明门票的性质、门票收入的使用及分配、如何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另外,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更为完善的措施来保障居民的亲友来西江的正常探视。

    以民居建筑为主体的资源保护问题同样引发关注。事实上,我们要认识到旅游开发对资源保护的积极意义:一是政府的倡导和投入,二是旅游业兴起给当地居民带来收益提高了居民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2007年以前的一组照片可以看到,西江苗寨已经零星出现了砖混结构的建筑,完全以木制吊脚楼为主的建筑群落已经开始解体。文化变迁实质上是对生活变化的适应,如果没有旅游,西江苗寨的传统民居建筑应该已经面目全非。正是乡村旅游兴起,从上到下激发了政府和民众保护资源的积极性。当然,旅游本身也是引发文化变异的一个因素,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政府须重点考虑。另外,因人口增加而产生的住宅紧张问题也要想办法解决。

    旅游氛围过度商业化问题。经过考察,西江苗寨的商铺很集中,表现出了商业氛围浓的问题。另外,大量的农家乐客栈和餐饮在装修及服务过程中,民族特色正在被弱化,旅游氛围商业化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

    旅游业在西江苗寨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受益不均问题。旅游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带动力不强的问题。原因在于当地村民在旅游业规模化发展以后,作为他们的首要选择是投入到直接的旅游服务业中,如直接就业、摆摊设点、临街的把门面租赁出去、资金条件好的开农家乐客栈等,着眼于见效快、直接与游客发生经济关系的项目,而不愿意去参与那些间接性的、为旅游业各部门提供支撑的相关产业。例如农家乐的餐饮原材料大多从凯里市购进。其实农副产品类完全可以利用现有土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这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的产业引导,倡导当地居民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带动性强的特性,把产业链条逐步延长。

    西江旅游业规模化发展导致的社会管理问题。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以农耕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传统社区自我管理模式基本瓦解,而建立在以旅游业为基础之上的社会管理模式有待完善,居民也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二是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不受益或受益较少的群体对旅游业的期望得不到满足,产生了一些意见;三是外来游客群体的干扰和不良示范作用,对当地的社会风气及教育带来了影响。这三个方面问题都有待当地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的疏导并不断创新,完善与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制,把西江苗寨的社会事务管理好。

    3.在旅游业发展平台上解决目前问题

    (1)探索经营体制改革创新,增强村民参与管理权利。探索景区门票取之于西江、用之于西江的具体操作办法;创新景区管理模式,探索村里推荐村民代表参与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参与组建票务监督队、交通管理纠察队,扩大村民对西江景区管理和西江旅游公司管理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

    (2)以科学规划为前提,抓好景区提质扩容。一是尽快按更高的建设和管理标准制定和完善西江村相关发展规划;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西江营上综合服务区建设,谋划建设2—3家高星级度假酒店,推动西江景区旅游从观光型向度假型、创意型旅游转变,提升西江景区旅游接待设施水平;三是切实抓好干荣村州级农村基层组织精品示范点建设,为西江景区提质扩容奠定基础;四是拓宽游客活动区域。

    (3)继续加大资源管理维护力度,谋划解决村民住房困难问题。加强景区范围内违章建房的清理和管控。加快西江新村规划建设进度,在不破坏景区建筑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在核心保护区外规划新安置区,切实解决西江村部分村民住房困难。

    (4)按照“国发2号文”建设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精神,以民族文化产业化为途径,不断丰富景区的旅游业态。西江苗寨经过了4年的规模化发展,但还是存在业态单一,传统观光旅游比例太大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办法还是得按“国发2号文”关于建设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精神要求,探索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的新路子,将西江千户苗寨打造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苗族原生态文化体验区。

    (5)强化产业引导,延展旅游产业链条,拓宽旅游带动面。西江苗寨景区内,旅游服务项目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存在,而间接支撑性产业比较短缺。所以,政府应该强化对当地村民的产业引导,用市场准入规则、金融导向手段并结合政策舆论宣传,引导村民经营项目投资合理分配在旅游业各部门,推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规避经营风险。

    同时积极探索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不但在观光农业上有所作为,更要把传统农业转换为旅游餐饮消费的农副产品专业供应部门,大幅度提高农业效益。另外,应该按照“国发2号文”关于建设贵州扶贫攻坚工程示范区的精神要求,把西江村临近村组纳入到西江苗寨旅游支撑产业体系,拓宽西江旅游的带动面,扩大旅游扶贫效果。

    (6)做好西江景区的社会管理工作。坚持与群众面对面交心,广泛听取意见、收集社情民意,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增进干群感情;认真梳理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责任分解,兑现对群众承诺的各个事项,确保取信于民;推进西江景区管理局、西江旅游公司、西江镇党委政府及西江村开展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工作;切实做好西江村的低保、救济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失地农民保障工作;坚持让利于民,研究解决景区生活困难群众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让景区农民生活有保障,致富有奔头,从而支持景区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