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去来兮的“打电话少女”

 fifizhao 2013-01-09

归去来兮的“打电话少女”

 
   2000年春天,坐落在上海市市中心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地铁出口处“打电话少女”铜像雕塑突然离奇失踪。这座当年被称作上海十大城市雕塑之一的雕塑,在上海市民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因其在城市雕塑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被收进了《中国雕塑史》和《中国美术全集》。此案经媒体披露后,一时成为上海市社会各方广泛关注的焦点。

    “打电话少女”铜像到底为何原因不翼而飞?这个谜团困扰了上海市民整整四年。警方为此也一直苦苦追寻着答案,直到2004年8月,经过历时四年的艰苦侦查,“打电话少女”铜像雕塑失踪之谜终于解开。

众目睽睽之下的一起失踪案

    现在不妨让我们把时空倒回到2000年的5月,那时上海的1300万市民都怀着焦虑的心情,急切地在寻找一个失踪的“打电话少女”的下落。她就是坐落在上海著名的商业中心——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的一座“打电话少女”铸铜雕塑。

    该铸铜雕塑地处当时上海最为繁华、时尚的商业街,又靠近地铁出口处,紧挨着她身旁的还有一个“东方书报亭”。马路上整天人流、车流川流不息,直到深夜也经常是车水马龙。雕塑怎么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翼而飞呢?

    这座当年被作为上海十大城市雕塑之一的铸铜雕塑,在上海市民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它是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家何勇的得意之作,也是淮海中路上第一座铜像雕塑。据何勇介绍,“打电话少女”的创作是从1995年开始的,从在稿纸上落下第一笔,一直到把她安装在街头,前后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铜像形塑的打电话的少女神情清纯可爱,楚楚动人。左手轻插胯部,右手执话筒,左腿站立,右足点地,亭亭玉立。短发、短裙飞扬着青春的灵动与活力,曾赢得了上海市民很高的“回头率”,可谓人见人爱,给以高雅著称的淮海路平添了几分妩媚和温馨,成为该路段上一个独特的标志性城市景观。

    正是因为“打电话少女”身上所散发的浓重的生活气息,所以,铜像一露面,就立即赢得了上海市民的喜爱。在美术界,她也被看作当代城市雕塑中的精品。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国荣说:“少女心情非常愉快地在打电话,她的衣着非常时尚,但是又很大方,我觉得她是有代表性的,这不是一件普通的雕塑,她代表了这一时期上海人的心情,上海人的时尚。 ”1999年5月18日,该雕塑被收进了《中国雕塑史》和《中国美术全集》。

    这座雕塑高约1.78米,重约350公斤,其主要成分为青铜,价值近20万元。按常理推断,如此“庞然大物”没有三四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根本就别想搬动。而且还必须有辆车子作运输工具,才能快速离开现场。否则,是无论如何也运不走的。然而,就是这么一座优美的雕塑艺术品,竟然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就这样在大上海的闹市中心莫名其妙地失踪了,简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找到一个山寨版的“少女”

    一时间,“打电话少女”失踪一事,显得扑朔迷离起来,引起了全体上海市民的极大的关注。最早向警方报案的是上海市城市雕塑办公室干部郑先生。 2000年3月8日,郑先生路过淮海中路、茂名南路路口,突然感觉视野里少了点什么,仔细一看,原来是伫立在地铁出口处的“打电话少女”铜像不见了。认真负责的郑先生立即向有关职能部门询问,得知铜像并无计划作过移动,于是立即向警方报案。

    接到报警后,卢湾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的侦查员立即开始侦查。案发现场位于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除了雕塑底座留下的“打电话少女”脚印和断落的螺丝帽外,现场几乎没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线索。经实地勘查,从作案手法上看,雕塑与地面的连接处切割痕迹十分整齐,那部“电话”也是很“小心”地被从架子上取下。显然是蓄谋已久。由此可推断,作案者是个技术熟练,动作迅速的“职业杀手”。经侦查员多方调查,最后证实,这座雕塑确实是在春节前后被人“拐走”。由此推断,“打电话少女”失踪已有3个多月了,而被人发觉报案距今也有2个多月了。警方失去了宝贵的侦查破案第一时间,无法确定确切的案发时间,也就更不要说完成对作案对象的刻画了,这无疑给此案的及时侦破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据分析,犯罪嫌疑人胆敢在繁华闹市中心的淮海路作案,夜间作案的可能性较大。根据铜像的高度与重量,作案人至少是2名或以上成年男子,并且具备运输工具;综合现场勘察情况,作案人应为文化程度不高的外省市来沪人员,很可能是拾荒人、走街串巷的小贩之流。

    据此,侦查员们连续一个星期,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在案发地附近展开查访和对环卫工人、送奶员的走访;并对全市的废品收购点和案犯可能销赃之处进行了仔细的搜索和盘查,以求发现“打电话少女”的踪影。与此同时,还在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布了案情,发动全市人民积极向警方提供破案线索。

    案情在媒体上披露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卢湾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几乎每天都要接到许多电话来询问“打电话少女”的下落。也有很多热心市民纷纷提供破案线索。而侦查员们只要得到任何一条线索,都会一一仔细去查证和追踪。

    2000年5月26日中午,贵州省贵阳市民严先生向警方举报,“打电话少女”铜像现身贵阳市一家酒吧门口!尽管举报人说不清酒吧的具体地址,但侦查员凭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贵阳市公安局同行的大力协助下,不仅查清了酒吧的地址,而且通过传真见到了酒吧门口的“打电话少女”照片!高矮、神情、动作和“打电话少女”的特征一一都对上号了。侦查员们一阵欢呼:“打电话少女”失踪的谜底,眼看就要解开!

    5月27日,上海侦查员一行风尘仆仆乘飞机抵达贵阳,连夜找到了举报人严先生和那家酒吧,在亲眼看见那座“打电话少女”雕塑后,侦查员满心的希望犹如被浇了一盆冷水:这根本就不是淮海路上的“打电话少女”!眼前的“打电话少女”这座雕像只是一个粗糙的仿制品。尽管其外形、神态与上海的相差无几,但无论是做工还是制作材料,两者都无法相提并论,淮海路上的“打电话少女”太完美了,实在是不能随便仿制的。

    经了解,原来贵阳这家酒吧的老板有个酷爱艺术的好朋友吴先生。在装饰酒吧门面时,老板请吴先生设计并制作一座雕塑放在酒吧门口。吴先生从一本画册上发现了何勇的“打电话少女”,便按图索骥制作了一座。

    看似极有价值的线索断了。不久,一封人民来信再次点燃了侦查员们心头的希望之火。来信者是退休干部老张,其称,同年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他在“打电话少女”雕塑对面的国泰电影院看完电影,发现有两个30多岁、穿着很脏的工作服的拾荒人模样的男子推着板车,板车上好像装着一座人体雕塑模样的东西,慌慌张张从他面前走过。后来,老张看见媒体关于“打电话少女”铜像被盗的报道,这才联想起来:那两个男子有重大作案嫌疑!

    张老先生提供的线索点燃了破案的希望,热心的老张告诉侦查员,看电影的具体日期他记不清了,但他清清楚楚记得片名是《再见,美国》。于是,侦查员从他保存的电影票根到国泰电影院展开了调查,但结果发现,老先生观看的那部电影是从4月初开始放映的,也就是说,当时已经案发了。看似很有价值的线索就这样又断了。

想象力丰富的种种猜测

    与此同时,在上海市民中有关“打电话少女”的下落种种议论和猜测又纷纷响起,流传出了另外的几种说法。有人说是拾荒者当废铜卖了,也有人说,“打电话少女”极有可能是落入那些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平日喜欢收藏各类艺术作品的“雅贼”之手。当他们看到这样一座城市雕塑,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时,便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欲望,而铤而走险地“收藏”为己有。还有一种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随着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某些人的心理产生偏差,行为出现怪癖,由此而对美丽的“打电话少女”浮翩起非分的联想,想把“打电话少女”带回家,独自与她“亲热、亲热”,以至于做出冒天下大不韪的行动。

    2000年10月16日晚9时,侦查员突然又接到紧急报告,说是“打电话少女”铜像已经回到了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的失踪之处,目前现场正围聚着上百名游客在驻足观看。侦查员心里一惊,马上驱车赶了过去。

    到达现场后,侦查员们看到密密麻麻地围着足有数百人。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挤了进去。一看场地中央果然亭亭玉立着那座让他们“朝思暮想”的“打电话少女”。可再仔细一瞧,侦查员们傻眼了:“打电话少女”的眼珠怎么会动啊!

    经询问,原来,这是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别策划的 “找回失踪打电话少女”公益宣传活动,那铜像是由真人扮演的。

    面对此情此景,侦查员们心中是说不出的滋味。种种迹象,种种猜测,一下子使此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使之成了一桩让全体上海市民和各级领导牵挂的悬案。

四年破案 少女归来

    光阴似箭,一晃眼,四年过去了。四年中,上海市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卢湾警方始终没有放弃对“打电话的少女”铜像的寻找,警方一直在不停地开展侦查工作。尽管该排查的线索都排查了;该走访的人和场地都走访了。社会各方提供的线索最终也被一一否定。可是,整整四年,案件的侦查一直未有实质性突破,“打电话少女”成了一起“无头案”。

    2004年6月,上海城市雕塑展览会隆重举行。五彩缤纷的城市雕塑精品让上海的市民在享受了一道道 “艺术大餐”的同时,亦情不自禁地勾起了他们对“打电话少女”的深情眷恋。沉寂一时的“打电话少女”失踪案的话题重又被市民们和有关专家提起。上海市的领导亦对“打电话少女”失踪案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市公安局查清案情,尽快破案。

    在对四年前的调查工作进行了梳理、分析后,侦查员们一致认为:当年的侦查思路和判断是正确的,侦查方向也没错,犯罪嫌疑人看中的是铜,而不是看中这件艺术精品本身。因此,犯罪嫌疑人很有可能就是那些盗窃马路上公共设施的外省市来沪拾荒人或小商小贩,应该以这些对象为主攻目标。

    功夫不负有心人,地毯式的排查终于有了成效。某监狱的一名在押人员看到警方的协查通告后,神态十分反常,他的这一细小变化被监狱民警察觉。民警立即找他谈心,在反复的政策教育下,他表示自己知道“打电话少女”铜像失踪的线索,要检举立功。

    据他交代,200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他和江苏淮安来沪人员胡正龙、赵谢俊和许国兴3人一起喝酒时,他们醉酒后 “自豪”地谈起,他们曾经联手在淮海路盗窃了一座“打电话少女”铜像,卖得了钱后他们平分掉了。他说,胡正龙、赵谢俊和许国兴3人是亲戚,在上海无正当职业,主要以捡垃圾、收废品为生,没有固定的住所。

    得知这一线索,侦查员马不停蹄进行调查,获悉胡正龙于2002年因盗窃罪被徐汇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年,目前在监狱服刑;赵谢俊因涉嫌盗窃目前关押在徐汇区看守所;许国兴则在上海闸北区长安路一带继续干着“老本行”。

    2004年8月12日,经过艰苦的守候伏击,侦查员将许国兴抓获。在警方出示的证据面前,胡正龙、赵谢俊和许国兴无法自圆其说。不得不先后交代了三人结伙在2000年春节期间盗窃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地铁出口处“打电话少女”铜像的犯罪事实。

    2000年春节前的一天清晨5点多,胡正龙、赵谢俊和许国兴三个人一起骑着三轮车,上街回收废品。当他们经过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口时,三个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盯上了“打电话少女”铜像。就在前一天早上,他们也是去收废品路过这里,许国兴说是要用锯条把它给锯掉,但没锯成。于是,他们先是把“打电话少女”背着的书包扭断,确定是铜质的后,他们决定第二天来继续干。

    那天他们看看周围没人,便走上前去,先是用锯条锯,然后用绳子拴住铜像后用力拉,因为“打电话少女”只靠一条重心腿连接在地面上,很快,她就被拉倒了。接着他们把铜像抬到三轮车上,用纸板箱盖好。然后他们当天就将铜像卖给了长安路、共和新路口的一家废品回收站。他们说,他们根本就不懂这是一件艺术品,只知道它是铜的,很值钱。就这样,造价近20万元、艺术价值无可估量的“打电话少女”铜像最终被他们以3元1斤的价格卖出,只换得了900多元钱。至此,案情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打电话少女”铜像后来又流向何处?这依然是个谜。侦查员们明白,只有尽快将“打电话少女”找回来,才能真正告慰4年来一直关心她下落的广大市民。

    据犯罪嫌疑人胡正龙、赵谢俊和许国兴供述,那家废品回收站是他们一位江苏淮安老乡开的,至于此人姓甚名谁,他们也说不上来。四年前的长安路、共和新路路口是闸北区废品回收站的聚集地和外来人员的暂住地,在短短一百米的距离中,就有10多家店铺。但由于城市建设市政动迁,现在这里取而代之的是加油站与一片茂密的绿化区和拔地而起的商业楼,要找到一个无确切姓名和地址的废品回收站,无异于大海捞针。

    因长安路、共和新路属于闸北公安分局的辖区,于是专案组立即请求闸北公安分局治安支队协查。接到协查后,支队领导马上找来了当时该地的分管治安民警。这是位经验丰富的老民警,在对犯罪嫌疑人销赃的原地点进行仔细辨认后立即肯定地说道:“这家废品回收站是江苏淮安人张朝明经营的。 ”他清楚地记得2000年春天,他曾经到该废品回收站布置过“打电话少女”失踪案的协查工作。

    8月16日,犯罪嫌疑人张朝明被侦查员“请”到了专案组。他对2000年春节期间收购胡正龙等三人偷盗的“打电话少女”雕塑一事供认不讳,而“少女”已被作为废铜化为乌有了。长达四年的“打电话少女”铜像失踪之谜,在上海警方四年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水落石出。

    2005年2月28日,上海市卢湾区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分别判处赵谢俊、许国兴有期徒刑12年和10年,并处以1万元和2万元罚金;以收购、销售赃物罪判处张朝明有期徒刑1年6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2006年5月24日深夜11时30分,6年前在上海闹市街头神秘失踪的著名城市雕塑“打电话少女”,在雕塑家何勇再度精心“孕育”下,终于重返故地淮海中路、茂名南路地铁口。当新生的“打电话少女”再次亭亭玉立地回到了上海市民的身边后,广大市民们不禁 “百感交集”:“打电话少女”最终遭到“粉身碎骨”这样悲惨遭遇,对每一个关注她的人来说,是不愿意看到乃至是痛苦的。然而,作为一尊独具风格的城市雕塑,“打电话少女”的深层意义更在于她失踪后唤起了人们对于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保护意识,以及如何捍卫城市文明的认真思索。由她的命运所引发的思考将会一直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延续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