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铛、铪

 香光庄严72 2013-01-10

铛、铪


  铛、铪是佛教唱诵偈赞时的重要呗器,都是用铜片制成的,两者配合板眼,控制节奏,用来伎乐供养
  
  铛子的来源,由于文献记载不足,有待日后考证。铛子的形状如一只圆盘,直径大约有四、五。四边凿有小孔,用细绳把它绑在圆形或方形的边框上,而后用铛椎敲击它。铛子在不敲击时,铛子与铛椎一起拿在左手,铛椎夹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
胸,铛子齐口;敲击铛子时,左手握铛,右手执椎,铛子照面,称为照面铛子,执椎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而击之。

  铪子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分隆起一圆,此圆之中心穿有小孔,孔内附有一纽,或系一布条。使用时,以两手各持一面铜盘,互相撞击鸣奏。铪子在不敲时,两片合拢,两手执持平胸,用两大拇指与两食指,压在铪子边沿上面,其余六指托住它,称为平胸铪子;打铪子时,左手仰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铪边与下铪边相差数分,这样敲叩声音比较响亮。

  铪子古代称为铙钹,但是铙与钹原为两种不同之乐器,后来混称为铙钹。

  铙,古来即广用于佛教与巫觋等之间,有金铙、铜铙等分别。金铙,据《周礼》、《礼记》所载,是在退兵或舞蹈完毕退场时所鸣击者,形状如火熨斗,有柄,互相撞击时就会发出铙铙之声,所以称为铙。铜铙,即所谓铜拍子,与金铙之样式完全不同,但是与铜钹相类似,只是形状较小,由二个钹构成,声音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作铜钹、铜钹子、铜钵子、铜盘。根据《律书乐图》的记载,铜钹子从西域传来,无柄,以坚固柔软的皮为纽,符合节拍以相击,西域的音乐大多用它。另外,根据《通典》的记载,出于西戎、南蛮等地之铜钹,其中央隆起之圆,有数寸高,也有大至数尺者。中亚贝沙克鲁克出土之壁画、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及阿弥陀菩萨来迎图,以及日本当麻曼陀罗虚空会、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中,都有这种乐器的图像。所以,称为铙钹,恐怕是因为铜铙与铜钹形状类似,以致于混同并称,从而流传至今。

  在佛教的寺院中,除了法会时鸣击铙钹以外,凡是出班上香、藏殿祝赞转轮、行者披剃、大众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时,也都要鸣击。铪子不仅是佛教的乐器,而且在世俗间以及道教、民间信仰中,都普遍使用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