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铁性贫血
(一)
【辨证】脾肾亏损,气血两虚。
【治法】补肾填精,益气生血。
【方名】补肾生血汤。
【组成】人参10克,生黄芪24克,鹿角胶12克,龟板胶12克,阿胶12克,当归12克,熟地12克,制首乌30克,紫河车12克,枸杞子15克,黑磁石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苟祯学方。
(二)
【辨证】脾虚血亏。
【治法】滋养血液,健脾行气利水。
【方名】养血丸。
【组成】红枣500克,当归45克,白芍30克,皂矾45克,白术30克,陈皮15克,厚朴30克,槟榔45克。
【用法】红枣去核杵如泥状,其余药物研粉共掺和混匀,赋形为丸,每丸10克,日服3次,温水冲服。
【出处】冯化驯方。
2,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
【辨证】血热脾虚。
【治法】止血摄血。
【方名】止血汤。
【组成】生地20克,黄芪30克,藕节10克,白芨10克,山楂10克,茜草10克,红枣10枚,花生衣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广鸳方。
(二)
【辨证】气不摄血,肾虚郁热。
【治法】益气补肾,清散瘀热。
【方名】芪菟二丹汤。
【组成】生黄芪15克,赤芍10克,防风8克,丹皮10克,丹参10克,骨皮10克,菟丝子15克,鸡血藤15克,熟地10克,山药10克,玉竹10克,谷精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高辉远方。
(三)
【辨证】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止血生血。
【方名】陆鹤消癜汤。
【组成】制商陆20克(先煎),仙鹤草30克,生地榆3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山萸肉10克,丹参10克,黄芪15克,首乌15克,玄参1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杨进方。
3,小板减少症
(一)
【辨证】风火热毒,伤其血络,营血瘀滞,淫于腠。
【治法】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方名】犀角地黄汤加味。
【组成】犀角3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白薇10克,紫草10克,知母10克,沙参10克,生槐花30克,大青叶10克,板蓝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家兴方。
(二)
【辨证】脾阴虚,血燥,阴虚生内热,热伤络脉则血外溢。
【治法】养阴益脾,润燥,佐以清热,化斑。
【方名】加味脾阴煎。
【组成】生地10克,生白芍30克,旱莲草15克,山药20克,莲米15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黄连6克,淡竹叶10克,五味子10克,枣皮10克,大枣10个,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袁尊山方。
(三)
【辨证】血瘀于肌腠。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补脾滋肾。
【方名】加减紫癜方。
【组成】鸡血藤15克,丹皮15克,茜草15克,当归15克,大枣10克,茅根15克,旱莲草20克,三七粉5克(冲服),仙鹤草20克,山栀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日服2次。
【出处】孙伟正方。
4,血管瘤
(一)
【辨证】血郁脉络,热毒结聚。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瘤散结。
【方名】加味活血化瘤丸。
【组成】生地81克,丹皮45克,茜草根18克,丹参15克,羚羊角3克,川连13.5克,甘草15克,山慈菇27克,侧柏叶45克,荆芥炭18克。
【用法】共为细末,以米饭适量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3次,每次1.5克(儿童量)。
【出处】钏新渊方。
(二)
【辨证】瘀血阻滞。
【治法】理血消瘤。
【方名】阿魏消瘤汤。
【组成】阿魏1.5克,柴胡1.5克,甘草1.5克,当归尾4.5克,赤芍4.5克,桔梗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张文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