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刺血改善微循环障碍

 图书 馆员 2013-01-13
刺血改善微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由心脏到微循环,又由微循环到心脏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微循环是心血管系统在组织内真正实施其重要功能的部位,包括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运送各种代谢产物,以及分配循环激素和调控局部激素的作用。可随着局部组织代谢需求的改变而调整血流暈,并能局部自我调整以稳定血流、血压和血容量。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及血液内胶体渗透压之间的差异,在此处可调节组织及血液内的含水量。因此微循环功能状态正常与否,对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稳定有直接的影响。人体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机体,仅靠心脏的有限的收缩力是不可能将血管内的血液输送到组织细胞,而必须依靠微血管自身的节律性运动,才能将血液灌注到全身各处去营养组织细胞。微循环的运动节律不同于大血管的收缩节律,它有一套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所以现代研究提出了“微循环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由于各器官功能不同,其微循环的任务也不同,小肠绒毛的微循环主要是吸收营养,肾小球微循环主要是排除废物,肺泡壁微循环主要是保证红细胞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器官的代谢越旺盛,微血管网越稠密,如肌肉和腺体中毛细血管网致密,而肌腱和韧带中毛细血管网很少。肌朿内的毛细血管走在肌纤维之间,一条毛细血管可同时营养数根肌纤维,而一根肌纤维又能同时被多条毛细血管所营养。毛细血管的数量多而致密,在单位而积内的毛细血管数量:心肌为2 000 条/mm2、骨骼肌为600-1 200条/mm2、大脑皮层约为1000条/mm2,而皮肤和结締组织只有50条/mm2左右。而且每个机体的差异也很大,并可通过功能的锻炼使局部毛细血管增加。疾病时局部毛细血管可以关闭、消失和被吸收。
  人体的毛细血管的总而积很大,一个成人约有700m2的毛细血管床来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总的容量也很大,总长度占全身血管总长度的90%以上。假如全身毛细血管都尽量舒张,则大部分血液都将潴留在毛细血管中,从而大大减少了静脉回流,心输出量将得不到保证,血压下降,组织细胞也将形成缺血缺氧状况。

微循环存在于全身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 ☆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一)微循环的三条途径
  微循环系统是指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物质交换和体液(血液、组织液、淋巴液)交换的动态体循环部分,微循环是肉眼看不到的血液循环部分,必须经仪器放大后才能观察到。微循环的组成随器官而异。典型的微循环一般由微动脉、中间微动脉(又叫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透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七个部分组成。正常微循环其微血管走行比较自然圆滑,边缘整齐,没有局部畸形膨大、缩窄、扭曲等现象;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内血流畅快如同线条状,血流方向固定;真毛细血管内血液流速馒而连续,可以区分单个红细胞的流动。
  微循环的血液可通过三条途径由微动脉流向微静脉。

  微循环中血液流动的三条通路示意图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1.迂回通路
  迂回通路也称营养通路,或真毛细血管通路。
  血液从微动脉→中间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流过。由于真毛细血管交织成网,迂回曲折,穿行于细胞之间,血流缓慢,加之真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又高。因此,此条通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故又称为营养通路。
  营养通路毛细血管分支多,通路迂回曲折,血流较慢,是组织与血液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营养通路时,营养物质、氧和激素等透过毛细血管壁,供细胞进行生理活动之需,同时细胞排出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经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内转送。机体在安静时只有约20%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而且毛细血管是轮流交替地开放与关闭。相邻的微血管中流速可以是不同的,部分血管中较快,部分血管中较慢,而且是快慢互相交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活动控制着相应的真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在静息状态下肌肉的毛细血管绝大部分处于闭锁状态,其管胶非常狭小,仅有少量血浆通过,实验观察在安静时每平方毫米的肌肉横断面上约只有5支毛细血管开放,当该肌肉在进行活动后同一断而上可增到190支以上,因为肌肉在剧烈的运动时,血流量比静息时要大 35倍以上。器官组织的活动越强烈、越持久需氧量越多,释放的代谢产物越多。有氧与无氧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氢离子及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产物都急需要及时稀释和转运。因各种原因使营养通路不能及时开放,如缺乏锻炼、寒冷的刺激、血液黏度增高、血管受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不能开放,等等,就能使局部组织形成缺氧及代谢产物的堆集。这时局部乳酸的含量可以比平时增髙 100倍左右,故病人稍微活动即感软弱无力。肌肉组织易产生疲劳,酸痛.或进入僵态,器官组织的功能受到抑制。身体任何部位的营养通路都具有可塑性,能和周闱环境的变化起相适应的反应,而时常改变形式。故而多运动,各种抗寒的锻炼、气功、按摩、针刺、艾灸等都能促使真毛细血管不断增生。即使在正常的稳定条件下,也是甶原有的毛细血管不断地生长出新的毛细血管,而一些旧的毛细血管则收缩而被吸收。这样就可以随时增强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达到抵抗疾病、防止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是中医所讲的“气血调达”、“经络之气旺盛”的表现。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2.直捷通路
  直接通路也称通血毛细血管。
  血液从微动脉→中间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静脉流过。这条通路的路程较短、较直,血流速度较快,加之通血毛细血管管壁较厚,与组织细胞几乎不迸行物质交换,血流的压力也较大,近似于4kPa的压力,并经常处于开放的状态。器官和组织处于安静时大部分血流通过此捷径进入微静脉回流入心脏,以保证心输出量和动脉压的维持。直接通路在骨骼肌中较多见。这条通路还能保证机体在活动增强时,营养通路供血增多的需要。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3.动-静脉短路
  动-静脉短路,也称动静脉吻合,或动-静脉吻合支,简称吻合支。
  血液经微动脉,通过动-静脉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静脉。动静脉吻合支的管壁厚,有完整的平滑肌层。在机体血流可发生很大变动之处,如皮肤、手掌、足底和耳廓,都存在动静脉短路。如手指皮肤的动静脉短路十分丰富,食指甲皱至第三节指骨皮肤,每平方毫米有动静脉短路93-501条。这条通路管壁稍厚,血流迅速,在一般情况下,动静脉短路的开放和关闭是交替进行的,每分钟可开放8-12次。然而也有待续开放或关闭数天的情况。在某些疾病时,如感染、发热、免疫反应等,动静脉短路可大量开放,这时微静脉的压力近似于微动脉的压力,在10kPa左右。
  吻合支口径变化与体温调节有关。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吻合支开放,上述组织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支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因动脉血温度髙于静脉血,这样微静脉中的血液温度增高。而血液在流程中无氧交换过程,血红蛋白含氧量仍较高,故在动静脉短路大量开放的病理状态下,刺血时可见小静脉因压力增高显现于皮下。刺破静脉壁血流即涌出,有时可呈喷射状。静脉血颜色可呈鲜红色,温度也可增高。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肿胀期,疖肿周围的小静脉血管都可有此改变,即为中医所言的“血热互结”。动静脉短路受交感神经支配,对温度,某些化学和机械刺激比微动脉敏感,动舴脉短路庄正常开放时凋馇回心血闉、体温、血管的充盈度,何大量汗故过久,则营养逋路的真毛细血管网血流将减少,甚至关闭或停止此时物质无法进行交换.细咆缺氧变性代谢乾乱,进而机体酸中毒,使器功能减退或衰。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以上三种微循环通路是血流通过微血管的不同方式,机体有着精密的自身调节方式。静止时动静脉直接通路开放较多,而运动时真毛细血管营养通路又大量开放,体温高时动静脉短路开放可降低体温,而寒冷时关闭又可保持体温,当三种微循环通路不能协调配合运输血液时,机体将出现病理性改变如通过血管造影观察肿瘤周围的血管开放增多,血流如快,这可能是营养通路蒌缩,消失,而微循环中直接通路或短路开放增多的结果。老年人除了动脉扩张屈曲、弹性下降,动脉内膜增厚伴有粥样硬化外,微血管也逐渐减少萎缩,常有异形、扭曲、打结等改变,特别是营养通路逐渐关闭,进而使各脏器细胞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器官组织进入老化。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在其方向上,血流速度上以及血容量上经常处在变化之中,是依据局部组织代谢需求方面的反应而不断调整,也是神经-血管-体液调节控制功能在微环境中的表现。
  微循环灌注量在正常时可自身调节,一方面是通过肌原性反应调节,当毛细血管血流增多,血管内压力升高时,可直接刺激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时也包括微静脉和小静脉,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管口径缩小,毛细血管内压回降;反之,则因血管内压降低而使血管舒张,这对控制局部组织液的形成方面,具有一定意义。另一方面是依靠代谢反应来调节,当组织内血液流量减小时,由于氧分压降低,局部血管中代谢产物浓度增高,如二氧化碳、乳酸、氢离子、腺苷、核苷酸以及神经、肌肉在除极时所释放出的钾离子等,导致血管舒张,血流阻力降低,血液流量增加;反之,组织血液流量增加时,代谢物质浓度降低,使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流减少。这两种调节方式主要是调节局部的血液流量。
  与真毛细血管相比较,微静脉易受温度、变态反应等的影响,对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具有高度敏感性。对这些因素的反应表现为内皮细胞连接处的开放和开裂,形成小通道,结果血浆渗出增加,白细胞的漏出增多,白细胞离开血管后行使其防御功能,而血浆渗出过多可使局部组织液增多形成水肿。

☆ ☆ ☆

(二)微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
  微循环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微循环有效血液灌注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氧代谢的需要,而引起组织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是很多疾病的直接原因,而所有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外界刺激,以及自身免疫等病变都可以引起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微循环障碍有以下多种表现。
  1.流速减慢和血流停滞在正常状态下,毛细血管中的血流速度为0.4 - 0.9毫米/秒,而舒张时流速约为1.3毫米/秒,,也有部分毛细血管中有暂时静止的血流。当微循环障碍时,血管中的血流减慢、静止或停滞,显微镜下可见血流不成连续光滑的线条状,出现程度不等的颗粒,血流时快时慢,或一进一退,严重时完全停滞不动。起先多局限于毛细血管,而后扩展至病变的微静脉区,结果减少了该区域组织的血液灌注,引起严重缺氧,代谢缓慢,代谢产物堆积,破坏了内环境的平衡,使组织细胞损伤。真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停滞多发生在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之后,此时小静脉也处于收缩状态,真毛细血管网弛张,形成滞留性酸中毒。如内毒素就能使微动脉强烈收缩,甚至可使血流完全阻滞,以后强烈收缩与扩张相互交替,病情加重时,可使毛细血管完全闭锁甚至消失。微循环障碍的晚期,微血管反应性极度降低,呈弛张麻痹状态,对任何血管活性物质都失去反应。当皮下瘀血形成时,显微镜观察可见皮肤乳头下静脉都极度扩张,呈麻痹状态,体表静脉青紫,充盈度减低,形成肉眼能看见的“陷下脉”。这时刺血流出的血液流速缓慢,血色呈黑紫色,在临床上一方面要针剌治疗,同时宜重灸以回阳,并要注意身体保暖。当血液停滞的原因被解除时,停滞的血液又可开始缓慢地移动,完好的红细胞又彼此分开,血流速度恢复’血流状态又变均匀,严重的晚期停滞状态有时是不可逆转的。
  2.红细胞聚集当微血管中血流速度减慢,管壁通透性增高,使血浆渗出,血液黏度增髙时,红细胞易形成聚集。轻度时血流如同浑浊的泥沙状,中度聚集时血流中出现大小不等的颗粒,重度时红细胞聚集成团块和血浆分离流动,形成血液泥化现象。
  红细胞的聚集块可阻滞于极细的毛细血管,如阻滞于心、脑毛细血管,可引起急剧的心绞痛、头痛或眩晕,严重时影响器官的功能。红细胞聚集块可附着在微血管壁上,使微血管内腔缩小,由于较大的聚集块不能进人真毛细血管网,因而通过直接通路后,附着或滞留于流速缓慢的小静脉里,引起内皮细胞损害,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红细胞的聚集块对机体是异物,在脾或肝中被巨噬细胞急速吞噬,结果既加快了红细胞的破坏,又增加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负担。刺血疗法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也就纠正了因红细胞聚集被过度破坏形成的贫血状况。在临床上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肢端动脉痉挛症等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红细胞聚集的病理症状。
  轻、中度红细胞聚集一般是可以逆转改变的,聚集的红细胞进入血流速度快的区域可以解聚,但重度聚集可增加血液黏度,使血流缓慢,妨碍氧气和二氧化碳及物质的代谢,加重微循环阻力,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3.白细胞填塞毛细血管腔隙一些组织的营养毛细血管直径小于白细胞直径,白细胞的变形缓慢,在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就可以引起毛细血管中血流呈间歇流,但由于其数量少不干扰局部血液供应与代谢需求间的平衡。然而在病理状况下,白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此时再有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微血管痉挛、微血管血压降低等因素存在,在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时,将有50呢的毛细血管被白细胞阻塞而停止血液灌注,如感染、炎症区、抗原抗体反应时,由于白细胞大量阻塞毛细血管,会明显干扰该区域的微循环灌注。白细胞粘着于小静脉壁,可使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大200多倍,从而造成微循环通路的血流停滞。进入缺血区的白细胞可被激活,释放各种溶酶体及超氧阴离子等,加之代谢物质的蓄积,不仅造成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腔狭窄,而且也可进一步刺激血管收缩,这将导致更多的毛细血管被白细胞嵌塞。刺血加火罐可通过对血管形成压力梯度,促使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回流速度增大,从而带动毛细血管中的白细胞运动。
  4.白色微小血栓形成在微循环中形成的血栓主要以血小板为主,又称透明栓子。当血流速度快时,血小板相互间接触时间短,不易形成聚集,已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可发生分裂。当血流速度过快,易引起血小板激活;而血流速度太慢,又引起血小板聚集。动、静脉各种血管中的流速存在很大差异,而个体的活动度、年龄段、气候温度对血管都有很大的影响。血小板容易在损伤的血管处凝集,纤维素析出固着于损伤部位则成为壁栓,这种血栓多无纤维蛋白,容易脱落和崩解。 5-羟色胺在血中的含量只要有非常微小的增高,就可导致强烈的血小板和白细胞的聚集,此现象又可被二磷酸腺苷所加强。若有大量的透明栓子同时阻塞于许多微血管中,在肢体可引起酸软无力、疼痛麻木等不适,在脏器就可引起危及生命的严重病变。但若能及时用药物,针刺、艾灸等治疗手段施治,这种白色微小血栓是较易被解聚和消散的。有人观察了部分中、晚期糖尿病患者的甲襞微血管,其中即有大量的透明栓子形成,又有严重的红细胞聚集,患者都有手脚麻木、发胀、疼痛的感觉,视力急剧减退,甚至有的反复出现偏瘫,也有的双目失明,双足趾溃烂或坏死。这些症状通过刺血治疗和活血化瘀的手段都能得到控制和好转。
  5.微血管的萎缩消失久病卧床的患者,严重冻伤的患肢,大出血后,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微动脉长期强烈收缩,毛细血管易形成闭锁。由于缺少血液供应,毛细血管内压明显降低,继之毛细血管、微静脉都可萎缩、吸收、消失,数量明显减少者多是营养通路。原来的微血管的正常分布和结构完全改变,只有直接通路和动静脉短路尚部分开放,更甚者只有动静脉短路开放,因供血不足常伴有微血管周围组织的改变。淋巴结、骨髓、肠绒毛、皮肤等在严重病变时,都可形成微血管萎缩和消失。但这些变化在病变改善后,又往往继之以微血管的新生,所以病后加强锻炼是很重要的康复手段,能促使微循环中营养通路的重新建立。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大面积的微循环障碍如不能及时纠正,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慢性和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形成后先有血液流速减慢,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流速度进一步变慢,直到最后高黏度的血液不能再向前畅流而停滞,堵塞于微血管管腔。微血管可出现扩张、迂曲等形状,微血管数目减少,而且模糊不清时隐时现。
  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出现不同脏器的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痉挛、昏睡,主要引起严重的低血压休克;消化道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便血;肺部则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及咯血,等等。此时在临床上病情危急复杂多变,出现连续出血和溶血症状。而慢性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情可迁延数月,病情时轻时重,全身皮肤、黏膜和器官有出血点,脑、肝等脏器都可出现局灶性坏死,胃肠點膜可因微血栓形成后发生坏死和溃疡,等等。此时要纠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循环障碍,首先就是要恢复微血管的自动节律运动,我们在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时,刺血、毫针、艾灸、药物一齐施用,往往能收到可喜的疗效。

☆ ☆ ☆

(三)微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与治疗
  微循环直接给细胞供氧、供能量及有关营养物质,同时将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带到相应的器官排出体外,以使人体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它是生命的最基本保证。微循环出现障碍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合成、分解、排泄的代谢过程都将受到影响,而细胞繁殖中的八分子复制、染色体分裂等都将受到直接的影响,细胞增殖或分裂周期可以被阻断、破坏或发生异常改变。细胞可停止生长与繁殖,甚至发生变性,出现肿胀或萎缩,继之破裂死亡,也可出现异常增殖形成肿瘤包块。病理性的细胞死亡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和影响,器官及组织可因细胞的萎缩或数目减少而出现体积缩小。如骨组织萎缩时,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而使骨质疏松,骨骼的强度降低易于发生骨折。器官及组织也可因细胞的肥大或增生引起增大,也可因实质细胞萎缩而间质组织增生使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而功能降低。如下肢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微循环障碍形成的皮肤增厚、变硬、上皮棘突状增生等。在临床上常见肌肉受损的病人,在体表能观察到某一肌群局部形成肿胀,并可触及到增生僵硬的肌肿块。对于萎缩、增生和肥大的病理性改变,在刺血治疗改变了血液循环障碍后,这些病理状况都是可逆转的。
  人体的任何器官,任何部位都必须有正常的微循环,否则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当心脏微循环障碍引起心肌缺血时,人体可出现心慌、胸闷、早搏、心电不稳、甚至心肌梗死等。当脑微循环障碍时町出现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痛、头晕、精神失常、甚至瘫痪等症状。如皮肤大面积微循环障碍形成,可发生退行性改变,皮肤萎缩变薄,出现脱毛、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等症状。肢体引起血管神经缺血综合征时,肢体可引起灼痛、压痛和触痛敏感,甚至骨质疏松,皮肤轻微损伤就可继发感染,有的还有湿疹或出血等,患者常伴有肢体发冷、麻木、疼痛和感觉异常。在许多情况时人体只是局部组织或器官的某一范围的微循环出现了障碍,往往是检测仪器无法捕捉到的。面在使用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的药物治疗时,又往往是无法对病变的微血管床起作用,而只能对正常的血管起扩张作用,所以反而使患者感到不舒适。刺血疗法对微循环障碍的改变是选取有病变的部位治疗,通过调整局部血液的流速、流量以调整微循环的流动状态。在临床上可使久冶不愈的骨折、溃疡康复,可使肝硬化腹水的病人肝功能恢复,可使肌萎缩的肢体复原,可使肿块消失。总之,微循环障碍的改善是疾病康复的基础。
  治疗微循环障碍的关键是恢复微循环的自动节律运动。微动脉有自律运动,微静脉和微小淋巴管都有明显的自律运动,只是不如微动脉表现的活跃。真毛细血管却没有自律运动存在,它的排空和充盈,主要是受两端的微动脉和微静脉影响的一种被动表现。微血管对器官和组织的灌注,是以波浪式前进如同海涛的跳跃和冲击。中西药物、推拿按摩、刺血针灸、气功导引、补液输血等各种治疗手段,只要能加强微动脉自律运动的振幅和频率,激活处于抑制状态的微动脉自律运动,则病症就可以迎刃而解。就能使局部血 流重新分布,改善缺血区的血流灌注。所以临床治疗时许多长期昏迷的病人经刺血后很快苏醒过来,甚至都不要用药物治疗。
  中国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对针灸和气功进行研究,结果清楚表明,这两种方式的确可以改变微循环的自律运动。针刺聋哑患儿的听宫、听会等穴位,有的病儿鼓膜及其周围的微血管立刻出现瞬间收缩反应,继而微血管扩张,血流增快并充盈,听力就有所增加。毫针的补泄手法也可能蕴藏着调整微血管的振幅和频率的作用。气功的特有呼吸调整也是加强了自身微循环的自动节律运动的振幅和频率,人体外气发放治病,也是要和病人的微血管自律运动同步才能起治疗作用。而机械性的快速灌注反而能破坏微循环的正常自律运动,补液时灌注液与休温间的温差太大也能干扰和破坏自律运动,形成微循环障碍。刺血疗法可通过刺中、小静脉出血和拔罐形成的负压,使微静脉和小静脉形成压力梯度,促使微动脉血液流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开数,使消失的微血管自律运动出现,并使自律运动的振幅和频率明显增大和加强,来自体循环的血流即可向缺血区冲击,并可带走和降解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细胞缺血后异常分泌在局部血管中的微量的影响血管舒缩活动的生化物质。而这些部位往往是单纯用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的闭塞区。
  甲襞(甲皱)是覆盖在指甲根部的皮肤皱褶,甲襞微循环观察是对人体微循环的一种直接观察法,可以客观地反映出人体的许多病症。田牛教授等所著《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中指出:
  (1)短期内管襻数的急剧减少、病人可能存在明显的血压降低,循环血量不足,感染性休克或末梢血管特别是细动脉收缩等。急剧减少的管襻又重新出现,表明病情有好转。
  (2)管襻管径显著增宽,形态特殊,血流减慢,病人可能患有结締组织疾病,慢性缺氧等。
  (3)多数管襻血流停滞或呈粒摆流,管襻增宽,乳头下静脉丛明显可见并扩张,病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严重感染,处于各种疾病 (血容量不减少)的危重时期。停滞或严重减慢的血流重新逐渐增快,预示病情可望有所好转。
  (4)严重的红细胞聚集提示,病人可能存在血浆成分的异常,高血脂症、抗原抗休复合物增多、血黏度增加或红细胞增多症。亦常见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结締组织疾病等。慢性进行性红细胞聚集,是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子,治疗上应考虑相应的对症措施,如活血化瘀等。
  (5)多数管襻及乳头下静脉丛内出现多数白色微小血栓时,病人可能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常是心脑血管意外的先兆,或由白血病、结締组织疾病、妊娠毒血症等所致。应结合临床建议医生做相应的检查和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6)多数管襻连续或进行性出血,提示病人体内存在引起出血的因素或病理改变,应建议临床做进一步的检査。在抗凝治疗或服用大量降血压药过程中,出现管襻出血(排除月经周期和局部因素的影响〕时应结合临床建议停药或减少药量。
  (7)短期内管襻周围明显渗出时,病人可能存在严重感染、中毒、过敏、血管通透性增强等。
  南通市中医院吴峻等医生对患有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脑梗死、冠心病、高血脂、偏头痛的33例病人,进行了刺血前后的甲襞微循环观察。治疗前甲襞微循环检测显示,血液流速偏慢、红细胞聚集、血色明度变暗、毛细血管周围轻度渗出等改变,提示微血管瘀滞,组织供血不足。采用刺血疗法后微循环中的粒线流加速,红细胞聚集解散,红细胞往返活跃,血氧含量增加,血色变明亮,微循环疲滞改善,血管渗出减少,表现出一系列的良性变化。

刺血的内科适应症
中医认为,气血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内经》说,“气血正平,长有天命。”(《至真要大论》)“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生气通天论》)
  血液循环障碍是许多疾病的中间环节,调整和改变这一中间环节是治病的关键。调血的一个方法是放血。
  从远古到近代,从中国到世界,许多民族都有用放血治病的历史。放血不但用于人的治疗,也用于家禽家畜的治疗。我们民间过去常常用剪刀剪鸡冠放血,剪猪耳朵放血,给鸡和猪病。
  针刺,不仅可以调气,而且可以调血。用三棱针、梅花针放血,是区别于西医和藏医的用刀放血的一种放血方法。我们叫针刺放血,简称刺血。
  针刺放血疗法的主治范围非常广泛,疗效特别显著。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有许多专职和民间的医生应用此法来治病。
  针刺放血疗法不仅能够治疗慢性病,而且也能够治疗危急症。不但对实证有疗效,而且对虚证也能有起死回生的效果。
  剌血疗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许多疑难痼疾,奇病怪症有神奇的疗效,古人早就指出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灵枢·九针十二原》)“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灵枢·官针》)“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儳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灵枢·官针》)
  王峥在《中国刺血疗法大全》中说,“我们在长期临床的实践中认识到,针刺放血疗法对肿瘤亦有治疗作用,可治愈或缓解症状,延长生命,对某些遗传病也有改善症状的作用。此治疗手段有可能为这些不治之症找到了突破口。”
  安徽省合肥市以王秀珍老中医为首开展的王氏刺血疗法治病范畴更广泛,凡是针灸经典记载可以治疗的人体九大系统的疾病,运用三棱针刺血都可以治疗。而且许多使用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病种,用剌血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王氏通过数代人100多万人次的治疗观察,三棱针放血疗法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
王氏传人王峥著的《中国刺血疗法大全》一书,详细列出了内科等九科疾病适应症:
(一)内科疾病
(二)外科疾病
(三)运动系统疾病
(四)神经系统疾病
(五)五官科疾病
(六)妇科疾病
(七)男科疾病
(八)皮肤科疾病
(九)小儿科疾病

☆ ☆ ☆

  对于内科的刺血疗法适应症,王峥的《中国刺血疗法大全》说,
  (1)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系统结核感染、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病毐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肠炎、疟疾、淋巴丝虫病(淋巴象皮肿)。
  (2)细菌感染所致疾病:白喉、细菌性痢疾、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丹毒、肺炎、败血症、泌尿生殖道感染、肠炎、腹腔感染、肠道感染。
  (3)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中暑、冻伤、毒蛇咬伤、一氧化碳中毒、食物和药物中毒及其后遗症。
  (4)新陈代谢疾病:水和钠代谢紊乱、渗透压调节障碍、低血钾、糖尿病、病风及髙尿酸血症。
  (5)免疫性疾病: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药物性皮炎。(6)结締组织病:风湿热、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混合结缔组织病、结节性动脉炎、结节性脂膜炎、干燥综合症、筋膜炎。
  (7)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水肿、肺结核、胸膜炎、肺脓肿。
  (8)循环系统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早搏及心动过速)、风湿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心肌炎、肺心病、血栓性疾病。
  (9)消化系统疾病: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幽门梗阻、胃下垂、胃炎、胃癌、胃肠痉挛、消化道溃疡、消化道慢性出血、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秘、腹泻、肝硬化、脂肪肝、胆囊炎、胆管炎、胆道蝈虫症、胰腺炎、急慢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核、胃肠道功能紊乱、心因性眍肚、癔球症(梅核气)、嗳气、神经性厌食症、黄疸、脾肿大。
  (10)泌尿系统疾病:肾下垂、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淋病、泌尿道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急性尿道综合症、肾结石及绞病、膀胱结石、尿道结石、乳糜尿、血尿、遗尿症、尿潴留。
  (11)造血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慢性系统性疾病的贫血、淋巴瘤、过敏性紫癜、单纯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
  〈12)内分泌系统疾病: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综合症。
  〈13)周围血管病:多发性动脉炎、雷诺综合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手足发绀症、红斑性肢痛症、血管神经性水肿、网状青斑、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关闭不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