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价对票房“反应过度”了吗?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1-13

股价对票房“反应过度”了吗?(附照片)

业内解读:在票房和股市的密切联动中,存在认知和情绪的误区

  本报首席记者 王磊
  中国的股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电影票房高度关注。一部影片的票房,已经可以直接左右第二天投资方的股价。国内影视公司上市风潮,已经热闹了三四年,为何到了现在,“看票房买股票”会成为新闻?上市影视公司的股价,被一部影片左右的现象,又是否合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电影人还是券商都指出,借用投资心理学“过度反应”的理论,在目前的票房和股市的密切联动中,需要澄清一些认知和情绪的误区:
  ●业界并不完全认同“高票房=高业绩”的说法,如果《一九四二》的票房和《人再囧途之泰囧》的一样,华谊的股价会和光线一样上涨64%?
  ●票房只是电影产业的一部分,由创作、拍摄、发行、放映,甚至衍生产品构成的“影视盘”,看到了高票房的股民,是否对其有全面了解?
  ●中国影视公司上市开始于2009年,但是影视行业的文化产业属性,决定了其行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甚至存在影视业不适合上市的争议。 ——编者
  
股价上涨,推手不是票房高,而是票房比预期高
  本周,正在上映的《十二生肖》获得票房亚军,稳住了华谊兄弟的股价。不少券商和股评人,开始根据票房预测发布股票盈利预期,甚至直接参与票房预测。业内有一种观点,目前券商开始关注票房,正是希望通过预测影响股价。
  有财经评论表示,之所以股市对票房如此“敏感”,是因为电影产业已经“完全”进入了资本市场运作。不过,这种敏感似乎来得有些“迟钝”,为什么热闹了三四年的影视公司上市,走到今天才忽然把票房捧成全民话题?
  “《泰囧》超过12亿元的票房,的确很有冲击力,但是真正的刺激来自《泰囧》实际票房和预测票房的差额。上映前,其预测票房只有5亿元左右,对于‘买未来’‘买预期’的股市,《泰囧》真正被关注,应该是在票房超过5亿元之后。”一位财经评论写手对记者说。
  早在2009年,“华谊兄弟”就已经登陆创业板,成为国内第一个上市的影视企业。次年,“华策影视”也登陆创业板,人称“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同年12月,以营销发行起家的“博纳影业”,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个在境外上市的大陆影视公司。影视产业进入“资本时代”这一观点,早在2010年就在业界盛传。但是,真正将电影票房和这些上市公司业绩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产生快速联动效应,却只开始于短短数周之前。在财经评论人的眼中,并不仅仅是《泰囧》以小博大的成功,以及《一九四二》大投入没有换来大票房的现实,之所以眼下股市对票房如此敏感,更是电影票房或高或低,都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想。
  那么,《一九四二》如果拿下和《泰囧》一样的票房,华谊兄弟的股价是否会和光线传媒的一样,在15个交易日内累计上涨64%?
  答案非常明显,几乎没有可能。这位财经评论写手的个人观点认为,冯小刚的影片一直意味着大制作、大投入、豪华阵容,原本给人的感觉,只要他一出马贺岁档必定是他的天下,影迷包括股民在内,对他的期待值很高。尤其是之前片方没有发布票房预测,更让所有期待满满,认定《一九四二》必然大赚,所以就算《一九四二》票房大热,华谊的股价也不会出现64%的大涨。反之,也正是由于这种高期待,导致《一九四二》票房成绩不理想之后,股价在首映次日跌停,在首映周末之后,新一周首个交易日继续下跌6%。
  
电影票房,产业链的一环,影视业的“部分产能”
  票房差就跌停你,票房好就拉高你,一部电影如此左右影视公司的股价,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是目前影视投资不成熟的表现,很多股民可能并不了解影视公司的业务构成,很多人会认为,影视公司就是卖电影的,靠票房吃饭。
  《泰囧》票房超过12亿元之后,票房怎么分也随即成为热门话题,某券商指出,以《泰囧》票房12亿元测算,将增厚光线传媒净利润2.91亿元。很多人不解,怎么净利润只有零头多一点?一部电影究竟对一家上市的影视公司意味着什么?
  目前,中外电影产业巨头几乎都是涉及制片、发行、营销与放映的全产业链企业,传统电影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影片制作、加工,还将电视播映、出版物销售等周边行业收入旗下。诸如中影、上影、华谊等影视企业,有的拥有超过百家遍布全国的加盟影院,有的拥有影片进口权和电影频道,同时还涉及媒体运营、房地产等诸多行业。也就是说,一家电影公司哪怕自己拍的电影卖得不好,但是它拥有院线,可以通过放映竞争对手的卖座影片,从中获得利润。
  票房对于影视行业来说,依旧是传统意义上的重点,但是扩大融资渠道,培育受众市场,培育衍生产品产业,都是影视企业,尤其是上市后的影视企业必须面对的话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眼下,为了降低风险,哪怕是影视行业视作核心的“制片”工作,也往往由多家电影公司合作完成。这意味着,一部电影收成好,分红的人多,一部电影票房差,分担的人也多,所以一部影片并不足以对一家综合型影视企业股价产生“致命”影响。同时业内人士提醒,就算是单独一部影片,它的票价往往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左右,票房的淡季旺季,竞争对手的表现好坏,甚至整体经济状况和观众情绪走向,都必须考虑其中。《泰囧》的上映日期,就是分析同档期电影成绩后最终确定的。正是其中的诸多不确定性,让投资人对影视公司的股价估值变得很困难。一般,券商会对公司未来一两个季度甚至数年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但是这对影视公司并不适合,一位股票经纪人说,要预测一部影片的票房就不简单,更何况一家影视公司,仅一年的电影收益就要考虑将近20部影片的票房,这样的综合预测谈何容易。
  
内容产业,创意决定成败,盈亏难以预测
  《泰囧》几千万换十几亿的投资回报率,虽然足以刺激股市,却依旧无法改变整个影视行业难以准确预测的状态。其实,影视公司是否适合上市的争议,从2009年华谊上市开始就从未平息。
  好莱坞有句名言,大意是电影难做,难就难在,要说市场,它又是个文化产品,要说文化,它又必须市场化。以在美国上市的博纳为例,就能看出资本市场有时和电影业的“情绪”并不合拍。尽管《龙门飞甲》和《大魔术师》的票房都非常不错,但是博纳的股价却并未做出相因的反应,几个月之后,《桃姐》的票房也超过预期,哪怕达到预期的2倍之后,股市依旧对博纳很“冷淡”。当时有商业评论提问,为什么一家方式健康、方向正确的公司,在连续6个季度业绩达到预期,并且获得电影业界和战略投资肯定之后,股市仍没有合理的反应?最终这篇评论也没有找到答案,只是得出了一个看似潦草的结论:“资本市场不是一一对应那么简单,纵使美国拥有全球最理性的股市,股价离真实价值相对接近,当遇上电影这么一个‘性感’的行业,它也难免露出感性的一面。”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最大的不可控因素来自电影本身:导演、演员、剧本的优劣,远比资金更能左右电影的成败。因此在某些影视公司,股东的地位,远远不及其他公司中的重要,反而是签约的明星、编剧、导演更为重要。然而电影创作又非造房子那样简单,因此很难得出结论,今年利润好,股票上涨,明年拿到投资的影视公司,利润一定上涨。
  一位影视上市公司的老总,曾坦言自己的经历是“被上市”,充当推手的资本是“无知者无畏”。他说,在和许多投资人的接触中,他发现这些人其实不了解影视圈的运作模式,“他们脑子里尽是些概念性的东西,很可能说着说着,就把自己说相信了。”
  还有一家至今没有上市的影视公司,其老总告诉记者,公司内部曾就是否上市发生过争论,产生了分歧,最终没有上市的理由很清晰:影视企业不同一般,做的是一个个独立的项目,彼此差异很大,上一个项目成功了,下一个却可能一败涂地。这就没法让投资者看到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看到可预期的“钱景”。哪怕是如今很风光的光线总裁王长田,也曾表示上市有风险:影视业靠的是创意,创意必须“保密”,但上市要求“透明”,这等于在给对手“看底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