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现代文阅读常考知识点(记叙文)

 昵称10993641 2013-01-13

复习提高要求:语文阅读常考知识点

 

常考知识要点

l         五种表达方式

1  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注意表述——叙述,不是记叙)主要在于事件——事件陈述 客观

2  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描写包含:写人、状物、写景

   描写在于“形象”——人物形象、物的形象、景的形象

3  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抒情在于情感——歌颂、赞美、爱、痛苦等

4  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在于“思想”,看法

   

5  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说明在于“知识”——事物的“特点”

          

注意:

   1 记叙文中议论和抒情常常融为一体 “议论抒情,画龙点睛”。

   2 同一种表达方式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有所不同。他们有时主演,有时客串(考试中一般用“客串”的表达方式考你,要特别注意!)

l         标点符号

         破折号用法归纳

1.       表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

例如:“亚洲大陆有世界上最高的山系——喜玛拉雅山,有目前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辨析】

1)括号也表示解释说明,但是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是较重要的信息,要读出来的。而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没有它不影响句子的完整性,读时也不必连着正文念出来。

   2)解释说明或补充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的,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例如:“太阳系除了九个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以外,还有40个卫星以及为数众多的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直觉——尽管它并不总是可靠的——告诉我,这事可能出了什么问题。”

   2.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递进或转折 

     表示意思转换,例如:1“我在珠海的公司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破折号前是讲述自己情况, 后面突然转而询问对方别的事。2“今天好冷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李红对刚进门的小王说

      表示意思的递进,例如:1我们殷切的希望——希望你们胜利归来。2.筷子头一扎进去,吱的一声——红油就冒出来了。

表示意思的转折,例:第二天寒冷的早晨,这个穷苦的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3. 表示话语的中断。例如:“'班长他牺——’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前一例的破折号表示下面的话没说出来。后一例表示说了半句暂时中断,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下去。

     4. 表示声音的延长。例如:“'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5. 表示引出下文。例如:“在一篇题为《论气节》的文章里,他对'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与现实处境作了这样一番总结——”“小姑娘的相貌神态酷似她的母亲,我的心一颤。眼前又浮现出十年前我在槐树村生活的情景——”这种由破折号引出的下文常常是另起一段。

    6. 表示总结上文。例如:“其实这位选评者不但缺乏古代文学艺术常识,甚至对一般古汉语词汇的涵义也不甚理解。他把'挹注’(挹彼注此,损有余以补不足)讲成'不在乎,不注意’;把'含香之署’(尚书省的别称)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怀里揣着名片,'刺’即今之名片)讲成'怀抱着有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省略号:

用来略去表述者由于种种意图而略去的内容,以达到简化表达,便于记叙的目的。

     表示引文中的省略。

例:妹妹用那稚嫩的歌声打破了屋里的寂静:“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表示例举的省略。

集市的水果摊上摆着苹果、香蕉、鸭梨……色泽鲜润,香味怡人。

     表示说话得断断续续。

他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他带给……”

     表示话未说完。

听鸟叫的人说:“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注意】

⑴有了“等等”就不能再用省略号。

⑵例举事物不超过三项不能用省略号。

⑶省略号后除了引号,不能再用别的标点。

⑷省略几段文字或诗行可用十二个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

3、特殊含义;

4、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5、表强调。

l         修辞手法

几种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具体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的时候,要结合“思路框架”分析其作用)

1.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

2.         拟人:生动形象。

3.         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

4.         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

5.         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

6.         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

7.         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

8.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设问与反问辨析】

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自问他答则不是设问!)。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设问的作用:

1  引起注意或思考(或激发兴趣)

2  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除了文首 ,都要注意这一点)

( 后两种是结构上的作用)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比喻与夸张辨析】
       比喻是用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辞格,目的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或抽象的事物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比喻必须符合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而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比喻和夸张存在相似之处,都有不同的两个事物,但比喻的两个事物是不同类的,比如弯弯的月亮像小船;而夸张的两个事物既可以同类,也可以不同类,如谷堆堆成山是不同类的,你又磨蹭了半天都是同类指时间。所以,光看句子里有两个不同类型的事物就觉得是本体”“喻体从而断定是不是比喻的方法是不妥的,如谷堆堆成山中的谷堆”“看是本体”“喻体其实不是。
        比喻和夸张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根据定义以及条件2,可以看出,比喻必须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而夸张是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也就是说比喻的两个事物之间是约等于的关系,而夸张的两事物之间是大于或小于的关系。根据两者之间的区别才是弄清句子性质的正确方法。
       我们再来举几个例子说明。比喻句我躺在像地毯一样柔软的草地上草地柔软程度必须近似与地毯柔软程度,相差太大就脱离实际说假话了。再如他的脸红得像苹果”“比苹果还红,没有苹果那样红这个比喻就不合实际了。反观夸张句,谷堆堆成山这个房间只有巴掌那样大,前一个突出高、大后一个突出,都是夸大或缩小。
比喻辨析
一关于比喻“本体”“喻体”的讨论
1、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这是汉语修辞学明确规定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本体、喻体的所指不能是同一具体对象,即不能说:天安门像天安门;
二是本体喻体的所指不能是同一类事物,即不能说“黑驴像驴”,例如:
(1)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奈河,是汶河。
(2)教师像园丁。
(1)句的“两条白线”是泰山上远看奈河、汶河的视察感受,所指就是奈河、汶河;(2)句教师和园丁都是人,“人”与“人”不能构成比喻。(这是类比)
2、“本体”“喻体”多为名词或名词短语,但也可是谓词性短语所表现的一种状态。
(3)公差催他上路,像屠夫赶牛羊一样。
(4)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老残游记>)
(3)句的本体不是公差,而是“公差催他上路”,喻体不是“屠夫”,而是“屠夫赶牛羊”;(4)句中本体不是也不是王小玉,而是“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喻体不是“飞蛇”,而是“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
二、关于“像”字句
“像”、“好像”(仿佛)构成的“像”字句,除了常见的比喻,还有比较、举例,表想象揣度的语气等作用,不可一律认为是比喻。
(5)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比较)
(6)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举例)
(7)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同上)(表揣度语气)
(8)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绿>)(表揣度语气)
三、关于比喻与词的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虽然是通过比喻修辞来形成的,但它与修辞的比喻有本质的区别。比喻修辞具有极强的临时性和新颖性,如“长征是播种机”,“播种机”没有固定的“长征”这个转义;而词的比喻义则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和大众化特点,已内化为词的一个稳固义项收人词典,如“对同志不要乱扣帽子”。同时,比喻修辞运用于句,而比喻义只作用于词。
(9)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词的比喻义)
(1O)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词的比喻义)
五、关于“ABB”句式
ABB”句式往往含有比喻、比较、夸张等修辞,
判断其是否比喻的关键是抓AB是否是性质不同的事物
(17)今年夏天的南京比火炉还火炉。(比喻)
(18)日本鬼子比蒋介石还蒋介石。(比较)
六、比喻与比较
比喻与比较虽然都有“比”,但“比”的形式和目的不一样。比喻的本、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者.而比较的两者本质是相同的;比喻的目的是为了更生动形象更具体地给读者以鲜明印象,而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两者的异同。
(19)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比较)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
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比较)
(21)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
学;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比较)
七、比喻与比拟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在于:构成基础不同,比喻重在相似性,强调“像”;比拟重在模仿性,强调“拟”。构成形式不同。比喻的本体可以不出现,但喻体一定出现;比拟的本体一定要出现,比拟句子起比拟作用的是描述性的谓词。
(22)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23)接着便飞出8岁的侄儿宏儿。(<故乡>)
(24)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
黄河岸上,沐着阳光。(比拟)
把握“比拟”关键要把语境中甲就是乙,甲乙融为一体,如“小鸟在歌唱”;而“小鸟是歌手”则是比喻。
九、 比喻与象征 
象征作为艺术表现手法不会与比喻发生混淆, 如< 海燕>  < 白杨礼赞> 运用的就是象征的表现艺术。但作为修辞方式的象征却易与比喻混淆。因高考不涉及象征修辞,对于 中学 教学 来说 , 可 采取结 构形 式 辨别 法 , 即把 “ 暗 征” “ 借喻 ” 还原成 “ 明征 ” “ 明喻” 。  
( 2 9 ) 在这人间, 灯光是不会来的。( < > ) ( 象征)  
( 3 0 ) 不打落水狗, 反被狗咬了。( < 论“ 费厄泼赖” 应该缓行> ) ( 比喻) 
 第二个区别方法是: 象征讲究约定俗成, 而 比喻讲究新颖别致 。 
 ( 3 1 ) 黑暗 即将 过去 , 曙光就在 前头。( 象 征)  
( 3 2 )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稍的痣一点。( 比喻)  
 

l         辨析近义词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角度)

2.         词义轻重不同

3.         范围大小不同

4.         适用对象不同

5.         语体色彩不同

6.         感情色彩不同

7.         词义侧重点不同

8.         整体概念与个体概念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

l         人物描写分类? 

肖像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l         二、如何概括人物形象    

()  概括人物性格或人物形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归纳其心态;

     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用词(多维透视):】      

1:好学、聪明、有谋略、睿智、深谋远虑

    2:大智若愚,有自知之明,知人善任

    1(持续稳定的情感):热爱祖国、有爱心,真诚、坦荡 、爱憎分明 ,热爱和平,有同情心

    2(即时情感、心情):感动、激动、不安 迫切、紧张 矛盾、忐忑不安、犹豫不决、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漫不经心、志在必得、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试探、心虚、善解人意

    意: 勇敢 、坚韧、坚强 乐观  毫不妥协 宠辱不惊

    1(基本道德、原则、是非): 勤劳、善良、宽厚仁爱、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助人为乐 知恩图报,无私、深明大义 、明辨是非、正直公正、坚持原则,谦虚、孝敬老人、有正义感、勤俭节约,

    2(职业道德): 爱——,忠于职守,责任心强、做事认真 身先士卒,做事一丝不苟,做事求完美、做事踏实、爱民/兵如子、廉洁奉公,工作兢兢业业。

    3(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热情好客、深受爱戴

    1:善于指挥,能干、善于领导、知人善任、

    2:从善入流,能言善辩、不辱使命、实事求是  严谨治学 有创新精神

    3

    格:从善如流,不卑不亢、自信、天真 率真——前倨后恭,卑躬屈膝、和蔼、平易近人 ,

    志:有上进心,勇于开拓志、向远大 心无旁骛  执著  安守清贫,志向高洁,

      

l         小说三要素:

环境 人物 情节

l         环境描写的分类?    

1、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

       2、社会环境描写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自然(或社会)

l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或人物活动场所。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感投射到景物上,即“借景抒情”)。记住:“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散文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参看例2

       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环境折射人物精神,或揭示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形成原因 注意回答问题时不要直接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性格、感情、心理等,而要分两步走:1、将环境描写的内容提炼出来,2、解释出思想性格。具体见例题1)。

       五、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做铺垫)。(境变事生)

       六、揭示后深化作品主题(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

      

l         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l         记叙顺序(注意考纲上的新提法——思路结构)

       顺叙 倒叙 插叙

l         插叙有哪些作用?

内容上:

1补充交代一定事件的起因,背景、过程等;

2丰满人物形象,突出形象特点,或丰富文章内涵。

结构上:

3、形成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 

4、照应 

5铺垫

l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或写作特点?

常见术语:对比 衬托 反衬 烘托 象征 借物喻人 先抑后扬 讽刺、似贬实褒 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情景交融等

        简析:所谓写作特色,一般指文章在结构形式、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及其其他手法上的运用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要弄清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可以从结构上考虑,是否前后照应,是否线索清晰;可以从修辞上考虑,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可以从技法上分析,有没有使用悬念,有没有运用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可以从语言上考虑,是生动形象,还是朴素平实,或是含蓄优美;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方法上考虑,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等。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l         记叙文的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含义:通常两个方面:

1表层含义;

2、深层含义——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双关含义——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

       标题作用:

           概括全文核心人物、核心内容或事件(如《滹沱河和我》《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孔乙己》《讨债》) 

           揭示或含蓄地暗示文章思想感情或主题(暗示或象征某种含义,或蕴含什么思想感情) 如《药》,《成长,那只是瞬间的事》,《我不是懦夫》。

           充当文眼(“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指“文章的眼睛”——统领全文词语或句子。如《送友人》中的“送”,《望岳》总的“望”,《爱莲说》中的“爱”。“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主旨的窗户”。通过那一双双的“文眼”,可以让我们看见文章的全局,领会文章的主旨,感悟文章的情感。文眼可以在标题中,也可以在正文中)如《晶莹的泪滴》。这一点也常与其他几点结合。

           一语双关(表层、深层两种不同含义);

           (结构上)作为全文线索;

           激发兴趣、设置悬念或引发思考。如《沉船之后》

           其他作用:如交代时间、特定环境等。

 

l         记叙文中第一段的作用?

①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几方面

②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l         中间句段的结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铺垫作用

 

l         如何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从“用了什么修辞或手法”及“写了什么”入手,进一步指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记叙要素方面+表现人物形象方面+作者思想感情上),有时候还有注意审美感受,如诗意、韵味等。(参看“基础通用题谱”有关句子分析的内容)

 

l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       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l         运用各种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与读者交谈,显得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l         赏析句段的基本程序

①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②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

         ③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l         怎样找线索:

几个重要观察点:      

1.         标题;

2.         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

3.         多次重复的抒情议论句

l         线索的形式:     

所有的记叙文都与“时间”有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以时间为线索。所谓线索,即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在一起的内在逻辑联系。文章从一个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的依据。注意:“线索”≠“顺序”,另外,还要注意: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如《贤人的礼物》、《二十年后》

       ①以题目为(严格说,这不能单独算作线索,这一点一般应和下面几点结合)线索。《背影》、《皇帝的新装》

       ②以实物为线索。一般为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羚羊木雕》《七根火柴》

       ③以感情为线索。《再给我十年 》《小巷深处》

       ④以人物为线索 《我的叔叔于勒》

       ⑤以时间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一般适用于复杂的记叙文)如《捡》(围绕“捡”写出不同人的选择)、《年关》

 

l         理清文章的思路(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1    从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理清思路:捕捉文中表达心理情感变化的语句,分类的基础上概括归纳。

       2    从故事情节的演变着手理清思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    从记叙的要素着手理清思路:起因——经过——结果。

       4    从记叙方式入手,主要是插叙的内容及作用。

       5    从选材的侧重点入手,把握内容。

       6    从时间推移、空间转换入手理清思路

       7    特别注意过渡段落有助于理清思路。

      

l          段序问题:

1)段落顺序能否交换,为什么?

2)语段还原到文什么位置,为什么?首先概括语段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本语段内容与上下文内容上的联系;还要注意文中的照应。

如何分析句段是否多余?

  A首先概括段落内容;

B分析该句段内容上的作用。表达人物情感、或表现人物精神品质、或表达中心、或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插叙等)的作用.C 该语段在结构(过渡、作铺垫、埋伏笔、照应等)上的作用

l         记叙的详略问题 

记叙文的多材料问题:相互补充、衬托、对比等

记叙文中的“多个人物”问题(次要人物的作用):

l          次要人物作用:

1侧面衬托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2与主要人物形成对比,反衬主要人物某种思想性格或情感;

3揭示主要人物性格或思想情感的形成原因;

4人物之间互相映衬,突出主题;

5推动故事发展。

 

l         关于”结构作用”和“内容的作用”  

       结构上的作用:在开头:设悬念,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

                          在中间: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

                          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内容上的作用:在开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环境,交代背景;

                          在中间: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物形象;

                          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l         记叙文中的“矛盾”问题

答题要点:

1指出矛盾双方的含义;

2指出矛盾的“解决”后对中心(常为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等)的突出作用。

       存在在问题:1内容上腾云驾雾;2表达上我行我素(不注意参照题干的在句式和篇幅上的暗示。)

 

l         现代文阅读中的片段写作

*         阅读体验与感受    

         一、“情景心理”片段写作:(特定情景下的人物心理活动)的诀窍:

1、瞻前顾后,确定内容——此情此景中“必须”想到什么人?什么话?什么事?什么愿望?   

2、关照中心,抒发情感    

3、重视表达,注重文采——第一人称、直接描写而不是转述、文采。

      

         二、感想式片断写作:

第一步,言简意赅提炼感点(注意高度关注题干上的明确要求);

第二步,围绕感点,以文中人为例简要论证观点,指出你的观点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或者反面的严重危害。

第三步,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们要懂得这一道理并在生活中践行(身体力行)。结尾注意与时代“主旋律”结合起来!

      

         3、品评式片段写作:

表明态度,阐述看法(30字左右)——结合原文内容(举文中例子证明你的看法 20字左右)——联系实际(可现身说法)进一步佐证观点 20字左右)。

*           拓展型片断写作

              改写

              扩写(“情景心理”、特定细节、)

              续写

              仿写

              缩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