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乱解“苏堤春晓”令人喷饭

 木柳书屋 2013-01-14

 图片

乱解“苏堤春晓”令人喷饭 
 

 作者按语: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遍布着流传久远的楹联匾额和碑刻摩崖。对于其上的古人题字,我们习惯于按照当下的文字符号系统进行辨识和解读。一有不符,便妄加猜测,或者武断地认为古人写错字,或者认为这样书写大有深意。一些导游还信口胡说,瞎编乱造,忽悠误导游客,相沿日久,以讹传讹,以至积非成是,谬种流传。这不仅是对我们古代先哲的戏说和污蔑,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极大不尊重,因此非常有廓清的必要。本人为此特写出一组“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系列博文,从文字学和书法的角度探根求源,以期还历史以真相,还古人以公道。

     乱解“苏堤春晓”令人喷饭                                               

——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之十三

        杨立新

    我们在“辩诬”系列博文之五,谈了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石碑上,康熙为何写三点水的“魚”字。其实在西湖十景中,还有一通“苏堤春晓”石碑,只因康熙皇帝“与众不同”的书写,竟被戏说乱解到令人喷饭的地步。

   

    “苏堤春晓”石碑,是西湖十景中唯一的原始石碑,历史文物价值极高。与我们习见的汉字书写方式不同的是,康熙皇帝将繁体“蘇”字写成“”,草头下面的“鱼”、“禾”位置对调;“堤”字写成了“隄”,“土”旁写成“阝”旁。

    对此,2007年9月25日香港《文汇报》在副刊《豆棚闲话》专栏中,刊登一篇题为《趣谈名人题词的错别字》,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在杭州'苏堤春晓’景点的碑上文字,也是康熙帝御笔亲题的,但文革时被毁坏了,后补修重立。当年的'苏’字和'堤’字都是错字。'苏’字是草头之下,'禾’右'鱼’左,而碑上的'苏’字却是'鱼’右'禾’左。传说苏东坡特别爱吃鱼,每次吃鱼的时候,如果侍者把鱼放在左边,他可以把整盘的鱼吃完,如果放到右边则生气,因为苏东坡是'左撇子’,所以康熙故意把鱼写在右边,以此纪念苏东坡;而'堤’字则把'土’旁写成'耳’旁。一是因为中国文字讲究象形,'耳’的字形与苏堤的地形相似;二是意境贴切,在苏堤上可以听到六种声音:鱼跃水声,风吹柳声,鸟儿鸣声,知了蝉声,蟋蟀叫声,游人步声。后来碑上这两个字被编入《康熙字典》。”

    上文除介绍“苏堤春晓”碑的历史遭遇属实外,其余的均属凭空乱解,荒谬绝伦。事实上,“”和“隄”根本不是什么错字。

      据颜真卿的《干禄字书》记载,“”为“蘇”的俗体字。在古代,一些汉字的左右上下部件可以互换调用。“蘇”字这种“鱼”、“禾”对调的写法,在隶书中即已出现,清代顾南原所撰的《隶辨》(见下图)中就收入了“蘇”字的这种写法。

    从上面《隶辨》的图影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隶书“”字出自《徐氏纪产碑》中的“家得以苏”句。

    不仅隶书,在楷、行、草中“”字都有使用。

    隋代《苏孝慈墓志》清代刘墉行书明张瑞图草书《杜甫饮中八仙歌》

 

 

 

 

    我们再看当代书家苏士澍先生的落款,其“蘇”字用的就是这种“鱼”、“禾”对调的写法。

   更为可气的是,编造者为了自圆其说竟然胡诹苏东坡是“左撇子”。苏东坡的书法“左秀而右枯”,缘于其“腕著而笔卧”,史书上并无苏东坡是“左撇子”的记载。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苏东坡是“左撇子”的说法都是由此而出。

   关于“隄”字,据颜真卿《干禄字书》记载,“隄”为正体,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堤”却为俗体。其实,两字早已有之,并非因康熙题碑才编入《康熙字典》。另外,“隄”不是“耳”旁而是“阜”旁,与耳没有任何关系,致于苏堤上可以听到六种声音的说法纯属牵强附会。

    在现在的汉语教学中,“阜”旁常被形象化为“左耳旁”,“邑”旁常被形象化为“右耳旁”。这本无可厚非,但一定要知道其来源和本义。在汉字的“隶变”和楷化过程中,“阜”旁和“邑”旁都变形为“阝”部,只不过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告诉学生,“左耳旁”叫阜字旁,都与山有关,如陵、隅、阿、阳、队、除、陷等;“右耳旁”叫邑字旁,都与城邑有关,如邓、邢、郑、郭、邻及邯郸等。

    那么,“阜”为何意呢?许慎《説文解字》曰:“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 可知,“阜”的本义为土山。下面是“阜”的字形演变过程:

   从“阜”字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出,和“山”的甲骨文很相像,将向右旋转90度,也就成了

 

 

 

 

    看来,正体字“隄”才更符合其本意,而俗体“堤”仅取其“土”而失其高。这也是为什么当代书家沙孟海先生在题写苏堤石碑时,取“隄”而不取“堤”的原因。

  文章写到这里似乎可以结束了,然而还没有完。以上是因“苏堤春晓”的碑阳题字闹出的笑话。没想到,对其碑阴文字的释读又让人大跌眼镜!

   “苏堤春晓”的碑阴有乾隆皇帝题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因此“苏堤春晓”碑是非常珍贵的康熙、乾隆的“爷孙碑”。由于石碑残损加之乾隆使用了古字,故对于其上的文字,很多人都认不全。

    2008年5月3日,在3版头条刊登了《杭州有位大伯 苏堤说乾隆说了好几年》的报道。说是有位大伯在“苏堤春晓”御碑旁,为游人讲解乾隆帝在御碑上的题诗,说完后,会开口向听众讨要“茶水”钱。

    关于这位大伯,报道提到了在苏堤该地段巡值的郑姓景区保安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他水平很好,介绍起来就像老底子里的茶馆说书人,非常有趣。’”保安员郑师傅说此话时“脸上露出一种佩服的表情”。

     那么这位大爷是怎样讲解御碑上的题诗呢?

    下面是向社会公布的乾隆这首御诗的释文:

通守钱塘祀大苏,

取之无尽适逢吾。

长堤万古传名姓,

宵让夷光擅此湖。

   相信看后您一定如堕五里雾中,贵为帝王的乾隆为何要来到杭州“祀大苏”——祭祀苏东坡(大苏小苏指苏轼、苏辙弟兄)?

   对照碑文,原来是个“记”字。首句“通守钱塘”,出自苏东坡的《别天竺观音诗》序:“余昔通守钱塘 ,移莅胶西 。”通守,职位次于太守,佐理郡务,亦称通判。苏东坡曾在杭州当过通判,故乾隆皇帝来到苏堤,提起杭州的父母官就记起了苏东坡。

    再就是最后一句的“宵让”,“宵让”作何解?相信这位大伯自己也不清楚。

   其实是“肯让”之误。乾隆“肯”字的写法源于“肯”的古文。“夷光”指西施,西施本名施夷光,因家住诸暨苎萝村西,故名西施。西湖又叫西子湖,而西施也叫西子,所以在名称上被西施专有了。“肯让”在这里表达的是“哪里肯让”的反诘语意,就是说西湖不仅是你西施的西湖,也是苏东坡的西湖,因苏东坡疏浚西湖构筑苏堤,美名岂能让西施一人专擅呢? 

    看来这位大伯在苏堤说乾隆说错了好几年,当然我们不能对他深加指责,应该指责的是以引导舆论、传播知识为己任的媒体。在戏说、胡说、乱说满天飞的今天 ,我们的媒体人要有鉴别力和责任心,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否则很容易就成了错误和不良文化的传声筒和放大器。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