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州名称的渊源

 迷糊128 2013-01-14

“彭城自古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这是人们形容徐州历史悠久、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的习惯说法。


“九州”一词出现很早。《诗经》中已经有九州出现,《礼记》中也有九州的记载。然而《诗经》和《礼记》中的九州还没有具体的州名和实际的范围。具体记载九州州名和范围的是《尚书.禹贡》、《吕氏春秋.有始览》、《尔雅.释地》和《周礼.职方》等。各书中对九州的名称和范围说法也不一样,其中《周礼、职方》中没有徐州,其余诸书都记载有徐州。这些书中,以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对后世影响最大。该书对徐州的记载是:“……海岱及淮惟徐州。……厥土赤殖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这段文字记载徐州州内的土壤属赤殖坟型,亦即粘土质的棕红色土壤,生长一种栎树和茅草。在九州之中地列二等,赋纳五等。贡品中有五色土、羽山谷中色彩斑驳的野鸡毛,峄山南坡生长可制琴瑟的孤桐树,泗水两岸有质地较轻、可以制磬的石头以及珍珠、泉鱼、细而轻薄的黑色丝织品。《尔雅.释地》还记载:“济东曰徐州”。郭璞注,自济东至海。因此,九州之一的徐州,其范围西自济水、东至大海,北抵泰山、南达淮水。包括了今天江苏、安徽淮河以北部分,鲁南、豫东这样广袤的地区。不过,这时的徐州虽然有具体的范围,但并不是行政区划,而是自然地理区域。


徐州的得名,历来解释不一。《太康地记》以为由徐丘而得名,也有人认为济水自黄海间“其气宽舒,禀性安徐”,所以称为徐州。刘熙《释名》:“徐,舒也。土气舒缓也。”就认为徐州是根据土气舒缓而得名的。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望文生义。徐州得名于徐方,徐方即淮河以北的一个著名的古国——徐国。徐方史称徐夷,是生息在泗水流域的土著居民,在商代就已经建立了国家,名徐方或徐国。徐国至偃王时十分强盛,徐偃王曾率九夷以伐宗周,迫使周穆王也不得不承认他在淮河流域的宗主地位,远近臣服有三十六国。《春秋》里见到的所谓群舒,如舒蓼、舒庸、舒鸠、舒龚等,都是徐国的重要分支。舒与徐为通假字,在金文徐作 ,人们常将徐假为舒,舒假为徐。徐国在春秋时期,仍然相当兴盛,而且还不断与邻国发生战争。在海、岱、淮、济之间,当时是东夷的聚居地,徐夷在东夷中处于首要地位,徐州得名于徐国便是很自然的事。


徐州作为城邑名称,最早也不是指今天的徐州,而是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其地有三:

 
一是滕薛之徐州。《春秋》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四月,齐陈恒执其君,置于舒州。”《史记.齐世家》“田常执简公于徐州。”田常即陈恒,因此这时的舒州即徐州,而且已经为齐国陈氏的下邑。《竹书纪年》说:“梁惠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故名徐州。”这是徐州作为城邑名称出现在史册里的最早记载。《史记.越世家》记载:“勾践灭吴会诸侯于徐州。”《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这个最早的徐州城邑,就在今天山东滕州南的官桥附近。二是东平舒县之徐州。《史记.田敬仲世家》威王曰:‘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从者七十余家。”这个徐州虽然也是齐邑,但接燕而近赵,是齐国西北边界的城邑,在今天山东省西部的东平舒县。三是鲁东之徐州。《史记.鲁世家》:“顷公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徐广注:“徐州在鲁东。”这个古代位于邹鲁之东的徐州,其具体地点已不可确考。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禹贡》徐州的范围内,设置了砀、泗水、东海、琅琊等郡。西汉时期武帝刘彻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国的控制,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在全国设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对州内进行巡视,行使监察权。但这时的州部还不是正式的一级政体,而仅仅是监察机构,刺史的地位也很低,只有六百石俸禄,刺史奉诏巡视所属郡国,州部没有固定的治所。徐州刺史部是十三州之一,其中包括琅琊郡、东海郡、临淮郡和楚国、泗水国、广陵国共三郡三国,131县,有山东的东、南部和江苏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亦置十三州部,这时的州部有了固定的治所。徐州刺史部治郯(今山东郯城西南),领三国二郡:彭城国、下邳国、琅琊国和东海郡、广陵郡,共有国、县、邑、侯62个,其地域和西汉徐州刺史部大致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