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演义》把彭城错当成徐州,汉末下邳才是徐州

 文化佳园 2020-09-08

徐州全称徐州刺史部。州,汉代监察区名,又称部,某某州刺史部。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从此,州逐渐演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东汉十三州包括:雍州,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首都所在地属司隶校尉部,也称司州。

徐州刺史部下辖郡国五:东莞、琅琊、彭城、东海、下邳和广陵。县邑侯国六十二(《后汉书 郡国》),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全部、山东南部和安徽的一部分。不同时期稍有变化。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非刘姓不再封王,王只是坐享租税的空头君主,不再临民,治理国的是中央任命的相。王国和侯国分别相当于郡和县。郡的长官才称太守,与相平级。

下邳,汉初曾为楚王韩信的国都。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置下邳郡,旋改为临淮郡,下邳为郡治所。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废临淮郡置下邳国,封其子刘衍为下邳王,都下邳。下领17县:下邳、良城、徐县(睢宁徐城镇)、僮县(睢宁西北)、睢陵(睢宁东北)、下相(宿迁)、淮阴(今淮阴市)、淮陵(淮阴北)、淮浦(淮阴东南)、盱眙(盱眙西北)、高山(淮阴西)、潘旗(宿迁北)、取虑(睢宁北)、东城(定远东)、曲阳(定远西)、司吾(新沂市)、夏丘(沛县东)。这是下邳疆域最大的时期。

东汉徐州的治所曾经是郯,后移治下邳。汉魏之际徐州只是地域名,并不是城市名。今天的徐州市彼时是彭城国的政治中心。《三国演义》把彭城当成徐州,作一个城市与下邳并列,是一个历史地理的误置,如同把襄阳或江陵作为“荆州”一样。三国和水浒中都有类似地理错误。



【本文作者:冯子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