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山溯源

 老刘tdrhg 2017-01-30
铜山县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先人们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据《史记》载,四千年前尧封篯铿于此,称大彭氏国。据《竹书纪年》载,唐尧八十七年,改庖羲氏九州建十二州,大彭氏国属徐州。大彭氏历经虞、夏,至商时仍是十分强大的属国,国君为夏、商的伯主。
  夏禹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商王外壬元年,“邳人、姺人叛”,彭伯又先后平定了邳和姺。为就近监视邳人、姺人的活动,大彭氏国国都由大彭山下东迁至彭城(今徐州市),力量强大的彭国令商王不安。当时祝融集团中的微方等部落给商王朝造成威胁,商王怕大彭国为祝融集团内应,武丁四十三年(约公元前1185年前后)大彭国为武丁所灭(《竹书纪年》)。
  大彭国为商灭后,纣王封其臣崇侯虎,将原大彭国改建为崇国。《路史》及《太平寰宇记》均载:“彭城北三十里垞城,古崇国,城西南有崇侯虎庙。”此时,彭部族首领担任商王廪卒的史官和卜官。至周时,“九州省,徐州并入青州”。周武王灭商纣时,崇国随商的灭亡而灭亡。周统一全国后,在原大彭国原境建立吕国,都城设于今铜山县吕梁。春秋时期,五霸争雄,吕亡于宋,“为宋彭城邑”,原大彭国始称彭城。周简王十三年(公元前573年),楚、郑伐宋,占领彭城,封鱼石于彭城。次年,鲁、晋围彭城,诛鱼石,彭城复归宋。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楚、卫联合灭宋,彭城属楚。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治,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改彭城邑为彭城县,属泗水郡,郡治驻沛县。楚汉相争之际,楚怀王心自盱眙迁都彭城。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定都长安。为巩固政权,刘邦采取削去“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策略,于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其弟刘交为楚王,重建楚国,定都彭城。彭城县为楚国七县之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设“州”一级政区,置13刺史部,楚国属徐州刺史部。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废国设郡,楚国改设彭城郡,郡守驻彭城。汉元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彭城郡复为楚国。新莽时期,彭城县属和乐郡,郡守驻彭城。东汉建立后,废除和乐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刘秀封其子刘英为楚国诸侯王,都彭城,彭城县为楚国九县之一。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刘英自杀后,楚国被废除。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改楚国为楚郡。二年,改楚郡为彭城国,明帝之子刘恭为彭城王,都彭城,增辖广戚领(沛县东南),自此结束彭城一带楚的历史,彭城国属徐州刺史部,刺史驻郯城。
  三国时,曹操占据中原,划分12州,徐州刺史部由郯城移至彭城,彭城县为彭城国六县之一。西晋时,分全国为19州郡,徐州刺史治彭城,彭城县属彭城国七县之一。西晋“永嘉之乱”后,徐州一带人民及士族南迁避乱,相聚而居,不隶当地州郡。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在京口(今镇江市)侨立徐州,原徐州则称为北徐州。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改侨置的徐州为南徐州,北徐州复为徐州,治彭城。彭城郡领彭城等五县。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76年),北魏占领淮北后置徐州,徐州治彭城,辖彭城等七郡,彭城县为彭城郡六县之一。东魏、北齐承北魏建置。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彭城县直隶徐州。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全国分19郡,彭城县为彭城郡所领11县之首。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321年),改郡为道,全国初置10道,后又为15道。彭城县属河南道徐州。设徐州总管府,辖徐、邳等六州。徐州辖彭城等七县。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徐州复为彭城郡,仍辖彭城等七县。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再改徐州。五代十国时仍称徐州彭城县。
  北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全国为15路,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徐州属京东路,领彭城等五县。公元1127年宋室南迁,淮北为金占领。金沿用北宋行政区划,彭城县仍为徐州所辖。
  元代在全国设11省、185路,是为我国置省的开端。徐州属河南省汴梁路,领彭城、萧、永固三县。元世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降徐州为下州,将彭城县与徐州合二为一,称徐州,属河南省归德府汴梁路。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升徐州为总管府,亦称徐州路。至正十三年,改徐州为武安州。
  明初,改中书行省为布政使司。武安州复改为徐州,属中立府(即凤阳府)。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州直隶京师(南京)。明代徐州辖丰、沛、萧、砀四县。
  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徐州属江南布政司(即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属江苏布政司。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升徐州为府,增置铜山县,因当时境内微山湖中的铜山岛而得名。并将邳州、宿迁、睢宁划归徐州府管辖。时称徐州原辖的丰、沛、萧、砀为上四县,新辖的邳、宿、睢、铜山为下四县。
  民国初年,废府留县,铜山县直隶江苏省。民国3年(公元1914年),江苏省置五道,徐海道尹公署驻铜山县,辖铜山等12县。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废徐海道,铜山等八县直隶江苏省。民国20年(公元1931年),设徐州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驻铜山县。民国22年(公元1933年)江苏省划13个行政区,原徐州所属八县除宿迁外,均划归第十二行政区。行政区督察专员由铜山县长兼摄。民国23年(公元1934年),“省政府决议复划督察行政区为五区。”铜山督察专员公署驻铜山,辖铜、沛等七县。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5月,徐州沦陷后,铜山境内有国民党铜山县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日伪铜山县政权,三方政权并存。其时,日寇因侵略战争的需要,以铜山县为中心,将徐州一带划为特别区,后于1939年2月将原铜山城区析出,设置伪徐州市;1943年5月,日伪政权又泡制出伪淮海省,伪省府驻伪徐州市。从1938年5月至1949年10月,铜山境内分四片先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县级民主政权。
  1948年12月1日,铜山全境解放,境内有铜山、邳睢、萧宿铜、铜北四个县的建置和徐州市郊区。1949年4月,铜山县划归徐州市管辖,隶属于山东省。建国后,铜山县境内铜北县(驻郑集)隶属山东省台枣专区,邳睢县(驻土山)隶属苏北行署。1950年5月,台枣专区撤销后,铜山县隶属于滕县专区。1952年5月,撤销铜山县,其辖境分别划入兰陵、峄县、徐州市。1953年1月,江苏省恢复建置,撤销铜北、华山、邳睢三县,以铜北县为基础恢复铜山县建置,属江苏省徐州专区。1960年5月,铜山县划归徐州市,1962年7月1日,铜山县复归隶属于徐州专区。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徐州专区撤销,铜山县隶属徐州市至今。
县 境
  自秦置彭城县后,此疆彼界,分隶变化无常,至明清时县境基本确定。据民国《铜山县志·舆地考》载,清末铜山县境东西长120里,南北130里。从县城东至单家集90里与邳县和睢宁县为界,西至半步店28里与萧县为界,北至利国驿80里与峄县为界,南至桃山50里与萧县为界,东南到双沟90里与灵璧、睢宁、邳县为界,西南至马场湖30里与萧县为界,东北至汴塘100里与邳县和峄县为界,西北至李家口120里与丰县为界。1948年铜山解放,至1952年初,原铜山县境分属铜北、铜山、萧宿铜、邳睢4县和徐州郊区办事处,此时的铜山县境仅辖铜山东北一带地区。1952年5月,铜山县撤销。1953年4月恢复铜山县建置后,县境方趋稳定。铜山县的座标为北纬34°02′~34°36′、东经116°48′~117°43′。东部与邳县、睢宁交界,南部和西南部与安徽省宿县、灵璧、萧县接壤,西北部与丰县、沛县毗邻,北部滨临微山湖与山东省微山县和枣庄市为界。东西相距64.5公里,南北相距61.5公里。从县政府驻地起,东至太山乡大沙庄42公里,西至夹河乡王庄22公里,北至利国小楼村42公里,南至三堡乡赵庄19.5公里,东南至吴桥乡东姚庄48公里,西南至汉王姜楼村17.5公里,东北至汴塘乡茸山村52.5公里,西北至何桥乡段庄村40公里。
  民国前,县境面积无资料记载。民国18年(公元1929年),全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民国22年,全县总面积3668.5平方公里。民国36年,全县总面积3793.8平方公里,为江苏省之首。
  1953年恢复铜山县建置后,县境面积为2597平方公里。1956年茅村区划归徐州郊区后,为2592平方公里。1960年,茅村、柳泉等9个公社及鹿庄农场划回铜山后,面积为2835平方公里。1965年汉王公社马山大队的3个自然村划归徐州后,面积为2825平方公里。1993年12月27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青山泉、大泉、大吴、江庄、紫庄、塔山、耿集、汴塘、鹿庄9个乡划入徐州市贾汪区,将拾屯乡和夹河乡的火花、群英两个村划入徐州市矿区。区划调整后,全县总面积为2074平方公里。2000年4月,潘塘镇划入徐州市区,铜山县总面积为2004平方公里。2005年5月18日,大黄山镇、大庙镇划归徐州市鼓楼区后,至今铜山县总面积为1877平方公里。
县 治
  清·道光《铜山县志·城池》卷载:“唐尧封大彭氏国,其城在大彭山下(今大彭镇大彭山),距今城三十里。今城未知何时建,秦末楚怀王心自盱眙徙都于此,历代相沿。”民国15年《铜山县志·建置考上》载:“铜山为徐州府倚郭县,其城宜名徐州府城。”清雍正十一年置铜山县后,据民国《铜山县志》载:铜山县署“在城西南本州张氏宅”。其址时称县署街,民国时为纪念王少华,将县署街改名为少华街。
  民国27年(公元1938年)5月,日军侵占徐州后,国民党县政府流亡乡下,汪伪县政府驻徐州公安街(今公园巷小学地址)。次年,郭霞轩受命于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任铜山县县长,于县境东部圣人窝(今属铜山县徐庄镇)组织县政府。后,蓝伯华接任,活动于北起魏集、南至尖山、西自杏坡、东至毛庄一带。民国32年(公元1943年)耿继勋接任县长,活动于柳新、刘集、黄集、郑集、马坡等地,县政府无定所。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县政府接管汪伪县政府,驻徐州市公安街直至解放。
  新中国建立初期,境内有铜山、铜北等县,铜山县政府驻贾汪,铜北县政府驻郑集。1953年恢复铜山县建制,县政府驻徐州市奎山。1994年铜山县委、县政府搬迁至铜山经济开发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