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价值

 杂货店伙计 2013-01-15

常常忙于琐碎,无暇抽空读书,也是不知所谓的瞎忙,只是日子混得久了,人也变得越来越慵懒了,总喜欢找些借口来搪塞自己而已。其实,内心自是明了的,但恍恍惚惚的就这么虚度了许多光阴,才发现,惰性原来也是自己一手养成的。

还在考学的时候,还是堪称“勤奋”的,基本上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借书,也舍得花大把时间在阅读上。我自认为属“新潮流派”的青年,对于教科书,一直秉承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一学期下来,书本基本上是无褶皱的。当时,我们的学圈兴起一股“攀比潮”,谁的书新,又能考的极好都是受“敬仰”的。于是,我时常摆弄些“旁门左道”,用于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庆幸的是上天还是比较眷顾我的,仅仅靠着自己的一些小聪明,我的成绩也始终保持着鹤立鸡群的姿态,尽管所在的三流学府堪比“世外桃源”,在那时也让我沾沾自喜,乐不思蜀。

读书时,大部分的时间还是花在了阅读课外读本上的。我是个思想上极其叛逆的人,也时常陷入于一种激进的状态。对于读书,我不喜受束缚,阅读的范畴也比较广杂。印象里,我读的比较多的当属“杂武”和一些“杂文”,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黄易和鲁迅二人。因为大学以前的读书,基本都是在为父母的万般嘱托,为亲朋茶余饭后的谈资,为博取将来的功名利禄而读,那以前的读书,不仅苦涩且艰辛。每日放学回家,总是习惯性地搬出书包里的厚厚的教科书,仿造古人席地而坐,摇头晃脑的字字铿锵,句句威严,似乎只有此般作为,才可让父母放心,让邻里传颂。这样日复一日地精神逼迫,反倒让自己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激进,性格也越来越乖张。曾经有段时间,甚至于产生了“焚书坑儒”的念想,偷偷的背着父母把一整套的教科书和试题全部给烧毁了。但事后,父母的苦口婆心和软硬兼施,又让我不得不重新提起精神去面对。

其实,读书是极其必要的,但此书非彼书。教科书上所教授的内容往往过于教条和死板,所产生的作用也仅仅是为了博取高分、学位、名声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人、事、物多了后,时常会因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面狭隘在对话或写文时捉襟见肘,有心无力。学者或是儒商暂且不论,也接触不多,即便是与有共同爱好的挚友或者同事,每每言谈近欢时,总会因为后继乏力而突然陷入沉默,这也让我常常陷入惶惶不安之境。此后,往往会因为不安,而重拾旧书本,但终究只是了了数眼,走马光花的粗读了下,权当是寻个内心安慰。所以,对于书,我们应该心存敬畏的。因为不仅是人,书也是有灵性的。一本好书可以促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十年寒窗,所读所学均为教学规范,真正能陶冶情操的绝非课文本上的浅尝辄止;也不是博览群书,不分类别,不分喜好,随手拈来就读。读书的范畴还是有限制的,一是人的脾性、心智、喜好不一;二是成长的背景、环境、阶段也各有层次,所以,选择适合自己读的书也是一门精深的学问。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不靠外人逼迫与施压,也不是一厢情愿的埋首苦读。人在选书之余,书也在择人。我曾对此种说法不屑一顾,书非活物,岂有人之性灵?可不信的后果则是耗费了时光,又落得个一无所获的下场。我曾经兴致匆匆去书店淘了本《易经》,抱回家后便锁门关窗,一心扑在了上面。靠着自己浅薄的文言文功底和译本,花了近一天的时间,硬着头皮翻阅了一百多页。首先,不得不叹服的是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尽的,时至今日,尽管有诸多专家、名家耗费毕生精力去钻研《易经》,也不过是窥得冰山一角而已。而我,则更无须多言。尽管后来,我依旧“不知悔改”的对着那百多页翻了三遍,却始终难于明悟一二。于是我不得不把《易经》一书束之高阁,后又以孔夫子的“五十以学易”来告慰自己。读易经一书,乃是受家族里最有威望的小舅舅所导引,他几次三番向我推荐此书,并把自己反复翻阅后所得的感悟向我一一道来。我购此书的初衷并非出自自身喜好,纯碎是为了窥得一二“天机”作为大年夜与舅相聚时“汇报”所用。本意不纯,又非想读之书,故读不进去也就自然而然了。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应该像大学者林语堂先生所说的“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向来算为清高”。此意并非抬高会读书之人,而是告诫我等读书时,该让自己的思想变得纯洁、高雅不掺任何带有目的性杂质。读书旨在陶冶情操,培养气质,而非作为展示自己博学多才、出口成章的资本。书读的多,并非意味着学有所成,书读的少,也并非不学无术。对于个人来说,世上本无必读之书,只要是适合自己的,能够愉悦身心,有所收获即可,不管“四书五经”还是“诸子百家”。还有一点较为重要的是,读书切不可存在盲目崇拜的心理。古人的言行教诲并非全是至理名言,治世之道。世事有万般变化,并非千年永恒,所以,看书之时,也该有所辨识,不能人云亦云,草木皆兵。遇到自身所不认同之话语,切不可听之任之,丝毫无自己的观点。如此照本宣科地读书,即为“书呆子”。我们怀着虚心和敬畏而读书,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我判断和理智。

虚言妄语许多,并非全是真知灼见,写下此文亦是翻阅了林语堂先生之《论读书》后有感而发,权当是对自身以往读书时存在的误区予以剖析,也是作为日后读书时给自己的忠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