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趣的“十五名现象”》

记 者:家长为什么要逼着孩子“早学多学”?还不是因为每上一个台阶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就连上一个好的小学也要经过考试。很多家长、孩子都有为考而学,都有考试决定命运的心理。孩子考得好、文凭高就意味着他们将来有出息、有造化吗?

黄全愈:据说,中美两国教育界都发现了一个有趣的“15名现象”:即将来在社会上最有出息的,往往是班里考试成绩排名10名~20名的学生,而不是那些状元、榜眼、探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是考生,而不是学生。学生不为考试而学习,或不只为考试而学习;而考生就是为考试而学习。

考试不是评价人、选拔人的唯一方式。现行的“卷面考试”至少有这样3个特征:一、有现成答案,甚至标准答案;二、时间、空间有限,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三、多是考智力因素,很难考非智力因素(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甚至连智力因素也考不完)。

考试的这3个特征,带来一系列负面结果。

首先,由于考试常常有标准答案,孩子为了得高分,往往人云亦云,不敢创新,缺乏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孩子总是仰望老师,难以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其次,由于考试有现成答案,考生只能步人后尘,在已知世界中徘徊。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都获奥赛金牌,但中国的高校至今无人获诺贝尔奖?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只培养“考生”,不培养“学生”。因为奥赛要求“考生”在已知世界中寻找答案,而诺贝尔奖需要“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的知识

再次,由于考试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考生”就只注重浅薄的考试技巧、华而不实的得高分之窍门,忽略“学生”必须具备的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穷追不舍的深究能力

最后,由于考试只考智力因素,家长就忽视甚至是无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情商(EQ)才是孩子将来能否立足社会、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亚裔约占美国人口3%,但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2002年的统计,哈佛约17%是亚裔学生,麻省理工学院约27%,伯克利约40%。美国排名前20位的大学,亚裔学生平均约占17%。许多亚裔对这个数字沾沾自喜,但我却看到了这组数字背后的应试教育的阴影:虽然在这些名牌大学里亚裔学生所占比例非常高,但为什么最终成为一流大师的比例远远没有这么高?这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的后遗症,非常发人深省!

5.3闫子聪(583778646)  08:57:00
鼓励孩子做优秀的,别强求孩子做最拔尖的

   鼓励孩子有远大的理想是应该的,但事实上不可能每个人的远大理想都能实现.与其理想与现实相成如此大的反差,倒不如教育孩子从小就立足现实,学会做好小事.

       我们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是拔尖的,但拔尖的毕竟是少数.孩子作不了拔尖的,但可以作优秀的呀!成为优秀人人都可能.有多少孩子是在争作拔尖的高压下被扭曲的呀!

       现在的孩子并不幸福,他们承担了整个社会和家庭的全部希望,他们担当得起吗?孩子的灵性在家长的"成材"教育中被扼杀.不要认为好吃好穿就是爱护孩子,真爱孩子爱的应该是孩子的情感体验,满足孩子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放开对孩子的一切束缚,让孩子如大自然的禾苗,在太阳的照耀下,在雨露的滋润下自由地成长.最挺拔的参天大树不是人为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