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金匮要略》中肝实证、肝虚证治法的理解与思考

 易医文化 2013-01-15
2009-06-04 20:27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此条文是肝实证的治法,体现了治未病思想。这个理论源于《内经》的五行生克传变规律,即“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在这个传变过程中,有一个重要条件:必须是实证。因为根据五行传变规律:肝克脾,只有肝气盛〈木旺〉才能克伐脾〈土〉。

而在《素问·玉机真藏论》中,体现五行顺传规律更加深刻,条文如下:“肝气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主要论述五脏疾病按相克关系顺传的方式,即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心传肺,肺传肝等,越往下传,脏气损伤越重,病情越危重,直至脏气衰竭而死亡。但是五脏传变的速度快慢不定,应根据受邪的轻重,正气的强弱,四时的顺逆等而定。因而,张仲景言高明的医生肝病尚未传变时,首先健运脾气,提前预防传变,以利于疾病的治疗,这就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张仲景治未病的思想,给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疾病启明了方向。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运用仲景的治未病思想呢?对于肝实证,我想应参考以下二点:

1.首先,在问诊中,应该问患者是否有情志内伤史,以及是否有胸胁疼痛,脘腹胀满等明显症状,来初步判断是否为肝实证。

2.根据脉象,如若病人右关部不出现沉缓脉,而反现沉弦脉,而知肝气犯脾。

而在治疗肝实证采取疏肝柔肝的同时,我们如何确定补脾呢?以及用量的多少,我想应参考以下二点。

1. 先询问病人的饮食状况,如若饮食量大,食欲旺盛,可以不补脾脏或少补脾脏。

2.根据病人就诊的时间,来初步判断是否是脾的旺季。应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即谓“脾土寄旺于四时,每季各九十天,各季最后十八天,为脾土得令旺盛之时。”[1]脾旺之季,天人相应,同气相求,脾脏易盛,则不受邪,亦不传变。因此,不要补脾,但不应拘泥此说,应从实际出发,如在脾旺之季,病人脾胃功能不好,得肝实脾虚之证,即使在旺季,实脾仍属必要。

通过以上分析,在治疗肝实证时,应根据以上情况确定治法。首先,应治本脏〈肝〉,采取舒肝柔肝。其次,确定补脾,一般应补脾、强脾、实脾,因脾脏强运,既输布水谷精微至五脏六腑全身各处,有利于疾病的痊愈,又有利于充分吸收药液,增强疗效。我们可以开逍遥散,方中白芍柔肝,柴胡舒肝,白术、茯苓实脾,当归养肝血,甘草调和药性。根据辩证情况,再随证加减。在临床上我们可以借鉴,五脏中肝、心、肺易实。可以分别立法用药:心〈清心、养心〉:连翘、黄连、栀子、五味子等药,兼滋肺润肺:沙参、麦冬、百合等药;肺〈清肺、润肺〉:马勃、芦根、麦冬等药,兼滋阴补肾:熟地、萸肉、枸杞等药。来治疗心、肺实证。在用药时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原则,再稍加健脾胃之品,那么疗效会更佳。

在《金匮要略》总篇对肝虚证的治法中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其原则也是来源于《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其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2]言及五脏子病传母的逆行传变方式,如肝传肾,肾传肺,肺传脾,脾传心。其根据五行的生克制约的理论来确立的治法,给我们在临床治疗疾病中树立了典范。其原理可用图来加以晓示:

 

1.用酸药。酸入肝,从而达到补肝。

2.用焦苦药。焦苦入心而使心脏强盛,则肝脏功能更易恢复(自能令母实);心脏功能旺盛制约肺(金),使金不伐木;从而使木不受乘,这样肝脏功能更易恢复。

3.用甘药。肝入脾而补脾,脾健运而制约肾,使木不凌心,心火旺(功能)制约肺,使木不受乘,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另外,因脾属土,肝属木,土能荣木,也使肝脏功能恢复更快。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张仲景制方立法的妙处,我们可以总结虚证〈五脏〉用药方法:1本脏药。2补子脏药。〈子令母实〉3健脾药。“如肝虚之病,可见头晕.视物昏花,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舌红、脉弦数等证,在治疗上,除用白芍、五味子、山萸肉、酸枣仁等酸味药补肝外,常兼用当归、丹参、地黄等药养血补心,并用甘草、小麦、大枣诸药调中健脾,取得良好疗效。”[3]在临床上我们可以推而广之。在五脏中易虚的是肾、肝、肺,我们可以根据仲景立法原则,仿之:

肾虚:肾补用咸,助用酸,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但是在肾虚时,我们往往不直接补肾,明代医家周子干说:“补肾不若补脾”,往往多补脾,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赖以后天的滋养。而且补肾不如补脾效果快。通过分析,我们在学习中会看到,在肾虚证中用的药大部分为酸、甘、咸味,如肉苁蓉、吴茱萸、山药等药。

    脾虚:脾补用甘,助用辛,益用咸味之药调之。

    在这个立法中我们应注意,辛药的量不应大,因脾气本虚,辛药走窜,用多使气不固。辛药即动药的作用,因甘药量多时,使脾滋腻,稍用动药,使之补而不滞。只所以益用咸味,因肾脾先后天的关系:即补先天不若补后天,补后天不若补先天。我们还应该考虑五脏的功能:如肝藏血,脾统血,我们可以适当加酸味药,来补脾健脾。因此,在临床上补脾药多酸、甘、辛,如黄芪、白术、茯苓等药。

    肺虚:肺补用辛,助用咸,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但这个立法不当,因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肺气虚、阴虚,而用辛药使之更虚,因此我们应该重用酸甘之药以滋肺润肺,而稍用辛药以动之,不致滋腻。

    通过对仲景肝实证和肝实证的分析和思考,启发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执古而不泥古,应根据《内经》理论和历代名医的临床实践经验,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在此过程中,不但加深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使我们开阔了思路,更好地理解经典,提高了医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尚坦之,毛翼楷.金匮要略释义[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0:21~23

[2]王洪图.内经讲义.[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5~139

[3]郑艺文.金匮要略浅释[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