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医院的历史和结构

 悬壶佳 2013-01-15

三、医院的历史和结构  

 

  

  绝大多数人比我远更有理由对中国的医院进行抱怨:在自己痛苦焦虑的时候,没有可信赖的眼神,没有温情的言语,只有永远搞不清楚躲在哪个老鼠洞的检验室,只有比组装一台电脑还复杂的就医程序,只有在挤满各种怪味的候诊大厅的无穷等候,只有刚吐出"请问"就被"下一位"塞回去的几分钟"临幸时间"…… 

 

  1.  让人抱怨恼怒的医院 

 

  我跟你说吧,我对医院并没多大好感--当然,对自己每天必须待上近十小时的固定工作场所,能喜爱的绝不会太多--身处仙界的七仙女还老下凡偷着洗澡呢!何况,我每天还要面对生离死别,还要接触一个个憋着满腔怒火的病人呢。 

 

  而绝大多数人比我远更有理由对中国的医院进行抱怨:在自己痛苦焦虑的时候,没有可信赖的眼神,没有温情的言语,只有永远搞不清楚躲在哪个老鼠洞的检验室,只有复杂得比组装一台电脑还费劲的就医程序,只有在挤满各种怪味的候诊大厅的无穷等候,只有刚吐出"请问"就被"下一位"塞回去的几分钟"临幸时间"…… 

 

  发发怨火是不是很爽?就像端着把AK冲进你的领导办公室一样带劲。现代医学浑身闪烁着锃亮的仪器光泽,冰冷而遥远;它从人文关怀、慈祥长者、嘘寒问暖身旁飞驰而过,想开罚单都追不上。 

 

  2.  医院其实曾是膳宿之家 

 

  医院自诞生初始就一直跟慈善、关怀联系在一起,它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作为贫民院;作为临终者之家以及作为医学技术的中心。只有医院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时才似乎在高效率、高科技的白色光环下渐渐失去人文关怀,这也够让它饱受骂名的了! 

 

  医学的发展一直和宗教、战争脱离不了干系,医院也是如此,尽管罗马建立了第一个独立的被称为医院的医疗机构,但今天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医院的起源是与基督教的兴起紧密相连的。 

 

  基督教义强调人类有责任向病人和穷人提供帮助。天主教鼓励教士建医院,把医院建在教堂附近以形成统一的宗教势力。十字军东征时期,天主教军队在向圣地巴勒斯坦进发的过程中,就建了很多的医院。非宗教界捐助者例如皇帝、皇后、贵族、富有的商人、手工艺人和行会,以及市政当局也都建有医院。但这时的医院并不能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医院,因为慈善和温情有余,但有效的治疗手段不足,这里提供最多的是神父虔诚的祷告和修女温柔的安慰,而且这时的治疗方式一般掌握在修女手中,她们最大喜好是把病人包在洗得雪白的叠得棱角分明的被子里,整洁而大方,但病人的生死就不是她们的事了--是上帝的事! 

 

  中世纪末,穷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极度恶化,多数医院再度开放,但是它们不论患病与否都向穷人提供食品和住宿,所以很快就具有了膳宿之家的特征。 

 

  而我国史上最早的医院雏形,一直可以追溯到周代。据《周书·五会篇》记载,在周成王执政时,就在成周大会的会场旁设立过病坊,所谓:"为诸侯有疾病者之医药所居。"到了春秋时期,齐国着名的政治家管仲在首都临淄建立了"养病院",专门收容聋、盲、跛、蹩等残疾人到此集中疗养。隋代还曾专门设立过收容麻风病人的隔离病院--"疠人坊"。宋代由政府兴办的慈善机构甚多,诸如福田院、广惠坊、安养坊、安乐坊等,这些机构亦具有医疗功能。 

 

  后代的绝大多数中国医院本质上仍为慈善机构,有官办,也有富人或官员个人兴办的为贫民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贫民院。 

 

  3.  中国医院进化论 

 

  18世纪及以前的低级医疗水平很难治愈疾病,极少有病人能够通过治疗存活下来,医院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是要死的穷人待的地方。高死亡率与病人恶劣的生活条件有关,医院的典型特征是肮脏的、不通风的、拥挤的。也许你不相信,那时的医院一般是六个病人共挤一张大床,半夜时,不断会有病人死去,最可怕的是一个人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和五具尸体同眠了一宿,这种事时有发生。 

 

  19世纪末,医院的新形象树立了,医学已经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医生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去探寻精确的医学知识并且研究出许多能够稳定应用的新技术,此外通过大规模的规范的医学教育也培养了一大批质量可靠的医师,最重要的是培训出了合格的护士和实验室技术人员。这时的医院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医院。 

 

  与此同时,在中国,随着传教士将现代医学的带入,各大城市和通商口岸纷纷成立了教会医院,目前中国几乎所有最着名的医院都出身于那个时代,如"北协和,南湘雅"。而且教会医院也成立了医学院小规模地培训医学人才,如今中国几乎最好的医学院校,都或多或少的带有教会血统(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部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卫生保健体系,几乎各省及大城市都建立了医学院和中医学院,各省、市、县也都建立了医院和中医院,各乡镇、街道都有了卫生院,村则有卫生所,而解放军系统则在各军区、各大中城市建有自己的驻军医院。这样中国复杂而完备的医院体系最终形成,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医院似乎逐渐脱去自古以来就具有的慈善外套,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位重量级拳王。尽管这饱受骂名,但中国医院却是在成为"拳王"后才迅速壮大起来的。 

 

  现在中国的很多大医院在医疗设备、技术力量上几乎和发达国家相差无几,但这些大医院集中在各医科大学或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各省的人民医院,解放军的军区总医院上。而基层的卫生院和卫生所则大多数慢慢萎缩,现在中国形成了强者益强、弱者益弱的不平衡医疗体系,特别是基层医院没有发挥它们的初级医疗保障作用,大多数患者都往大医院跑,这才有了看个病得排一天队的尴尬现状。 

 

  难受归难受,可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在大医院排上一天队难受死也总比在小医院被误诊来得舒心。而事实也大多如此,大医院汇聚了中国大多数的医疗资源,而且管理上也较规范。但这些医院总像迷宫一样考验我们的方向感和办事耐性。 

 

  4.  逛逛医院这个大迷宫 

 

  一般而言,一个医院主要由3大系统组成:门诊部(包括急诊)、住院部、辅临系统(如检验科、放射科等等辅助科室)。这3个系统由一个医院机关统一领导。 

 

  我们接触最早和最多的是门诊部,一般而言,门诊部都是由各科室派出的经验比较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坐诊。在这里,门诊医师需要明确患者病情如何,如果严重则安排住院,如果不严重,则明确诊断后门诊治疗,也就是开点药回家治疗去。 

 

  一般门诊的工作程序是: 

 

  (1)先挂号排队 

 

  这个挂号过程其实是非常必须的,主要是分诊,那么多的人,谁需要看什么科由挂号先分门别类。 

 

  (2)与门诊医师会面,向他表达自己的痛苦 

 

  这个表达是有技巧的,我常常被答非所问的患者烦得半死。一般来说,你得准备回答以下问题:你哪里不舒服、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舒服有多长时间了、表现是怎样、有没有在哪里看过病、那里的医生怎么说、以前的治疗效果如何…… 

 

  上面几乎就是一个标准的门诊问答流程,我建议所有的就诊者在就诊前先自己把这些问题理一下,而且一定要记住:每个家庭应该备个文件夹,专门用来存放医疗资料,每次就诊后都把病历、化验单、拍片资料保存好,并按日期排序。我总以为每个人都懂得这个常识,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似乎并不多。每一个化验都需要钱呀,但似乎把化验结果到处扔的人占绝大多数,而且这还让就诊医生对患者以往的病史一点头绪也没有。 

 

  (3)如果需要做检查,则先由医生开单,交钱之后再去 

 

  这里有个小讲究,一般而言,如果决定去医院体检,则当天早上最好不要吃东西,因为很多检查要求空腹,如抽血检查、腹部B超。而膀胱及妇科B超则要求憋尿,所以有准备做以上检查的朋友,一早就应该多喝水,尽量不上厕所,然后等检查完拿到结果再回门诊医师那里。 

 

  (4)明确诊断,开药、交钱、取药 

 

  如果病情较为危重,或门诊医生觉得让病人回家可能有风险,则会安排住院。 

 

  5.等级森严的三级检诊制度 

 

  很多人会被复杂的主任、主任医师、主治、主治医师搞得找不着北,还有很多人搞不清楚究竟是谁对他负责,有事要首先找哪一位?那好,我们就先把程序搞清楚,不要一点小事就天天追着主任跑,既把主任恼火得半死,又让住院医师心生厌恨。 

 

  (1)中国医师的三六九等 

 

  中国医师一般按资历分为四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上是按职称由小到大排序,住院医师是初级职称,如果按高校的级别套,那相当于助教;主治医师是中级职称,相当于高校的讲师;副主任医师是副高职称,相当于副教授;主任医师是正高职称,相当于教授。在很多承担教学任务的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也都是这样套。 

 

  这个职称评定一般是按资历,当然如果你有好朋友在从医,就能知道这个职称远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简单,它永远是大多数医生心口的痛,不说也罢。但一般而言,职称越高,意味着越多的经验积累,意味着越高的权威,当然也意味着越大的年纪、越多的白发。 

 

  或许有读者会问,科室又有主任、副主任是什么意思?这是个行政职务,科室主任相当于一个科的行政负责人,当然它一般由这个科室资历最高的人担任,但也不一定,有些年轻人有很高的领导能力或"别的"(这个别的因素就复杂了)优势,他资历不高,却可以领导一个科室(如主治医师担任科室主任)。也就是说,主任和主任医师不是一回事,主任医师是一种资历,而主任是一种行政职务,比如你今年是主任,明年可能就不是了,但如果你是主任医师,不出意外的话,你一辈子都可以顶着这个名号。 

 

  (2)出了事先找住院医师 

 

  中国的一般中大规模的医院施行的是三级检诊制度。何谓三级检诊制度呢?举个例子比把嘴皮子磨破管用,比如某个医院的普外科,这个科室有一个主任医师,几个主治医师,十来个住院医师。一个住院医师负责四五个病人,住院医师将直接面对病人,他要负责这个病人的病历书写、每天的查房、一般医疗操作的执行,反正一句话,你有什么事首先得找他办。这个住院医师是直接负责人(一般是年轻的医生),他为你解决一切问题,这是他的职责,他解决不了的自己会去找上级医师。 

 

  在以前的教会医院,住院医师必须24小时住在医院里,随叫随到,更绝的是,以前有的教会医院还规定住院医师不能结婚,因为你一结婚就有家庭拖累,不能24小时任人差遣。 

 

  中国妇产科学界有一个非常着名的医生--林巧稚,她是中国妇产科界的先驱者,北京协和医院的院士。她一生未婚,为什么呢?因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协和医院是个教会医院,如果她一结婚就不能在协和当住院医生了。她是个非常让人尊敬的大夫,一生将自己奉献给病人和中国的医疗事业。我们现在说这种话时老觉得有点别扭,但对于那一代的学者,这种表达一点都不过分,中国医学界现在各个领域的最高权威,大多数还是原来的教会医院培养出来的。 

 

  回到刚才的话题,这个住院医师的培养阶段是一个医生一辈子最暗无天日的时期,一句话:做牛做马!当然,他们也就是这样苦熬才一点一滴地积累起了行医的经验。 

 

  (3)定治疗方案找主治医师 

 

  等住院医师终于熬到当上主治医师,他的日子就好过了。这时他不用每天做牛做马了,他一般领导三四个住院医师,这些住院医师将病人的病情向他汇报,他负责拿个主意,定个治疗方案,具体的活就让住院医师去干,如果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就会将复杂的病人情况向主任医师汇报,请更高一级的人拿主意。 

 

  当然,这时的主治医师相当于是住院医师的师傅,他要手把手地带教住院医师,简单的操作让"徒弟"去干,稍复杂点的活还是得"师傅"出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