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经常受到季节的影响,气候的四季变化影响着人类的情绪波动,金融市场买卖主体的投资者必然受到气候的变化所影响,例如寒气来临,给人们行动带来很多不便,市场投资者的投资欲望遭到打击,影响投资情绪,减少交易数量。此外,大自然对市场有时并不一定以投资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某些情况下,1月份的顶或底会成为全年的高点或低点。
(1)一月预言
“一月预言”就是关注市场在1月份所出现的重要低点将对全年产生的影响。江恩提醒市场投资者,要留意该月市场所造出的顶部或底部,除非1月份的顶部或底部被以后所突破,才可以决定该年市场的上升或下跌。有时,市场在1月份所造出的顶部或底,要等到年中才能突破,这是江恩在市场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市场规律。
根据江恩的观察,有两段时间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
(1)1月份的2~7日以及15~21日
(2)7月份的3~7日以及20~27日
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1月5日被称为“近日点”是地球轨迹离太阳最近的一天,因此地球公转速度最快;7月5日被称为“远日点”,是地球轨迹离太阳最远的一天,因此地球公转速度最慢。从气候来看,1月20~21日在中国历法被称为“大寒”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一日,7月23~24日则被称为“大暑”是一年中最酷热的一天。
在“一月预言”中,江恩特别强调1月份出现的高、低点对市场的作用,具体来讲有三种情况:
(1)若1月见底,则市场可能到7、8月份才突破这个底部,反之亦然。
(2)若1月见全年的底,则市场可能到7、8月份才完成一轮趋势,从而见全年的顶,反之亦然。
(3)若1月是全年的底,则7、8月份出现另一个调整的底,之后市场会重新进入原有的上升趋势;反之亦然。
将上述3种模式套入上证指数中分析,沪指20年历程几乎尽在其中。
1991年,这是由年初一直不回调上涨至年末。(属于上述第三种)
1992年,上证指数由1年份急升至5月份,7月份完成一轮趋势,之后开始大挫。(属于上述第二种)
1993年,1月份筑底后上证指数上升,随后再次下跌直到7月份才正式打穿1月的底部。(属于上述第一种)
1994年,1月走出当年高点后一直单边下跌至7月29日,走势图形成“V”型的大反弹。(属于上述第二种)
1995年,1、2月份筑底部后指数上升,在8月份创高点,但四季度出现大幅回调。(属于上述第二种)
1996年,1月19日造出大底后,市场升至7月份稍作调整,随后又上扬,维持上半年原有趋势。(属于上述第三种)
1997年,1月7日见底后上升,7、8月份出现另一个调整。(属于上述第三种)
1998年,1月份指数开始缓慢上升,但在当年7、8月份指数急速向下突破年初的底部。(属于上述第一种)
1999年,1、2月份筑底部后指数上升,7月初创下新高后大幅回落。(属于上述第二种)
2000年,从1月份开始上涨,形成全年的上升趋势,8月份调整。(属于上述第三种)
2001年,1、2月份筑底部后指数上升,7月初创下新高后大幅回落。(属于上述第二种)
2002年,1月份见底后上证指数上升,7月初创下新高后大幅回落。(属于上述第二种)
2003年,1月6日见底后,7月份完成一轮趋势,之后开始大挫。(属于上述第二种)
2004年,1月份上证指数继续上升,2、3、4月份筑顶后再次下跌。9月份“V”反弹。(筑顶推迟两个月,反弹也推迟两个月,应该归类为上述第二种)
2005年,1、2、3月份见顶后下跌。7、8月份开始反弹。(归类为上述第二种)
2006年,1月份指数开始缓慢上升,市场升至7月份稍作调整,随后又上扬,维持上半年原有趋势。(属于上述第三种)
2007年,1月份指数继续上升,市场升至7月份稍作调整,随后又上扬,维持上半年原有趋势。(属于上述第三种)
2008年,1月份指数见顶后,开始急速下跌,市场至7月份稍作调整,随后继续下跌,维持上半年原有趋势。(属于上述第三种)
2009年,1月份筑底后上证指数上升,7、8月初创下新高后开始回落。(属于上述第二种)
2010年,1月份筑顶后上证指数下跌,但7月份开始反弹。(属于上述第二种)
2011年,1月份筑底后上证指数上升,随后再次下跌直到8月份才正式打穿1月的底部。(属于上述第一种)
2012年,1月6日见底2132点,与“近日点”仅差1天,是地球轨迹离太阳最近的一天,因此地球公转速度最快。除非后几个月跌破2132点,否则正如江恩总结的规律所说:1月份所出现的重要低点将对全年产生的影响,要等到年中7、8月份才能突破,在某些情况下,会成为全年的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