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散的迷雾

 渔翁很快乐 2013-01-15

难散的迷雾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3年01月14日 11:14 我要评论(185
伦敦能扔掉“雾都”恶名,不仅是因为议员们不敢有违自己选民的诉求,也因为国民自身对维护环境的那份真心。在官民都互指责任的年代,自我约束和检讨的勇气变得难能可贵,但这是驱散雾霾的关键


  【曹劼/文】
北京的雾霾天气在这个星期据说还不会散。在说北京之前,还是先说说我生活的城市伦敦,因为这座城市曾经堪称“雾都”的表率。即便是到了今天,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伦敦人还生活在雾蒙蒙的环境当中。这样的恶名之所以能顶这么久,和这个国家当初的那场工业革命不无关系。但历史上的英国政治家们没有等待工业革命彻底结束,就已经急不可待地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了,这份迫切心情,不知道我们决策者们需要积攒多久才能释放出来?

  1月13日,我站在伦敦的Farringdon火车站的站台上,等看老式蒸汽机车缓缓驶进站台。老爷车的出现,是为了纪念伦敦地铁诞生150周年。如今的老爷车在19世纪中期,可是伦敦交通的生力军。地铁的出现,不仅让伦敦街头的那些马车退出了城市交通的前台,更让这座城市扩张的速度成几何倍数增长。但当年的蒸汽机车也有它的软肋,那就是无法丢弃对煤的使用,因为它真的价廉物美。一铲铲的煤被送进机车火炉当中,推动车轮疾驰的同时,也释放出大量的硫磺气体,让伦敦城中始终充斥着呛鼻伤身的气味。

  1863年,伦敦人还愿意忍受这样的味道,因为他们毕竟看到火车疾驰带给他们的好处。但很快,伦敦议会里的议员们不得不开始讨论从民间收集而来的怨言,讨论究竟在如何保护交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国民的健康。1905年,英国宣布彻底停止使用蒸汽机车,因为其它任何减少烟雾排放的措施,都收效不大。

  英国人掀起改变国运的工业革命,和为了国民的生存环境而在环保问题上的紧迫感,都在被中国效仿,但热情和诚意却有不同;北京的天气状况,就是最好的体现。英国人也没有在解决环保问题上做到斩钉截铁,否则伦敦人也不至于要等上40多年,才告别放毒的蒸汽机车。但中国又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和糟糕的环保问题划清界限呢?国民是做了很多,但这些年来往往是将怨气撒在社交媒体上,用各种各样苦中作乐的玩笑,来针砭时弊。开完玩笑之后,还是有人为了买车摇号,为了体面的身份等等原因为自己购车。

  当然,私家车不是雾霾长聚不散的唯一原因,因为历任决策者们在城市规划发展上的短视和急功近利,才是关键。在官民都互指责任的年代,自我约束和检讨的勇气变得难能可贵,但这是驱散雾霾的关键。伦敦在19世纪能够扔掉“雾都”这个看似浪漫却害人不浅的恶名,不仅是因为那些坐在议会里的议员们不敢有违自己选民们的诉求,也是因为国民自身对于维护身边环境的那份真心。这样的社会责任感至今犹存,像是英国人酷爱自行车运动,城市街头难见大马力豪车。论环保治理,英国也算不上世界数一数二的国家;但这个岛国两百年来的环境变化,对于中国来说,算得上是最直观的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