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麻痹 本病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症”。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炎。病因不明,特征为一侧面表情肌发生急性麻痹. 1 . 簇蓼鳝血治面神经麻痹 [方 剂] 蔟蓼草(又名丛枝蓼、火红辣蓼、辣蓼)、鳝鱼血各适童。 [制用法] 将蔟蓼草捣烂,取一半炒热备用。然后将鳝鱼血涂布于患侧面部(如左侧口眼歪斜涂右侧面部,右侧涂左侧),待鳝鱼血干后,即将炒过与未炒过的蔟蓼草混合拌匀敷在涂有鳝鱼血的部位,每天换l次,直到痊愈:一般在敷药10--20 分钟后,患侧面部即有牵拉感,用药一天症状即有所减轻。治疗短的3天,长的7--8天,一般为5天。 [疗 效]治疗25例,除1例因用药第2天自动放弃治疗外,其余24例全部治愈。 [验 证] 林、,女,56岁。口眼歪斜已7天,经中药大秦艽汤、牵正散及西药治疗无效。诊见:口眼右斜,左眼不能闭合,眼泪外溢,口涎淋漓不断,语言失利,前额皱纹消失。用上方治疗,首次敷药20分钟,患侧面部即出现强烈牵拉感,连用5天,病愈。随访6年,无复发。 2 .小续命汤加味和外敷巴豆治面神经麻痹 [方 剂] 肉桂末2--6 克(冲服),附子、麻黄各4克,川芎6克,党参、白芍、杏仁、防风、黄芩、防己、白附子各10克,甘草5克,细辛3克,蜈蚣3条,地龙15克,陈巴豆(1--2 年内药效最好)10--13克。 [制用法] 内服药水煎服。药渣趁热用两层纱布包敷熨患处,凉后加热再熨,反复多次。用药后最好睡觉,以利发挥药效。外敷药巴豆去壳捣烂如泥状(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大小捏成饼状,置于患侧手心外,外盖敷料后绷带固定。24小时后将巴豆饼翻转再敷24 小时,48 小时后将巴豆饼取下捣烂,再做成饼状,再敷24小时,共3昼夜。敷药处一般有发痒、发热、起.泡,甚至沿手臂到颈项、面部胀痛,眼睑浮肿等反应,均属正‘常,无须处理。反应太大可将敷药取下,反应很快减轻消失。若过后病未好转,可按原法再敷1次,治疗期适当休息。 [疗 效] 治疗500例,痊愈443例,显效34例,好转8例,无效15例。 [验 证] 李xx ,男,58岁,1983年4月27日诊。4天前发现口眼歪斜,服中药3 剂未效。检查:口眼鼻嘴唇等明显左侧歪斜,右眼睑裂变大,右口角下垂。诊为周围性右侧而神经麻痹。照以上方法,服药5剂后痊愈。 3 .蒲氏番蜜膏治面瘫 [方 剂] 番木鳖(即马钱子)500克,白蜜适量。 [制用法] 将番木鳖加水3600毫升,煮沸20分钟,趁热刮去外皮,取净仁切片置瓦上文火烘酥,研筛为细末,白蜜调为稀糊状,文火煎熬15分钟,待温备用。将药膏涂患侧面部(向左边斜涂右侧,向右边斜涂左侧),厚约0.2 厘米(口、眼部不涂),用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搽药处3--5 天发生奇痒,6 --8 天出现粒疹,9--14 日若疼痛剧烈,则为病愈先兆,即可停药。 [疗 效] 治疗224例,痊愈199例,好转18例,无效7例。 [验 证] 任xx ,女,3 岁,1977年10月3日诊。患者于半年前高热后,次日发现口眼斜,迭经治疗无效。观右眼闭合不全,口向左斜,苔淡白,指纹淡红微沉。用蒲氏番蜜膏外涂,每天更药l次,7次痊愈。随访6年,一直正常。 [备 注] 患者慎勿受风感寒,停止搽药2天后再洗脸,黑垢处每日擦鲜人乳3次,3--7天后肤色复原。据《中药大辞典》载:“马钱子苦寒有毒… … 并治面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本药有通络止痛,治麻痹瘫痪之功,白蜜外用有解毒之效,故本方对面瘫有卓效。 4 .面瘫方治疗面瘫 [方 剂] 当归、川芎各10克,蜈蚣3条,蝉蜕、甘草各6克,鲜地龙10条(焙干酒炒同煎),乌附片(先煎30分钟)、防风、钩藤、僵蚕各13克 [制用法] 上药加水煎3次,分3次温服,每天1剂,饭后服。 [疗 效] 均单服上方治疗24例,治愈20例,无效4例。无效4例中,1例脑瘤患者除口眼喝斜外,伴有同侧视力减退,头痛有跳痛感,呈阵发性发作,时有呕吐,服本方18剂无效,后经某医院X 线摄片检查确诊为颅内恶性肿瘤,施行手术治疗无效而死亡;2例由化脓性中耳炎所致,经当地医院治疗无效,来我处求治,服本方5剂无好转,后中断治疗;另1例病程己达3年之久,来我处诊治1次,服药3剂无效。治愈20例中,1例因表虚自汗加黄茂一味,另1例由于中风偏瘫口眼斜用本方合用补阳还五汤加茯芩外,其余均未作加减,服本方治愈者最多12剂,最少3剂。 [验 证] 郭xx ,男,58岁,农民,1977年8月3日就诊。当天下午觉头晕,突然扑倒在地,扶起后先觉右侧手足不能动,随即面部肌肉有跳动感,口眼向右侧歪斜,神识清楚。检查能合作,语言稍有不利,尚能少量饮食,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滑。观其脉症,病位仍在经络,未见闭脱之象,证属风痰闭阻经脉,痰浊上扰清空。治用面瘫方合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茯芩、乌附片、防风、僵蚕、钩藤各13克,桃仁、赤芍、当归、川芎各10克,红花、蝉蜕、甘草各6克,地龙10条。共服12剂,口眼斜恢复正常,右侧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能参加轻体力劳动,生活能自理。 5 .马蓖散贴穴治面瘫 [方 剂] 马钱子5粒,蓖麻子10粒。 [制用法] 将两药去壳取仁,粉碎为末,均匀混合后,用0.2克涂在小块伤湿止痛膏中央,贴在患侧。第1次贴翳风、颊车穴;隔日贴听宫穴、地仓穴,就此4 穴轮换。 [疗 效] 治面瘫有奇效。 [验 证] 贾xx ,女,15岁,1983年10月3日诊。面部疼痛,瞪目不闭,露齿流泪4 余;眼、口角左斜。用“马蓖散”贴穴,4次痊愈。 6 .强肌熄风汤治疗面神经麻痹 [方 剂] 炙黄芪30克,炒白术30克,怀山药30克,当归30克,桂枝6克,大青叶30克,牛蒡子10克,制胆星6克,制半夏10克,全蝎1克,娱蛤l克,僵蚕暺10克,水蛭3克,虫3 克,广地龙10克,蜂房3克,白芷10克,粉甘草30克,制马钱子0.3克。 [制用法] 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3周为1个疗程。后期可配丸服。 [功 效] 强肌通络,熄风化痰。 [验 证] 郑x ,男,39岁,干部。两个月前某日晨起洗漱时,突觉右侧:脸部麻木,口角下垂,面部斜向左侧。经服药、针灸治疗不见好转,进食时右侧齿颊间隙常滞留残渣,口水频流而来就诊。检查口眼向左侧斜,前额皱纹消失,右眼裂变大,鼻唇沟平坦。诱其发笑,口眼斜尤为明显,鼓腮吹气,右侧口角漏气,脉弱,苔少舌红,血压12.0/8.00kPa ( 90/60mmHg )。诊为面神经麻痹。证属气虚风袭,痰癖阻络。拟用强肌熄风汤:炙黄芪、炒白术、怀山药、当归、大青叶、粉甘草各30克,川桂枝、制胆星各6克,牛芬子、制半夏、似蚕、广地龙,白芷各10克,水蛭、蜂房、庶(下面加个虫字)虫各3克,蜈蚣(研末分3次冲服)。上方服10剂后,病侧面肌瘫痪好转。再服10剂,口眼及面部基本正常,唯发笑时仍有轻微斜。续以原方配丸剂内服以善后。1年后随访,诸症悉除,未留遗患。 [备 注] 治疗本病,余认为当以补为主,以攻为辅,补以益气养血,意在强肌,攻以通络祛风,要在舒筋。但止痉药应当慎用,向以白附子、防风之类治疗本病,然此二药止痉作用强,故余以桂枝温经通阳代之防风,牛劳子祛风解毒消肿代之白附子。从吹’冷风而发病,桂枝温经通阳不可少,从病理见有面神经水肿,牛蒡子等可消肿、解毒、燥湿化疾之品亦不可少,方中用了其· 它消肿解毒、化痰通癣药,也正是围烧此病机;至于外教药,余以为仅能作为辅助治疗之用,而且较为烦琐,若方便,可选其一辅以用之,不便则弃而不用。但汤方依然为本病的主用疗法,故本病患者,全凭汤剂坚持守方服药,终获满意疗效。 7 .相反药方治面瘫 [方 剂] 半夏、全瓜篓、川贝母、白蔹、白及、川乌各10克,白附子9克、白芥子12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成细末,加陈米醋湿炒热,装人用2层纱布做的袋内“即可。取上药袋敷于面部健侧(左歪敷右侧、右歪敷左侧),.绷带包扎固定。待药凉后,再炒再敷。 [功 效] 祛风、湿经、通络。 [验 证] 据多次临床验证,效果很好,一般3--7日即愈。 [备 注] 引自1982 年《河南中医》(5)。本方不适用于脑血管意外和其它脑部疾患引起的面瘫。 8 .复方天牛膏治面瘫 [方 剂] 天牛虫286克、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黄丹360克。 [制用法] 将天牛虫研细过120目筛备用。再将川芎、当归、黄连与食用植物油2500ml ,同置锅内煎枯,除渣滤过,熬至滴水成珠,另取黄丹,加人油内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人天牛虫粉搅匀,分摊于纸上即得。每张药膏重2 克,含天牛虫粉:0.2 克,料可制1450张。同时取患侧听宫、下关、翳风为主穴,颊车、太阳、大椎穴为配穴。选定穴位后,将膏药加湿熔化,每个主穴贴1 张,配穴视病情加减。每5天更换l次,为1疗程。总疗程不超过35天。 [功 效] 疏风活血,通经活络。 [验 证] 治疗315例,痊愈率为78.41% ,有效率95.24%。无效15例,显效35例,好转18例。 [备 注] 引自1995年《 江西中医药》。 9 .治膏治面瘫神效 [方 剂] 牙皂、潮脑各30克,麝香0.3克。 [制用法] 将牙皂研为细末,与潮脑、麝香同研和匀,加麻油适量,调和成糊状,装瓶备用。用时取上药膏适量,于临睡前涂敷。先用温肥皂水洗净患侧面部,再将上药敷于地仓至下关穴之间,宽约1横指,用纱布固定。次日清晨取下。每天l次,至愈为度。 [功 效] 祛风通络。 [验 证] 治疗3例,均痊愈。 [备 注] 引自1956年《 上海中医药杂志》(10)。 10 .附乌散治面瘫 [方 剂] 熟附子、制川乌各15克,乳香30克。 [制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分成8 --10包,备用。用时每取上药末1 包,加生姜末3 克拌匀,用开水调成糊状,即可使用。先嘱患者用热生姜生擦患处,擦至局部充血为好,再将上药糊状敷患侧(上至太阳穴,下至地仓穴),宽约3公分。用纱布敷盖,胶布固定。并嘱患者用热水袋热敷。每天换药1次,至愈为度。 [功 效] 温经、散寒、通络。 [验 证] 治疗15例,病程2个月至半年以上。半年以内者,一般连续用药5--10,半年以上者,用药15天痊愈。 [备 注]引自1974 年《 新中医》(l)。 11 .天地膏治面瘫 [方 剂] 天麻、南星、钻地风、白僵蚕、白及各7.5克、巴豆5粒(去皮)、鲜生姜500克。 [制用法] 上药(前6味)共研细末,用生姜捣汁调和成膏,备用。用时取上药适最,贴于患者面部健侧(右歪贴左,左歪贴右),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7--8 小时即可取下,每天换药1次。 [功 效] 温经散寒,祛风通络。 [验 证] 治疗450例,病程1周至5年。一般1剂即愈,有效率达90%以上。 [备 注] 引自1981年《黑龙江中医药》(4)。敷药后皮肤发痒,局部教药处可能出现疮疹,不必用水洗。以防感染。注意防止药物流入口、耳、鼻、眼内。7天内需避风。 治面神经麻痹偏方:木鳖子10个,去壳捣烂,加蜂蜜或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患部,日2次;病情较重者,可将蜈蚣一条去头尾,研末,加入本药合用。 12、治面神经麻痹偏方:(又称吊邪风)马钱子3个,大麻子的仁7个。把3个马钱子与沙子放在一起炒,炒熟后,与7个麻子仁一起砸成面。砸好后,用度数高的粮食白酒和在一起。患者左则歪,往右则颊车穴上敷。反之,右则歪,则敷左则颊车穴。三天换一次药,连敷10天,就不用再敷了。这时,患者注意不要受风,再过11天,就会自然好了。献方人称,用此方治好了妹妹的吊邪风。 药理:吊邪风就是受风引起的,所以,治此病要驱风。遇上此病,中医都是从颊车做起。马钱子和大麻子都有驱风散寒、通经活络的功效。将此药敷在颊车穴上,可通过经络驱散邪风。酒在此方里,是药引子,可刺激药效发挥。 提示:颊车穴,离耳朵很近,是沿着下颚向上滑的凹陷处。 13、治面肌痉挛方:白芍15克,白术、茯苓、当归、党参、地龙各10克,川芎、全蝎各6克,肉桂5克,蜈蚣一条。水煎服,日一剂,30天一疗程。 14、治面神经痉挛偏方:冰片适量研为细末,加入凡士林、香粉适量,调匀成膏,用时取药膏摊在硬币大小的布块上,外敷于患侧面部及“合谷穴”上,用医用胶布固定,3小时后取下,隔日用一次。 15.治疗面神经麻痹:斑蝥7个、巴豆3-5个,白芥子少许,生姜3片捣碎外敷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太阳穴,起泡至花生米大小,用一次性注射器将里面的水抽出,一般一次即愈,厉害的隔一周再敷,最多3次即愈。非常好的方,6年以下的效果都很好。真东西。秘方。 16.治疗面神经麻痹:斑蝥7个、巴豆3-5个,白芥子少许,生姜3片捣碎外敷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太阳穴,起泡至花生米大小,用一次性注射器将里面的水抽出,一般一次即愈,厉害的隔一周再敷,最多3次即愈。非常好的方,6年以下的效果都很好。真东西。秘方。 17.刘氏口疮灵,我自己总结的,以前我经常起口疮,严重时吃饭说话都受到影响,后来我就遍寻百书,只要是治疗口疮的方子我就抄下来,后来自己慢慢试验,最后定方,一般一次见效,两道三天可愈。 石膏20,黄柏20,滑石10,青黛5,硼砂10,白矾5,冰片3,维生素C100片,B2100片,共研细末,上到口疮处,流口水,疼痛一次就减轻很多,一天三四次,连用两三天就好了。 面神经麻痹(面瘫)效验方 18. 牵正四物合剂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白附子12克,僵蚕9克,全蝎6克,生地、赤芍各15克、川芎9克,当归15克,桑枝50克,丝瓜络9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功用】祛风活血。 【方解】方中以白附子去头面之风;僵蚕祛经络之风,全蝎熄风解痉;以生地、赤芍、当归、鸡血藤、川芎、桑枝、丝瓜络活血祛风通络。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活血之功。 【主治】面神经瘫痪。 【加减】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克;并以醋炒白附120克,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凡颜面神经麻痹,瘫痪出现之口眼歪斜,以及半身麻痹,半身疼痛,半身冷暖,半身汗出等中医所称之中络证,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19. 二石复正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20克,石决明30克,麻黄1克,细辛2克,僵蚕9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蟅虫3克,生穿山甲6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龙胆草6克,羚羊角粉0.6克(分冲),活络丹1粒(分吞),苏合香丸1粒(分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用】清肝热、熄肝风、驱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解】方中麻黄、细辛以驱表皮之风寒,轻可去实,用量不能过多,僵蚕、全蝎、白附子为牵正散,为治口歪专药,但白附子燥热上升,用量亦不宜多,苏合香丸开闭以驱风寒,活络丹通络而治麻痹。惟以上诸药多为辛温燥热之品,故重用石膏、生石决明以清镇之;龙胆草、羚羊角粉清肝热而熄风;穿山甲、蟅虫、桑寄生、威灵仙活血通络,合之共奏清肝热、熄肝风、驱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疗效】余每以此方治颜面神经麻痹,颇有捷效,一般服7剂见效,30例痊愈。 20. 复正散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白附子15克,全蝎6克,白僵蚕、川芎、干地龙、明天麻、双钩藤、鸡血藤、胆南星、丹皮各9克,防风、白芍各15克,蜈蚣2条,甘草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服3~6克,温开水送服。若病重者改用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化痰、熄风止痉、活血通络。 【方解】面瘫多因风邪中络所致。盖风邪中络,必先有“肝风内动之相召”,大抵外风乘虚而入,二风相搏,阻遏经络,郁而生痰,痰气交结,气机失畅,内痰壅滞,“风性善行而数变”,其性主动,故证见口眼歪斜证。治宜祛风化痰,熄风止痉,活血通络。方中君以白附子,善清头面之风痰;臣以全蝎、蜈蚣、地龙搜风通络,熄风止痉;且蜈蚣还有良好的舒筋活络,软化血管的作用;合地龙、全蝎其功甚著;佐以防风祛风解痉,僵蚕、胆南星善祛经络之风痰;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丹皮、鸡血藤、白芍、甘草、川芎活血通络,缓急止痛,又川芎为血中气药,善行气活血,开郁搜风,并引诸药上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熄风止痉、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症见口眼歪斜、半面麻痹、面颊痛、咀嚼食物不自如、眉毛不扬、眼睑不能闭合、溢泪、口角流涎、鼻唇沟变浅、口淡泛味、苔薄白、脉弦紧。 【疗效】本方使用30多年,治验甚多,疗效卓著,如以1975年~1985年治疗50例为例,用药5~10天,均告痊愈。 【附记】据临床长期观察,本方对于单纯性面瘫,或因中风后遗所引起的面瘫,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1. 蜈蚣朱砂散 【来源】王应萱,《陕西中医》(2)1991年【组成】蜈蚣18条,朱砂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分为18包,每日服3次,每次服1包,用防风15克,煎汤送服。小儿用量酌减。6天为1疗程 【功用】益气祛风、搜风通络、止痉。 【方解】方中蜈蚣除风攻毒,善搜经络之风毒,朱砂通血脉益精神,能增蜈蚣搜风之效;更佐防风煎汤以益气祛风,3味合用,药简力宏而效彰。【主治】面瘫。 【疗效】自1970年以来,多获良验。据有详细病历记载的141例临床疗效观察,有效率达96.4%,治愈率达84.4%。 【附记】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影响面瘫疗效的因素有:①气血不足,可加黄芪30克煎汤送服;②瘀血停积,可加当归、红花、川芎各5~6克煎汤送服;③肌肉萎缩,可加黄芪60克以上煎汤送服,如此随证加用引药,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22. 乌附星香汤 【来源】李仲愚,《名医治验良方》【组成】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木香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饭后服。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应先煎1小时,待药液不麻口后再加其他药物煎10分钟即可。 【功用】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方解】面瘫,面痛,中风偏瘫,痹证等疾病,其病因病机都是由于感受了风寒。如《张氏医通》中说:“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此是阳明经脉受风毒,……自凝滞而不行。”《素问·痹论》也说:“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方中制川乌、制白附子、制南星都是辛温之品,有祛风通络、散寒止痛、燥湿化痰作用;木香以助理气通经,四药配伍,相得益彰,并可以此方作基础,随证加减。 【主治】面瘫,面痛,中风偏瘫,痹证等。 【加减】血虚者加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即四物汤)以养血祛风;有瘀血阻滞者加桃仁、红花、赤芍、丹皮以活血祛瘀;筋脉痉挛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蝉衣、蜈蚣以熄风止痉;有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等以清热;有气虚者加黄芪、潞党参、白术等以益气;头昏,眩晕者加钩藤、桑叶、菊花、草决明以清利头目;大便秘结者加酒川军、火麻仁、郁李仁、蜂蜜等以润肠通便。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对寒痰瘀血痹阻经络者有卓效。 【附记】本方是李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制有效方剂。临床上广泛适用于面瘫、面痛、中风偏瘫、痹证等疾病,均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笔者临床验证有良效。本方对体质虚弱患者慎用。 23. 疏风通络汤 【来源】雍履平,《脑病辨治》 【组成】荆芥、防风、全蝎、制南星、甘草各6克,白芷、白附子、白蒺藜、乌药、豨莶草、僵蚕各10克,当归、白芍、玉竹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功用】疏风通络。【主治】面瘫。 【加减】病重者加蜈蚣3克;热重者加黄芩、钩藤、蝉蜕各10克;风寒偏盛者加桂枝;体虚气弱加党参30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5剂见效,30余剂可愈。 【附记】亦可用本病专方——新加牵正散:白附子、全蝎、僵蚕、牛蒡子、天麻各10克,蜈蚣2克,川芎、当归、白芍各30克,可改散为汤,水煎服,日服1剂,2周为1疗程。风寒重,加防风、白芷各6克;血虚甚加鸡血藤30~60克;痰湿加陈皮6克。屡用有效 24.正颜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荆芥、防风各9克,全蝎6~9克,白僵蚕10克,白附子6克,蜈蚣2~3条,白芷10克,钩藤20~30克,葛根12克,桃仁、红花各10克,炙山甲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功用】散风活络,化痰解痉。 【方解】方中以荆芥祛散皮里膜外之风,且兼入血分;防风宣表祛风,兼散头目滞气,共为主药;全蝎入肝祛风,善治口眼 斜;白僵蚕祛风化痰,其气轻浮,善活面齿咽喉等上部之风痰结滞;白附子祛风燥痰,引药力上行,善治面部百病,合全蝎、僵蚕为治口眼 斜(名方牵正散);再配白芷芳香上达,入阳明经(其经络走头面部)散风除热;钩藤祛风舒筋,清心凉肝;蜈蚣祛风止痉,以加强药力之效。共为辅药;葛根轻扬升发,入阳明经,解肌开腠,以利风邪外达,桃仁、红花活血散结,以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效,共为佐药;炙山甲通行经络,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散风活络,化痰解痉之功,善治颜面不正,口眼 斜之有效方剂。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面瘫)。 【加减】兼偏头痛者,加生石决明20~30克(先煎),蔓荆子10克,川芎6~9克;舌苔黄,口鼻发干,咽部微痛,口渴者,加生地、玄参各15克;急躁易怒,胸胁闷痛,脉弦数者,加炒黄芩、香附各10克,生白芍12克;大便干结,数日一行者,加全瓜蒌30克,酒军3~6克,枳实10克。【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25.附:面瘫膏配方: A组:全蝎50 僵蚕20 白附子20 蜈蚣9条 生马钱子9 冰片3 樟脑6 麝香1 B组:当归,白术,奈凡各20 羌活,防风,白芷,川穹,独活各10 白芍,茯苓各15 黄芪30,炙甘草5 乌梢蛇15 白花蛇2条 A组加工成120目细粉,B组加水煎1小时两遍,浓缩成流浸膏,加入黑膏药基质4080克,搅拌均匀即可!制成5克/贴 敷于主穴:听宫,下关,翳风,配穴:颊车,太阳,大椎. 26. 口眼歪斜特灵 a.用独角膏加热烤化后,加入1克穿山甲粉对折几次使其融入,再贴患处。三日一换,一般情况下三张即好。如配合牵正散加老鹳草内服疗效更好。用了近3年目前还没有治不好的 b.口歪睛斜简易疗法 将能够叫唤的蝉3只,用线绑住,吊在太阳光下晒死、晒干,然后放在瓦片上焙成黄色,研成细末,用黄酒一次服下,服后用被子盖身睡一觉使之发汗,连续两次即能动痊愈。 面神经麻痹; 方一:血竭、儿茶各6克,没药、乳香、铅丹各9克,黄精120克,大麻子100克(去壳),元寸香1克(另包)。将前5味药焙干研成细面,黄精放入温水中浸泡24小时后连同大麻子砸成膏状。用厚5——6层纱布块,其大小似患侧面颊,将所制成的药膏,摊敷于纱布块上,厚度约0.3厘米,并将元寸香的1/4撒在膏上,贴患侧面部,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一般3——5次即愈。同时口服地巴唑片每次20毫克,芦丁片每次40毫克,维生素B1片每次40毫克,均为1日3次。 方二:夏天捉鸣蝉若干个,用线捆住,太阳下晒死至干。同时,放瓦片上焙黄,研细末,口眼歪斜着,每次服用3克,黄酒送下,上炕盖被子发汗,若不发汗,可再服一次。 方三:鲜枸杞树根250克,加水5000毫升,煮沸10分钟后倒入大口坛内,用几层笼布将口扎好,扒开鸡蛋大小的口,熏蒸患部2——4小时。每晚一次,一剂可用二次。一般二剂即愈。为保温起见,可用棉被将药坛围起来。 方四:取黄鳝1条,以粗大者为好,刺破其头部将血滴入碗中30滴,加入麝香0.5克,搅拌均匀,涂抹患处,每隔15分钟涂一次。将面部神经麻痹初发时涂抹,2小时后即可好转,8小时后即可痊愈。 方五:蜈蚣、独头蒜各1个,小枣7个、人手中指甲7小片,艾叶7个,黑胡椒7粒,蜂蜜60克。将前6味药捣烂,然后用蜂蜜调和制成一个大药丸。将药丸握在手中出汗,同时用6克防风煎水喝下。注意;如果嘴往右斜,就用左手握药丸;如果嘴往左斜,就用右手握药丸。连握7天,不要伤风感冒。 方六:生草乌、生川乌、白芷、细辛、皂角各3克,麝香少许。共研细末,用消毒棉球包药粉,塞入鼻孔内,左歪塞右鼻,右歪塞左鼻。 方七:皂角250克,田三七15克,米醋适量。前二味共研细末,每次取2匙放入铜勺内,用米醋调成稀糊,文火熬制成膏,摊在白布上,趁温贴患侧(右歪贴左,左歪贴右)。3——7天换贴一次,一般2——3次可愈。 方八:全蝎、牛膝、菖蒲各10克,土元、当归、蜈蚣、钩藤各12克,秦艽15克,桑寄生、生地、熟地各30克,制马前子5克,白花蛇2条,寻骨风2克。上药焙焦研末,炼蜜为丸,每丸约10克,1日3次,每次1丸。适应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流口水、语言不清。 方九:蔓荆子、黄芪各6克,灸甘草9克。捣烂如泥,口眼左斜敷右侧,右斜敷左侧,每天换药一次。 方十:当归、川芎各10克,蜈蚣3克,蝉蜕、甘草各6克,乌附片、防风、钩藤、僵蚕各13克,鲜地龙10条(焙干酒炒同煎)。水煎3次,饭后分3次温服,每日一剂。 方十一:马前子适量,用清水浸泡24小时,切成薄片,敷于患侧,以胶布固定,7日换药1次。 方十二:制草乌、白芥子、制马前子=细辛各9克,共研细末,以凡士林、松节油调成糊状,敷于患侧,每日换药一次。 方十三:羌活、独活、白芷各10克,白胡椒每岁1粒。共研细末,过筛,和蜜为丸,每剂2丸,分别放于两面颊内部,含漱,任口涎从口角缓缓流出,勿吞咽药液。并根据季节酌加衣被,以头面部出微汗为宜。每次60——90分钟,含漱后用温水漱口。 方十四:大皂角6克。去皮、籽,研末,过500目筛,入铜锅(忌用铁器),微火炒至焦黄,加醋30毫升收匀成膏。摊于敷料上,厚3毫米,贴于口角处,左歪贴右,右歪贴左。贴药时稍向患侧牵拉固定,每日一次,二日改为隔日一次,至病愈。 方十五:白术20克,人参、天麻各10克,乌药15克,沉香、青皮、紫苏叶、白芷、木瓜、灸甘草各5克。共为细末,每日60克,纱布包,加水200毫升,沸煮10分钟。每日一剂,早晚二次分服,10日为一疗程,3——4疗程后观察疗效。本方用于面部神经麻痹日久者(2年以内)。 方十六:皂角60克,陈醋少许。将皂角去皮研细末,用陈醋调成糊状。口眼向右斜者贴左,向左斜者贴右。每日更换2次,连贴5天。 方十七:活鲤鱼1条,白糖20克。将鱼宰杀后取血与白糖混合,涂于健侧面部,保留1小时后清洗掉。 方十八:公鸡1只,用注射器抽取鸡血适量,趁热将血涂于面部,左歪贴右,右歪贴左。2小时后洗净,每日一次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25..面肌痉挛及面瘫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