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地方融资怪圈

 MissU001 2013-01-16

新年在中国有派发红包利是的传统,尤其对于新一届中央政府而言,不少地方政府是或有此盘算。不过如果指望新一轮放松就此到来,那么如意算盘可能会落空,至少目前迹象显示对地方融资正在收紧。

日前,中国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规违法融资行为的通知》(下称463号文),要求地方政府停止融资中的违规集资、回购、担保等行为,而且细化了地方政府合法合规注资融资平台的操作,使得以往地方政府通过注入公益性资产、土地来包装融资平台的做法受阻。

这并非地方融资平台第一次收紧风声,事实上也成为数月来乃至近些年以来中国监管层对于地方融资收紧的举措后续。463号文的出台,不仅使得以往地方融资平台中很多技巧难以为继,也使得融资平台的资产要求以及渠道成本面临提高可能。譬如,文件明确要求不得将政府办公楼、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作为资本注入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将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必须经过法定的出让或划拨程序,不得将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

回看地方融资的兴起,可谓近些年中国地方竞争模式的典型变异。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资金的竞争。长期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对等,迫使地方政府不断使用金融创新筹集资金。对其而言,能够利用的最大资产,是土地,那么如何将其效用最大化么?

也正因此,能否约束地方政府无法餍足的融资需求,事关中国经济的宏观安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缺钱、圈钱、花钱、再圈钱的循环记录,而中央政府则是收紧、放松、再收紧、再放松的监管马拉松。

上下博弈之间,风险层层累积,中央政府的约束和地方政府的创新,犹如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央政府的思路是从外部刚性束缚,严控甚至掐死地方政府的某些高危融资路线,例如之前针对银行对地方政府放贷的系列措施,但这只不过造就了监管/规避的螺旋式竞争;以当前的激励格局,地方政府显然有无穷的创造力来突破中央政府设置的种种条规。

二者的竞争,永远徘徊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危险边缘,如何真正约束这一怪圈?笔者认为,这场金融领域的军备竞争如果还是按照当前的规则进行,那么不仅没有终止的一天,甚至最终是以地方政府的“创新”而领先。最根本而有效的思路,在于建设地方政府内在的预算约束机制,也就是不再徒然磨炼“猫”的爪子,而是顺应经济逻辑,为地方政府这头饥饿的老鼠“带上铃铛”。

堵不如疏,捂盖子不如揭开面纱,只有更改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让地方政府为其错误的投融资行为埋单,才可能最终终结猫鼠游戏。这显然意味着一整套机制设计,小的方面譬如更为透明的信息披露、地方发债的资格核定等,也需要信用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重新回归,大的方面譬如财政体制的公开化改革、人大的监督审核功能落定、政府治理机制改革等等。

不过,在当前城镇化概念的山呼海啸之下,不少地方政府摩拳擦掌只等发令枪声,这种局面下,中央政府无疑应该以更大的勇气与智慧寻找如下问题的答案:如何才能给老鼠带上铃铛?这或许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