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向远处望去,可见4艘1134A型同型舰只,还有两艘57A型大型反潜舰,一艘1886型潜艇支援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远处为1143.4型重型载机巡洋舰(ТАКР)里加号
![]() ![]() ![]() ![]() ![]() ![]() ![]() ![]() ![]() ![]() ![]() ![]() ![]() 马卡洛夫海军上将(Адмирал Макаров)(1848~1904),全名斯捷潘·奥西波维·马卡洛夫。俄国海军将领和科学家,二十世纪初俄国海军一大批平庸的将领中他犹如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马卡洛夫出生在一个俄国海军军官家庭。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向往航海探险和海战生活。少年时代刚结束,便进入了尼古拉耶夫斯克海军学校。在校期间,除军事必修课外,还阅读了大量有关海洋、航海、造船等书刊。1865年以优异成绩从海军学校毕业,步入俄国海军队伍。 造船专家 1876年以前,马卡罗夫在太平洋分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中任职,并开始研究舰船不沉性问题。他建议将舰艇隔成若干个水密舱,在舰上安装带有大功率的排水泵和排水管道,同时配备特种堵漏垫以堵塞破损。因此,马卡罗夫被苏联海军界誉为“船泊不沉性理论的奠基人”。1876年,马卡罗夫调到黑海舰队后,建议将“康士坦丁大公”号汽船改装成母舰,用以向敌舰泊地运送攻击敌舰的水雷艇,为建造水雷艇和鱼雷艇奠定了基础。 海战英雄 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29岁的海军中尉马卡罗夫以水雷艇母舰舰长的身分,多次指挥水雷艇母舰,用撑杆水雷对土耳其舰队和商船实施出其不意的攻击,击沉、击伤土舰多艘。1881年,他首次在俄国海军中使用“瓦伊特赫德”自动水鱼雷,并于1月在巴统海域击沉土耳其蒸汽护航舰“因奇巴赫”号,创造了历史上鱼雷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以后,马卡罗夫率领战舰继续战斗,屡创土耳其舰艇。俄土战争结束时连升两级,一跃而为海军中校。 海洋学家 1901年的破冰船叶尔马克号1881年,马卡罗夫指挥“塔曼”号警卫舰,主动考察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第1次在该海峡发现了深水海流,并撰写了一部《关于黑海和地中海的水量交换》的著作,获得俄国科学院奖金。1886年,马卡罗夫指挥“勇士”号轻巡航舰进行了长达3年的环球航行。他在航行中系统地考察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广大区域,撰写了《“勇士”号和太平洋》一书。因此,马卡罗夫再次获得奖金和金质奖章,并赢得了世界海洋学家的声誉。1897年,年过半百的马卡罗夫提出了“向北极进军”的口号,并于1899和 1901年乘破冰船叶尔马克号,连续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极地考察,很快他又成了一名极地考察家。 造炮大师 1890年,马卡洛夫晋升为海军少将。此后,他先后担任波罗的海舰队副司令、俄海军炮兵总监。任职期间,已被晋升为海军少将的马卡罗夫发明了一种炮弹弹帽,大大增强了炮弹的穿透力,被称之为“马卡罗夫弹帽”,但因为官僚主义从没有被实践列装,日俄战争中俄国舰队如果装备了这种炮弹将会毫不费力的击穿日本军舰的主装甲。1894年底,担任地中海分舰队司令,1894~1896年,完成了第2次环球航行。 远见卓识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他率先上书沙皇,倡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之议。1895年晋升海军中将。1897年,他发表巨著《论海军战术问题》,全面论述了装甲舰队舰艇作战的基本原理,在世界海军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99~1904年,出任喀琅施塔得港司令。1904年日俄战争前夜,他正确估计形势,于2月8日致函沙俄海军部,指出战争迫在眉睫,停泊在旅顺港外锚地的俄国舰艇处境危险,随时可能遭受日军袭击,必须马上采取对策,以防万一。然而,沙俄海军部却没有理睬他的建议。不出他所料,2月9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重创俄国军舰。开战之初,俄海军的整体实力尚占一定优势,但由于决策人狂妄轻敌,指挥失误,不能知己知彼,在日本舰队的打击下,沙俄舰队束手无策,只得龟缩到狭窄的旅顺港内,势成骑虎。2月17日,沙俄太平洋舰队司令斯达尔克因指挥不力被免职,3月,海军部任命马卡洛夫为太平洋舰队司令。 意外战死 1904年3月8日,马卡洛夫赴旅顺就职。他“亡羊补牢”,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补救措施。他的措施似给沙俄旅顺要塞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短短几周便产生奇效,完全恢复了俄军士气,扭转了被动应战局面。3月11日,他到任第3天便率舰队出港。自3月22日起,他率舰队几次打退日军进攻。自4月11日起,一反过去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抓住俄军欲扭转战局而急于出击的心理,于4月12日深夜派遣军舰在旅顺港外秘密布放水雷,翌日拂晓又派出第三战队军舰在旅顺港外诱敌。当时正值俄驱逐舰自外活动归港,遭到日驱逐舰围攻。马卡洛夫急遣“巴扬”号舰相救,又遭日第三战队军舰围攻。于是,马卡洛夫亲自率舰队驶出港口迎战,并奋起直追撤逃的日舰。当发现日军主力舰队早已列阵以待,便当机立断,下令各舰返航。返航途中,他乘座的装甲舰“彼得罗巴甫罗夫斯克”号不幸触水雷,引起舰上的水雷及主锅炉、弹药仓连续爆炸,遂即沉入水中。俄国舰队的希望,俄国人的希望,刚刚上任的远东舰队司令官马卡洛夫就这么壮志未酬,触雷身亡,看起来上帝已经忘记了俄罗斯人~~ ![]() ![]() ![]() ![]() ![]() ![]() ![]() ![]() ![]() 1991年1月24日之后改名为哈巴罗夫斯克号(Хабаровск)
1970年-1992年服役 1970年3月7日加入苏联海军,1970年3月20日在列宁格勒日丹诺夫造船厂开工(生产编号725),1970年10月8日下水。 1972年10月3日从退役的26型“基洛夫”级重巡洋舰(КР)伏罗希洛夫元帅号(Маршал Ворошилов)那里继承过舰名和军旗。 1973年9月15日服役,1973年10月26日被列入太平洋舰队序列,第一任舰长为科索夫海军上校(А.С.Косов),在完成国家测试后于1973年年底从波罗的海启程前往太平洋舰队主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中途在1974年3月2日至8日与油轮可怕号(Грозный)访问了非洲西海岸的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港,之后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于1974年4月3日至17日到访岛国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和非洲东海岸国家索马里的柏培拉港,最终抵达海参崴。 1974年6月11日根据太平洋舰队第0450号命令,伏罗希洛夫元帅号被编入第10战役分舰队第201反潜舰旅(201 БрПК 10 ОПЭСК,其中ОПЭСК,全称оперативной эскадры ;БрПК,全称бригады противолодочных кораблей),驻地为越南的金兰湾基地。 1975年参加了由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苏联元帅格列奇科(А.А. Гречко)指挥的代号海洋- 75“Океан-75”的战略战术演习,先被编入第175导弹舰编队,还包括58型导弹巡洋舰(РКР)福金海军上将号(Адмирал Фокин),61型大型反潜舰(БПК)才能号(Способный),指挥官为A·L·马特尼阿克(А.И.Мартынюк),后归建于第201反潜舰旅,还包括57A型大型反潜舰(БПК)自豪号(Гордый)和61型大型反潜舰(БПК)才能号(Способный),指挥官为V·L·莫罗佐夫(В.И.Морозов),在此期间分别获得舰队防空和导弹防御奖励和特混编队最佳搜潜和攻潜奖励。 1976年在印度洋执行战斗勤务,在战术演练和消防损管等科目上获得优秀,并取得了苏联海军最佳舰艇(Лучший корабль ВМФ СССР)和跟踪和摧毁潜艇奖励(завоевав Приз ГК ВМФ по слежению и уничтожению АПЛ)。 1977年3月30日至12月25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Дальзавод”海军修船厂进行了维修。 1978年初三艘萨哈林分舰队(Сахалинской флотилии)的50型“Рига/里加级”护卫舰(СКР/警戒舰)在日本北部海域遭遇台风,伏罗希洛夫元帅号参加了针对它们的救援行动。由于气候恶劣,风浪较大,舰艉的“Шторм/风暴”型防空导弹系统和主桅上的“Волга/伏尔加河”型导航雷达受损。 1978年4月7日参加了反潜演习,参加舰船还有同型舰奥克加勃尔海军上将号(Адмирал Октябрьский),61型大型反潜舰(БПК)才能号(Способный),1135型护卫舰(СКР)打击号(Разящий),1134型导弹巡洋舰(РКР)符拉迪沃斯托克号(Владивосток),苏共中央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Л.И.Брежнев)和苏联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元帅(Д.Ф.Устинов)乘坐在68У2型指挥舰(КРУ)辛亚文海军上将号(Адмирал Сенявин)观看了演习。 1979年7月7日起在印度洋执行战斗巡航,7月25日经过索科特拉岛附近海域时与1134型导弹巡洋舰符拉迪沃斯托克号相遇,8月25日对塞舌尔维多利亚港进行了例行访问;9月30日对的埃塞俄比亚港口城市马萨瓦的友好访问;10月28日对莫桑比克的马普托港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1979年12月8日再次访问了塞舌尔维多利亚港。 1979年12月27日到1980年1月28日伏罗希洛夫元帅号在霍尔木兹海峡南部(波斯湾的入口)巡逻,并对美国尼米兹号(Nimitts)核动力航母编队进行跟踪侦查。 1980年2月20日对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进行正式访问,3月14日该船返回太平洋舰队主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并被评为1980年度最佳舰船。 1980年11月至1986年3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Дальзавод”海军修船厂进行了中修。 1986年和1989年获得海军反潜演习奖励。 1988年4月,667АУ型(Налим/江鳕)战略导弹核潜艇К-436(改进自667А навага/宽突鳕)在同159型护卫舰СКР-138和50型“Рига/里加级”护卫舰СКР-59号在鄂霍次克海演习时因操作失误与后者相撞,由伏罗希洛夫元帅号和1134Б型大型反潜舰(БПК)塔林号(Таллин),1135М型护卫舰(СКР)勤劳号(Рьяный)与高傲号(Горделивый),670М型(Скейт-М/鳐鱼-M)飞航导弹核潜艇К-479和图-142反潜巡逻机组成的特混编队进入这一海域驱离了前来侦察围观的美国核潜艇和驱逐舰。随后支队举办了一系列沿千岛群岛沿岸搜索外国潜艇的演习,4月21日发现北约潜艇潜艇,特混编队保持跟踪达8小时37分钟。 1988年8月至1989年5月以越南金兰湾为基地在在南海和印度洋执行战斗巡航,舰长为维·维·马丁诺夫(В.В.Мартынов)。 1990年11月20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东与冷藏船蓼号(Горец)相撞。 1991年1月24日因为对伏罗希洛夫元帅政治看法问题改变而更名为哈巴罗夫斯克号(Хабаровск)。 1992年7月3日因为机件磨损和缺乏维修资金而被列入储备舰,1992年10月29日解除武装,从俄罗斯海军退役,根据SARS裁军协议应执行拆除并销售。 1993年12月30日除籍,1994年1月下旬当船只停泊在加里宁港时发生火灾,熊熊烈火经过消防船ПЖК-43号和拖船СБ-931长达12小时的扑救才熄灭,舰体严重左倾,在堵住漏洞排干进水后作为废钢铁被卖往印度阿朗拆船厂拆解。 用过舷号的不完全统计: 597(1973), 511(1974),564(1975),561,137(1975-1977), 555(1979-1980), 563(1982), 599(1987),504(199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