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己 1. 【白话】曾子说:“敢问什么是七教?”孔子说:“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亲;君上尊敬年长者,臣民就更加友爱兄长;君上乐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宽厚;君上亲近贤士,臣民就重视择友;君上注重道德修养,臣民就不会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厌恶贪婪,臣民就耻于相争;君上清廉谦让,臣民就知道坚守节操。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则确定了,那么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什么事物不端正!” 2. 【白话】孔子说:“当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能做出表率模范,不用发号施令,人民自然起身效法,那么政令将会畅行无阻;如果当政者本身言行不正,虽下命令,人民也不会服从遵守。” 3. 【注释】①教禁:教化和禁令。 【白话】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 4. 【白话】孔子说:“下级为上级办事,并非只是机械地服从他的命令,而是看着上级的行为而效法他。上级爱好某一事物,下级一定有比他更加爱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厌恶的态度,不能不谨慎,因为这都是民众的表率。” 5. 【白话】上位者有公正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有谋私的念头;在上位者能有平等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行险,心存侥幸;上位者有节俭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放纵享受、奢侈浪费。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则所起的作用。 6. 【白话】太公说:“将帅有‘三礼’必须亲身力行来做表率。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执扇子,下雨天不张伞盖,这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以上称为遵守三种礼法。”因为将帅不行礼法,就无法体会到士卒的冷暖。 7.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却要求部属供他使唤,这就不是恕道;对父母不能力尽孝道,却要求孩子回报恩德,这就不是恕道;有兄长不能够尊敬,却要求弟弟顺从自己,这也不是恕道。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这些是恕道的根本,那就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8. 【注释】①诸:之于。 【白话】因此有德行的领导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9. 【注释】①见: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受到。 ②率:遵行;遵循。 ③倾侧:偏侧不正。 ④诚:真正;确实。 【白话】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让别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人信任,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信任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养品德为耻,不以被污辱为耻;以不守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任用为耻。因此不被虚有美誉所引诱,不被诽谤而恐惧,遵循正道而行,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动摇,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10. 【白话】招致光荣或侮辱的责任,全在自己,不在别人。 11. 【注释】①物:事物的内容、实质。 【白话】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导、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言语真实诚恳,而且力行要有始有终。 12. 【注释】①阿党: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于下,结党营私。 【白话】国君的衣冠中规中矩,因此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所说的话符合道义,因此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自身行为遵循道义,处事公正,那么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现象。以上这三点,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 13. 【白话】声音不因为小,而没有人听到;德行不因为隐藏,而不被发现。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深潭里有了珍珠,连潭岸都不会干枯。由此可知,行善贵在日积月累,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六、度量 14. 【白话】汉朝光武帝说:“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为大局着想,不会记恨小的仇怨。” 15. 【白话】老子说:“不记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伤害我们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