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九)

 清净如水 2013-01-16

八、民生

1.    富国有八政:一曰,俭以足用;二曰,时以生利;三曰,贵农贱商;四曰,常民之业;五曰,出入有度;六曰,以货均财;七曰,抑谈说之士;八曰,塞朋党之门。( )俭则能广,时则农业修,贵农则谷重,贱商则货轻,有常则民壹,有度则不散,货布则并兼塞,抑谈说之士则百姓不淫,塞朋党之门则天下归本。(卷五十 袁子正书)

【注释】布:遍布;分布。 并兼:合并;并吞。

【白话】使国家富强的政策有八条:一是要节俭,使人民生活富裕充足;二是掌握农时,使人民收获丰盈;三是重农抑商;四是使人民都有固定的职业;五是量入为出,开支有节制;六是以正确的货币政策调节财富;七是抑制高谈阔论的人;八是杜绝结党营私的门路。节俭则资源财富运用久远,按照时节劳作就保证收成,重视农业粮食价格就高,抑制商业货物价格就低,如此社会才易稳定,职业固定则百姓工作专一,开支有度就使富不散,货均衡遍布各处则可抑制兼并生,摒弃的人就使百姓不迷惑混,堵塞朋门则天下就会归顺君主。懂得八者,小,必定能王。不懂八者,大,最后必定

2.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民轻之之时,为敛籴之;重之之时,官为散之。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卷十四 汉书二)

【注释】大贾:大商人。 蓄家:蓄藏财货颇多之家。

【白话】民众有剩余时,物价就比较低,所以君主就低价收购;民众不够用时,物价就高,所以君主就抛售。如果收购与抛售能合于时机且掌握恰当,供求就能平衡,物价就能稳定,那些囤积财货的商人和富家就不能仗势强夺百姓的利益了。

 

九、法古

3.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也。(卷二 尚书)

【白话】学习古训才可以做官治理政务,根据古代的典章制度议论政事,政治就不会迷惑错误。

4.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俗话说“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慎权衡与之相适应的形势,取舍有条理,并顺应时代制定相应策略,因此历时长久而国家安定。

5.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卷三十一 阴谋)

【白话】周武王问尚父:“古代帝王的自我警戒可以告诉我吗?”尚父说:“黄帝时的警戒说,‘我领导人民,忧虑不安,唯恐傍晚到不了明天早晨’;尧帝领导人民,战战兢兢好像走在很深的大川边;舜帝领导人民,小心谨慎好像走在薄冰上;禹王领导人民,战战栗栗唯恐治理过不了今天;汤王领导人民,敬慎畏惧唯恐见不到天亮。”武王说:“我现在刚兼并了殷国,处于民众之上,对他们恭敬谨慎,戒惧而不敢怠慢。”

 

十、纲纪

6.    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注释】天下之达道:天下古今人与人相处的常道,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白话】天下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有五种,而用以实践的功夫则有三种。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是天下人须具备的德行。践行这些大道和美德,都要靠一个“诚”字贯彻始终。以上这些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经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去实行,有些人为了得到利益去实行,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等到做成功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7.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卷三十七 尹文子)

【注释】五帝:指远古时代的五位圣王,说法不一。或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或指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或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或指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说法不一。或指夏禹、商汤、周武王;或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指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白话】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措施是五帝三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用仁爱思想来教导人民要忠恕待人,用道义来判断合于名分的事理,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的行为,用音乐来调剂人情并且和睦相处,用名分来端正各阶层的身份地位,用法律来统一人民的行为,用刑罚建立威信让人民不敢作恶,用奖赏来劝勉人民行善。

8.    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能。有土之君,能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真正仁慈的人莫过于爱护众人,明智的人莫过于辨识贤才,为政的人最重要在于任用贤能之士。拥有疆土在上位的国君,能做到这三点,那天下人都会恭敬听命。

9.    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卷七 礼记)

【白话】天子掌管男子的教化,皇后掌管教化妇女柔顺的美德;天子负责阳刚之事,皇后负责阴柔之事;天子治理对外的一切政事,皇后处理后宫的内务。男主外、女主内的教育,形成了男女各司其职的风俗,内外都能做到和谐恭顺,国事与家事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伟大的德行。

10.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治理天下须遵循四项法则:一是诚心爱民,二是大公无私,三是任用贤才,四是规划财政收支。财政收支规划得当,则财用充足;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就能成就诸多功绩;大公无私,是智慧的根本;诚心爱民,就体现了爱民如子的行为。

11.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卷三十二 管子)

【注释】错:通“措”。措置;安置。此处是建立之意。

【白话】粮仓充实,人民有了储蓄才会知道守礼节;衣食充足,人民吃穿不愁才会注意到荣辱;在上位的人能遵守礼制法度,六亲眷属就会团结和睦;而立国的四大纲能够发扬,融入民间,国家的政令才能通行无阻。四大纲不能发扬,国家必会灭亡。因此,立国有四大纲一维断绝国家就会倾斜不安;二维断绝,国家就会危险;三维断绝,国家就会颠覆;四维都断绝,国家要灭亡倾斜还可以扶正,危险尚可以平定,颠覆尚可兴起,可是灭亡了就没有办法再建立了!什么是四大纲?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

12.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老师的贵贱贫富。

13.  汤曰:“何谓臣而不臣?”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也。”(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臣:臣子;下属。 臣:以之为臣;役使。

【白话】商汤问:“什么是用为辅佐的大臣却又不把他们当臣子看待?”伊尹回答说:“国君不称臣子为臣子的有四种人:自己的伯父、叔父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众兄长是大臣,不称他们为臣;父王的老臣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德高望重的人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这是顺应伦常大道。”

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欲各专一于其职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担任这个职位就不去参与计划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15.  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矣。言君之专荷其事,则臣下不复以事为事矣。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所谓任人者逸,自任者劳也。(卷三十七 慎子)

【注释】躬:亲身;亲自。 事:治理;任事。

【白话】君主凡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那么臣子就不主动治理好事务了。这是君臣互换位置,称作颠倒错位,颠倒错位必然会造成混乱。所以,君主任用臣子而不用事必躬亲,那么臣子就会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完成任务。这是君臣伦理的正常关系,治世和乱世的区别所在,不能不审慎明察。

16.  政不可多门,多门则民扰。(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政令不可由许多部门发出,因为这样会困扰民众,使他们无所适从。

 

十一、赏罚

17.  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代暗主,诛赏各缘其私。(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注释】缘:循;顺。

【白话】古代的贤明君主褒奖和惩罚都要依据当事人的功劳或过失末代的亡国昏君诛杀和封赏都顺着个人私情。

18.  ( )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其国法,而怙其所守。(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应当奖赏的不奖赏,那么做善事的人就会失去本来的愿望,而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应当惩罚的不惩罚,那么做坏事的人就会轻视国家的法令,而肆无忌惮的继续造恶。

19.  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古代圣王的教诲,推荐贤人的人受重赏,刻意埋没贤人的人受重惩。

20.  爵禄者,国柄之本,而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既立,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爵禄之制乎!(卷四十九 傅子)

【注释】国柄:国家权柄。 二教:指授予爵位和俸禄的二种政教制度。 干:求取。

【白话】官爵和俸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是达到富贵的途径不能不重视。既然如此,没有美德就不应该授予爵位,没有功劳就不能给予俸禄。授予爵位和俸禄的政教制度已经设立,那么贤良的士人就不敢以浅薄的德行去接受高贵的爵位,有功劳的大臣就不敢以小功去接受优厚的俸禄,何况是没有德行、毫无功劳的人,怎敢白白地追求爵位和俸禄呢

21.  魏文侯问李克曰:“刑罚之源安生?”对曰:“生于奸邪淫佚之行也。凡奸邪之心,饥寒而起;淫佚者,文饰之耗。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文绣(zuǎn),伤女功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女功伤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刑罚之起有源,人主不()其本,而()其末,伤国之道也。”(卷四十三 说苑)

【注释】文饰:以纹彩修饰。 文绣: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 纂组: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 督:治理;整理。

【白话】魏文侯问李克说:“刑罚产生的根源是怎样的?”李克说:“刑罚生于奸邪淫佚的行为。凡是奸诈邪恶的心,由饥寒逼迫所引起;放荡的行为,由过分装饰而形成奢侈靡烂。雕梁画栋,会妨害农业的生产;纺织追求华丽,会耽误女工的劳作。农业生产受到妨害,便是饥饿的起因,女工劳作被耽误,就是寒冷的根源。饥寒交迫,而没有奸邪行为的,未曾有过。男女互相以装饰打扮来夸耀,而没有放荡行为的,也未曾有过。……所以,刑罚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君王不杜绝根本,而只有惩处已形成的罪恶,这是损害国家的做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