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民生 1. 【注释】①布:遍布;分布。 ②并兼:合并;并吞。 【白话】使国家富强的政策有八条:一是要节俭,使人民生活富裕充足;二是掌握农时,使人民收获丰盈;三是重农抑商;四是使人民都有固定的职业;五是量入为出,开支有节制;六是以正确的货币政策调节财富;七是抑制高谈阔论的人;八是杜绝结党营私的门路。节俭则资源财富运用久远,按照时节劳作就保证收成,重视农业粮食价格就高,抑制商业货物价格就低,如此社会才易稳定,职业固定则百姓工作专一,开支有度就会使财富不散,财货均衡遍布各处则可抑制兼并发生,摒弃空谈的人就会使百姓不迷惑混乱,堵塞朋党之门则天下就会归顺君主。懂得这八者,国家虽小,必定能称王。不懂这八者,国家虽大,最后必定灭亡。 2. 【注释】①大贾:大商人。 ②蓄家:蓄藏财货颇多之家。 【白话】民众有剩余时,物价就比较低,所以君主就低价收购;民众不够用时,物价就高,所以君主就抛售。如果收购与抛售能合于时机且掌握恰当,供求就能平衡,物价就能稳定,那些囤积财货的商人和富家就不能仗势强夺百姓的利益了。 九、法古 3. 【白话】学习古训才可以做官治理政务,根据古代的典章制度议论政事,政治就不会迷惑错误。 4. 【白话】俗话说:“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慎权衡与之相适应的形势,取舍有条理,并顺应时代制定相应策略,因此历时长久而国家安定。 5. 【白话】周武王问尚父:“古代帝王的自我警戒可以告诉我吗?”尚父说:“黄帝时的警戒说,‘我领导人民,忧虑不安,唯恐傍晚到不了明天早晨’;尧帝领导人民,战战兢兢好像走在很深的大川边;舜帝领导人民,小心谨慎好像走在薄冰上;禹王领导人民,战战栗栗唯恐治理过不了今天;汤王领导人民,敬慎畏惧唯恐见不到天亮。”武王说:“我现在刚兼并了殷国,处于民众之上,对他们恭敬谨慎,戒惧而不敢怠慢。” 十、纲纪 6. 【注释】①天下之达道:天下古今人与人相处的常道,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白话】天下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有五种,而用以实践的功夫则有三种。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是天下人须具备的德行。践行这些大道和美德,都要靠一个“诚”字贯彻始终。以上这些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经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去实行,有些人为了得到利益去实行,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等到做成功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7. 【注释】①五帝:指远古时代的五位圣王,说法不一。或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或指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昊(挚)、颛顼;或指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或指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 ②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说法不一。或指夏禹、商汤、周武王;或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指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白话】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措施是五帝三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用仁爱思想来教导人民要忠恕待人,用道义来判断合于名分的事理,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的行为,用音乐来调剂人情并且和睦相处,用名分来端正各阶层的身份地位,用法律来统一人民的行为,用刑罚建立威信让人民不敢作恶,用奖赏来劝勉人民行善。 8. 【白话】真正仁慈的人莫过于爱护众人,明智的人莫过于辨识贤才,为政的人最重要在于任用贤能之士。拥有疆土在上位的国君,能做到这三点,那天下人都会恭敬听命。 9. 【白话】天子掌管男子的教化,皇后掌管教化妇女柔顺的美德;天子负责阳刚之事,皇后负责阴柔之事;天子治理对外的一切政事,皇后处理后宫的内务。男主外、女主内的教育,形成了男女各司其职的风俗,内外都能做到和谐恭顺,国事与家事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伟大的德行。 10. 【白话】治理天下须遵循四项法则:一是诚心爱民,二是大公无私,三是任用贤才,四是规划财政收支。财政收支规划得当,则财用充足;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就能成就诸多功绩;大公无私,是智慧的根本;诚心爱民,就体现了爱民如子的行为。 11. 【注释】①错:通“措”。措置;安置。此处是建立之意。 【白话】粮仓充实,人民有了储蓄才会知道守礼节;衣食充足,人民吃穿不愁才会注意到荣辱;在上位的人能遵守礼制法度,六亲眷属就会团结和睦;而立国的四大纲维能够发扬,融入民间,国家的政令才能通行无阻。四大纲维不能发扬,国家必会灭亡。因此,立国有四大纲维,一维断绝,国家就会倾斜不安;二维断绝,国家就会危险;三维断绝,国家就会颠覆;四维都断绝,国家要灭亡。倾斜还可以扶正,危险尚可以平定,颠覆尚可兴起,可是灭亡了就没有办法再建立了!什么是四大纲维?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 12. 【白话】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老师的贵贱贫富。 13. 【注释】①臣:臣子;下属。 ②臣:以之为臣;役使。 【白话】商汤问:“什么是用为辅佐的大臣却又不把他们当臣子看待?”伊尹回答说:“国君不称臣子为臣子的有四种人:自己的伯父、叔父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众兄长是大臣,不称他们为臣;父王的老臣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德高望重的人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这是顺应伦常大道。” 14.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担任这个职位,就不去参与计划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15. 【注释】①躬:亲身;亲自。 ②事:治理;任事。 【白话】君主凡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那么臣子就不主动治理好事务了。这是君臣互换位置,称作颠倒错位,颠倒错位必然会造成混乱。所以,君主任用臣子而不用事必躬亲,那么臣子就会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完成任务。这是君臣伦理的正常关系,治世和乱世的区别所在,不能不审慎明察。 16. 【白话】政令不可由许多部门发出,因为这样会困扰民众,使他们无所适从。 十一、赏罚 17. 【注释】①缘:循;顺。 【白话】古代的贤明君主,褒奖和惩罚都要依据当事人的功劳或过失;末代的亡国昏君,诛杀和封赏都顺着个人私情。 18. 【白话】应当奖赏的不奖赏,那么做善事的人就会失去本来的愿望,而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应当惩罚的不惩罚,那么做坏事的人就会轻视国家的法令,而肆无忌惮的继续造恶。 19. 【白话】古代圣王的教诲,推荐贤人的人受重赏,刻意埋没贤人的人受重惩。 20. 【注释】①国柄:国家权柄。 ②二教:指授予爵位和俸禄的二种政教制度。 ③干:求取。 【白话】官爵和俸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是达到富贵的途径,不能不重视。既然如此,没有美德就不应该授予爵位,没有功劳就不能给予俸禄。授予爵位和俸禄的政教制度已经设立,那么贤良的士人就不敢以浅薄的德行去接受高贵的爵位,有功劳的大臣就不敢以小功去接受优厚的俸禄,何况是没有德行、毫无功劳的人,怎敢白白地追求爵位和俸禄呢? 21. 【注释】①文饰:以纹彩修饰。 ②文绣:刺绣华美的丝织品或衣服。 ③纂组: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 ④督:治理;整理。 【白话】魏文侯问李克说:“刑罚产生的根源是怎样的?”李克说:“刑罚生于奸邪淫佚的行为。凡是奸诈邪恶的心,由饥寒逼迫所引起;放荡的行为,由过分装饰而形成奢侈靡烂。雕梁画栋,会妨害农业的生产;纺织追求华丽,会耽误女工的劳作。农业生产受到妨害,便是饥饿的起因,女工劳作被耽误,就是寒冷的根源。饥寒交迫,而没有奸邪行为的,未曾有过。男女互相以装饰打扮来夸耀,而没有放荡行为的,也未曾有过。……所以,刑罚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君王不杜绝根本,而只有惩处已形成的罪恶,这是损害国家的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