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直有模仿,一度被超越

 汕头能率 2013-01-16
记得几年前和一电视频道的老总聊天,席间向其提议做一档新节目,没想到他一口回绝,并跟上一句,如果要做,也要做成隔壁频道某某节目那样的。我不理解,问道,既然人家都有现成的了,而且抢占了收视群体,为什么还要去趟这个浑水,冒着被骂模仿、抄袭的风险呢?老总笑道,人家成功,说明节目受欢迎,我们又何必大费周折地去揣摩观众心理、尝试新鲜事物呢,跟风就行了。

  我得说,虽然我对老总身上表现出来的某种“不思进取”有所保留,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就商业逻辑而言,创新是为了成效,效果是目的,创新是手段。如果通过模仿,照样能取得不错的业绩,而且成本还得到了控制,何乐而不为呢?就像那位老总的思路,电视行业竞争激烈,从稳妥保守的角度讲,我与其花心思制作一档可能不受市场认可的节目,还不如看看别人有什么好的、现成的,直接拿来主义为我所用。这样做,不敢说能拔得头筹、卓尔不群,但至少得过且过、稳稳当当。

  对于该行为,理论上称作“理性跟风”,说的是通过重复已经产生良好效果的道路,让模仿行为合理可靠。因此,战胜别人的法则其实就是观察别人、模仿别人的法则。别以为只有懒惰者才会跟风,事实上,根据石家安(OdedShenkar)的观察,那些聪明的企业也懂得借由模仿来赢得竞争优势。随便举一例,IBM当年尾随雷明顿·兰德公司推出商用大型计算机,并迅速占领了市场的领导地位,这时与原创产品(商用计算机)上市相隔不到4年。此外,IBM还从苹果、康懋达等各大品牌机中博采众长,整合优势,率先创造了具有商业利润的产品,在个人电脑领域,再次上演了昔日的辉煌业绩,尽管后来很快就被康柏、戴尔等品牌给取代,但这是后话了。另外,像沃尔玛、苹果、宝洁、辉瑞、西南航空等公司,他们中很多被誉为行业创新者,同时也是高超的模仿者。据此,石家安有理由相信,模仿并非全然人见人厌,难登大雅之堂,只要运用得当,可以跟创新相辅相成、协作配合,最后,模仿不但不会妨碍创新,还能推动组织正确创新。

  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这本《模仿的力量:聪明企业如何模仿以赢得战略优势》一书。文如题名,该书观点直白、明了:模仿可以节约研发成本,减少营销和广告投入,而这些费用成本实则被开创者给全额承担了;另外,模仿者还可以观察别人的试验产品,从中学习、反思,借此防范代价高昂的错误。很显然,身为作者的石家安底气十足、自信满满地在为模仿正名,在他看来,可谓“创新很难,模仿无罪,山寨有理”。

  客观地讲,在这个高喊“创新”,“制造到智造”、“创意经济”口号甚嚣尘上的年代,像石家安这样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不多。之前有一本书叫《山寨革命》,作者的名字很有“山寨味”叫阿甘。他在书中写道:“山寨之所以能成为革命,从经济上,提高劳动生产率,让更多的人以更低的成本拥有产品或者服务;从大众心理上,它解放了更多人的潜在能力,山寨经济的成功会改变人们对很多事物的看法,尊卑关系明显、精英草根分明的意识形态将被平等型、网络型的意识形态取代;从社会结构上,经济领域的成功将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多极化、多样化将更彻底。”当然,阿甘更多是从社会学、文化学的层面来解读山寨现象,并试图为它正本清源。不管最终能否凭一人之力彻底改变了大众对山寨的惯有思维(鄙视、不屑乃至声讨),但阿甘的“激情一喊”(他说自己用了整整六个星期完成了《山寨革命》,“它是激情的产物”)着实启发人们思考,应该给予模仿、山寨等行为以理性对待和客观评价。

  同样的,石家安大肆鼓吹模仿,而且还从商业战略的角度提出应该多模仿有针对性的模仿、有策略型的模仿以及创新型的模仿,对于这样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论调,我们有必要正视和警惕。这话得怎么说呢?

  首先说“正视”,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深知这样一个道理:模仿并不只有毫无创造力的抄袭,它远没有想像中那么简单。而且很多商业案例告诉我们,企业间“一直有模仿,一度被超越”。接着是“警惕”。尽管要肯定“模仿的力量”,但这不等于说,只要模仿就行了。在模仿过程中,有一些科学的、严谨的程序,也有一些势必会存在的隐患,当然还有不少挑战。即使明确模仿的对象了,还要考虑模仿要素的选择、组合、排列,模仿也是有很多策略和技巧可言的。

  所幸,除了全新视角审视模仿外,石家安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指南、解决方案等。所以,这是本值得一读的书,不仅是对不反感模仿的人来说,而且也适合一味推崇创新的人。如果有机会,我会考虑把这本书给那个频道的老总,不过得声明,我是希望他能再大点步子、多点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