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老电影《第八个是铜像》

 青菁 2013-01-16
 

记忆中的老电影

《第八个是铜像》


 
记忆中的老电影《第八个是铜像》

    看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是在1974年。那个时候看电影是人们非常喜欢的文化生活之一,无论老少。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新中国对于译制外国电影一直很重视,但是这项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事业在“文革”时全面停顿下来。长影译制片厂和上海译制片分厂直到1969年才重新开始故事片的译制工作,除了50年代从前苏联进口的一批电影外,主要译制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就是1973年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对于国外译制片当时有过这样的说法:“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苏联电影总是老一套” 。所谓“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指的是阿尔巴尼亚电影在叙事风格上与我们传统的线性叙事不同,更多表现为影像表述方式,因此会有上下脱节的感觉。民间还有一个说法是由于影片删节过多造成前后表达不完整其中以《第八个是铜像》为甚。因此,也有“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的说法。

    说真的,我其实很喜欢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的风格,电影运用倒叙的手法,较好的叙述了这个英雄的故事:易普拉辛是阿尔巴尼亚人民反德国法西斯斗争时期的游击队英雄,在一次战争中被卖国贼萨里打伤。游击队送他到波罗瓦医生家医治。养伤期间他帮医生一家提高了政治觉悟,走上革命道路。他还耐心教育受过萨里蒙骗的贫苦农民。易普拉辛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为纪念他,游击队员们为他塑了铜像,放在他家乡的石碑上。
    影片中,六个成人和一个孩子,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护送着一尊铜像,要把它抬到铜像主人生前的故乡。

    在这条路上,已经白发苍苍和密布皱纹的游击队员们,走累了休息时,就有一个游击队员回忆起“铜像”易卜拉欣和他们一起相处、一起反抗法西斯的战斗往事……易卜拉欣最后牺牲在战场上,电影里的雕塑家为了纪念他,雕塑了他的铜像。六个成人加上一个孩子,共七个人,铜像是第八个。从名字上看,它应当讲八个人的故事,但电影里没有第八个。第八个是谁呢?第八个是铜像。电影是想用铜像代表千千万万个没有在电影里出现的游击队勇士。

    今天在网上重新观看记忆中的老电影《第八个是铜像》“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这句经典的台词,又在耳边响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