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古栈道:子午道
|
|
来源:宁陕网 责任编辑:王利明 添加时间:2012-11-17 18:44:12 作者:张铭轩 |
|
|
子午道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个朝代,自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子午道也称子午栈道。栈道其实是古代山区人民开凿道路的一种方法,显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那么何谓栈道呢?三国时诸葛亮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一封书信中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汉书》中颜师古有一个注解,《资治通鉴》也引用到了这个注解,即:“栈即阁也,今谓之阁道,架木为之栈。”《汉南续修府志》说得更详细:“大石塞途者,烧以薪,浇以醋,碎以巨锤。峭壁无可施力者凿孔横巨木,覆以板,钳以钉。涧深不能逾越者,以架长檩覆巨板。羊肠一线,而壁立千仞,虞驿递者逸而躓也,缭石槛木栏作拦马墙,此栈道之由名也。”用现在的话,简单地说,就是在崇山峻岭中,险绝的峭岩陡壁上,用烧石淬醋的办法开凿道路,无法开凿的地方,凿孔架木而建成的一种道路。《战国策·秦策》中就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说,可见战国时就修建有栈道。

子午道修建于何时,为什么叫子午道,它的起止地点及路线以及它在历史上发挥过什么作用呢?学界众说不一,颇多分歧。对于这些问题,虽有不少文章中有所提及或有所讨论,但却未有系统的、有根据的、能说服人的结论。有的随手翻抄,以讹传讹,有的甚至凭空想当然武断结论。其实,所有这些疑问在浩瀚的史书史料里都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供研究和证实的。
子午道修建于何时,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创凿于战国,历汉魏、唐、宋,时扩时弃。有的则说创凿于秦,还有的说是在东汉安帝元初年间。据史料记载,开通子午道的时间应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至孺子婴居摄元年。即公元5年至6年。此说的根据是二十四史中《汉书》的记载。《汉书·王莽传》载曰:“(元始五年)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资治通鉴·汉纪·孝平皇帝》所载也非常一致:“(元始五年)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汉书·王莽传》还有另一段记载:“(居摄元年十二月)莽白太后下诏曰:故太师光虽前薨,功效已列。太保舜,大司空丰,轻车将军邯,步兵将军建,皆为诱进单于筹策,又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开子午道,与宰衡同心说(悦)德,合意并力,功德茂著。封舜子匡为同心侯,王林为说德侯,光孙寿为合意侯,封孙匡为并力侯,益邯、建各三千户。”这是一份封赏臣工的诏书,诏书中的太师光即丞相孔光,太保舜即王莽之从弟安阳侯王舜,大司空丰即广阳侯甄丰。从这份诏书可以看出,至居摄元年子午道已经开通,而开子午道是与“诱进单于筹策,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等同等重要的国家大事。

子午道的正式开通时间如果确定为西汉平帝元始五年,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因为有的史料如摩崖石刻《石门颂》就有“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的记载。也就是说,汉高祖刘邦封为汉王,进入汉中成就霸业,便是由子午道进入汉中的。显然从时间上早于汉平帝元始五年。其实这里面的道理是很简单的。首先,所谓的子午道是当时国家修建的跨越秦岭,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即当时的官道。而在此之前,虽未正式修建官道但仍有路径可通。这里,我们不妨还是根据史料来分析刘邦是否经由子午道进入汉中,而当时的子午道又是什么情况。《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都记载,西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6年,鸿门宴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并违背“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立沛公(即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同年“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羽使卒三万人从汉王,楚子、诸侯人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根据这一记载,刘邦是怎样入汉中都南郑的呢?是“从杜南入蚀中”。即从杜县之南即长安之南翻越秦岭直入“蚀中”。这句话可明显看出,当时并未开通子午道,如果已经开通,则应是“道由子午,至南郑”。那么“蚀中”又是指什么地方呢?《资治通鉴》胡三省关于“蚀中”所注说的比较清楚:“汉京兆杜县之南也,如淳曰,蚀入汉中道川谷名。近世有程大昌者著雍錄曰,以地望求之,关中南面背碍南山,其有微径可达汉中者,惟子午谷在长安正南,其次向西则骆谷,此蚀中若非骆谷即是子午谷。”此处骆谷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此道即为后来的傥骆道。从这段注中可以看出,“其有微径可达汉中”,说明当时只有“微径”即小路可通达汉中,而并非正式开辟的官道。这又印证了前文笔者的观点。再者,如前已述,当时尚无“子午道”或“骆谷道(傥骆道)”。至于后来刘邦进兵关中,走的是陈仓故道,史料记载的是比较清楚的。《史记·高祖本纪》、《汉书·帝纪·高祖邦》及《资治通鉴·汉纪·太祖高皇帝》均载:“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即《石门颂》所说的“出散入关”,经陈仓故道出大散关进入关中。这也就是“明修栈道(指褒斜道),暗渡陈仓”这句成语的由来。
子午道,这个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或者说,为什么这条古道被称作子午道呢?一般论及子午道的文章都沿袭一种说法,即“古子午道因子午谷而得名。”或者引用辞书的解释。这些都是一些想当然的说法。《辞源》对子午道的解释是:“古代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因道通南北,故名。”《辞海》的解释其意基本相同。而这些辞书的解释都是根据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对《汉书》的注解而来。而对《汉书》作注的另一训诂学家张晏所作的注解则与颜师古的注解大相径庭。《资治通鉴》则首先引用张晏之注解,结合相关史料仔细研究,张晏的注解是很有道理的,还原了事实的真相。前文已引用了《汉书》和《资治通鉴》的原文:“莽以皇后有司孙瑞,通子午道”。这句话说明,通子午道与皇后有子孙瑞是有重大关系的。因为皇后有子孙瑞,故而才通子午道。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张晏的注解是:“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为牡,火以地二为牝,故火为水妃,今通子午以协之。”张晏的这一注解,确切地说明了王莽开辟子午道的原因,也说明了子午道名称的由来。
为了把此事说得更明白一些,这里不妨将这段历史略作回顾。王莽是西汉元帝外戚,其父王曼,是元帝皇后之庶弟。元后则是王莽的姑姑。元帝皇后名叫王政君,汉宣帝时“入掖庭为家人子”,即入后宫成为尚无名号的宫人,元帝时立为皇后。元帝去世后,成帝即位,被立为皇太后。平帝时临朝。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关系和原因,致使当时外戚专权,王莽的叔伯皆封侯,并入朝秉政。王莽经多年经营,到平帝即位后,元后便委政于王莽。初拜为大司马,至元始初年,即公元元年,王莽晋升太傅,位于上公之列,号安汉公,后加称宰衡。根据《汉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元始二年)莽即尊重,欲以女配帝(平帝)为皇后,以固其权。”经过一番精心运作,元始四年四月,王莽之女终于被立为皇后。到这里,便接上了前面的话题。同年秋天,“莽以皇后有子孙瑞”即王莽发现自己的女儿平帝皇后有了生儿育女的预兆。那么这是个什么样的预兆呢?前面说到,张晏的注解揭示了这个秘密,即:“(平后)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对这个预兆又如何理解呢,也就是说,什么是“始有妇人之道”呢?对此有两个层面的解释。其一是根据当时人们对人的生理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女性到十四岁时,发育就已经完全成熟了。其二是,平后即王莽之女发育迟缓,至十四岁女性性征才显露,最明显的当是“始见落红”,也就是说平后十四岁始,女性生理才趋于成熟,亦即“始有妇人之道”,这样也才可能“有子孙瑞”。而“有子孙瑞”和“通子午道”之间能够发生关系,即“通子午以协之”。这也说明了我们在前面引用的居摄元年的诏书中,为什么把开通子午道与另外几件国家大事并列,被看作是西汉帝国重大事情的原因。当然,对于这些,我们当代人会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当时,在西汉时代,除尊儒术外,阴阳、五行的学说,图谶,符命的迷信是非常流行的,信奉这些,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通过张晏的注解,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解读,这才确切地说明了王莽开辟子午道的原因和子午道名称的来由。
这里,对“子午道因子午谷而得名”,以及相关的地名问题还要进行一些探讨。撇开原因,仅从“子午道因子午谷而得名”这句话来看,似乎是原先就有“子午谷”,而沿子午谷开辟的道路便叫子午道。什么叫谷呢,一般说来两山之间的水道或夹道称之为谷。事实上自长安至汉中并无南北方向的两山之间的水道或夹道。子午道自长安经南山至汉中跨越了秦岭的崇山峻岭,跨越了长安的丰河流域,宁陕的洵河、月河、长安河及池河等流域,最后到达汉江流域。也就是说,在开通子午道之前,并无子午谷这一名称。根据前面对谷的解释,子午谷与子午道是同义的。为什么能下这样的结论呢,其一,前面已经说到过,如果原来就有“子午谷”这一名称,那么史书记载的刘邦“从杜南入蚀中”,就应该是“从杜南经子午谷至南郑”。其二,子午道所经过的每座山、每条谷都有自己的名称,而且这些名称都早于子午道开通之前,而且大多延用至今。如子午道自杜南进入秦岭首先是沿丰水进丰谷即现在丰峪(谷、峪本通假),再越秦岭进南山,而丰水、丰谷的名称早已有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云:“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周朝时,周文王将都城自岐山周原迁至丰水西岸称丰京。武王又将都城自丰水西岸迁往丰水东岸,称之为丰镐或镐京,都与丰水有关,且以丰水为名。而丰水,丰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其三,有些地名则是由于子午道的开通而形成的或以此而命名的。如子午道起点,长安南境的(北)子午镇(现西安市长安区子午街道),终点(南)子午镇(现西乡县子午南口)。这就像西万公路(陕西西安至四川万源)开通后,西安市南郊便有了“西万路口”这个地名一样。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二就有子午镇“以南山子午谷为名的记载”。还有石泉县两河镇,接宁陕县汶水河、长安河至子午镇的那段流入汉江的河流,因沿子午道而名为子午河。实际上关于子午道与子午谷的关系问题,相关的史志典籍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洋县志》(康熙三十四年版):“子午谷,县东一百六十里。按师古以其道通南北,故名。”《长安县志》“子午谷。汉书平帝原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师古曰,子北方,午南方,言通南北道,故谓之。”《陕西南山谷口考》、《通典》、《关中胜迹图志》等典籍中,叙述也基本一致。可见,这里的“道”和“谷”是相通的,一致的。广义的子午谷即指子午道。

子午道起止何处,路线又是怎样的呢?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子午道起点在长安,这一点似乎无争议,但南到哪里呢?有的文章说南到汉中,但有的文章说南到安康通荆楚,有的说通石泉、汉阴。有的甚至在深山沟壑发现岩壁上有栈道遗迹,便认为那就是子午道。殊不知栈道本是那个时代修建道路的一种办法,绝不是只要有栈道遗迹便是子午道或其他什么古道。
子午道起止地点,其大方向“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这是毫无疑问的。具体的起止点,从相关史料及前文提到的相关地名带来的历史信息,应该是从长安子午镇到西乡子午镇(现西乡县子午南口),全长600余里(据宋敏求《长安志》载:“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元和志》载:“子午道全长八百四十一里。”这可能指长安到汉中的里程。)。长安子午镇在杜陵之南,已靠近“南山”,起点无疑。而南子午镇在西乡县境内,尚未到汉中,原因又何在呢?西乡县本属汉中所辖,已至西乡,语称“径汉中”这是说得过去的。且到西乡之后,秦岭的崇山峻岭已完全翻越,经龙亭到洋县,再经城固到汉中已是丘陵和平川,估计当时已有大道可通。另外一说,南端的起点为洋县的龙亭镇。龙亭为东汉侯邑,《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载: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即此。《元和志》卷一载:“今洋州东二十里曰龙亭,此入子午谷之路”。
子午道的路线,一般有旧道、新道之说。旧道自长安子午镇入子午谷,出红草河至喂子坪入丰峪,翻越秦岭,经宁陕洵河上游江口,翻月河梁折南至旬阳坝月河坪,翻腰竹岭,顺池河经宁陕太山庙镇、龙王镇到石泉马池,西上石泉经饶丰到西乡子午镇。新道传为南朝梁将军王神念,“以子午旧道缘山避水,桥梁多坏,别开干路,略向西移”。具体路线一般认为自旧道月河坪分岔,经旬阳坝,翻平河梁顺长安河,经宁陕县城关口,至石泉两河,沿子午河至西乡子午镇。
其实,上述所谓子午道新道,应是子午道的主道。其理由有以下几点:其一,古人修路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必选择距离相对近便,又易于修路的路线,如将上述的新、旧路线相比,新道线路显然是一条捷径,按现在道路里程相比,新道比旧道要少60余公里,按步行当是一天多的路程。其二,史料多有记载,“长安南有终南山,又有子午谷,谷中有关。”沿子午道最有名的关隘有五个,即五郎关,腰岭关、高关、夹岭关、子午关(即石羊关)。五郎关是自南向北的第一道重要关隘且自这里进入秦岭深山,故名关口,即现宁陕县城所在地,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如果按上述第一条线路,五郎关、腰岭关便不在子午道上。关口也不成其为关口了。其三,前面也已经提起过,石泉县两河镇名称的由来是汇聚了宁陕县的汶水河和长安河两条河流,此河为汉江的一级支流,自两河以下至西乡子午镇这段河流名为子午河,子午河并非南北走向,而是自东北向西南蜿蜒曲折。河名的历史信息告诉我们,此段河流因沿子午道而得名,而并非是子北午南以南北方向得名。这也说明,子午道的路线是沿长安河经过关口,再经两河至西乡子午镇,然后经龙亭、洋县到汉中。
子午道在宁陕县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其大部分路段都在宁陕县境内(过去子午峪、丰峪都曾是宁陕县的辖地)。及至清代,仍在通行的栈道路段,仍由宁陕厅负责维修。据《长安县地名志》记载,石羊关(即子午关)“崖下有古栈道遗址石孔十个。岩壁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宁陕厅摩崖石刻‘苍生霖雨’。石窟有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栈道纪事》碑即宁陕同知李彦重棺及尸体。他亲自督修栈道21处,耗时13年,死后将遗体放在栈道上方石窟内,附近村民称‘李大人墓。”同时子午道在中国交通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子午道沟通了秦岭南北,联结了三秦巴蜀,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这里,曾经演绎了一场场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皇皇史剧。
刘邦如果真是从子午道进入汉中建立霸业,当时子午道尚未正式开辟,仅微径可通,数万人马行进在崇山峻岭之中,金戈铁马气势磅礴,当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王莽因其女平帝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以协之”,而开辟子午道,但事实并未如愿。就在开辟子午道的当年,即汉元始五年底,汉平帝驾崩,而平帝后也并无龙子龙孙,次年立汉宣帝之玄孙婴为皇太子,号为孺子。然而开辟子午道也并非易事,穿越秦岭数百里群山邃谷,绝壁凿孔,架设栈阁。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也不知发生多少悲壮的故事。
三国时,蜀军首次北伐,出兵前魏延献计,称镇守长安的魏安西将军夏侯懋“怯而无谋”,故欲请“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如此,则一举咸阳以西可以定矣”。然而一向谨小慎微的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悬危未予采纳。如果诸葛亮采纳此计并果真获胜,那就没有以后的六出岐山了,三国也可能会是另一番局面。当然这仅仅是如果,而历史却没有“如果”。
后来,魏国派都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不巧的是“会霖雨三十天”,“曹真发已月逾而行才半谷”,不得不无功而返。一个多月时间,子午谷才行进了一半,这也充分说明了子午道的险峻。正如《石门颂》所描述的:“上则悬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倾泻输渊。平阿泉泥,常荫鲜晏。木石相距,利磨确磐。临危枪砀,履尾心寒。空舆轻骑,滞碍弗前。恶虫毙狩,蛇蛭毒螨。未秋截霜,稼苗天残。终年不登,匮餧之患。卑者楚恶,尊者弗安。愁之苦难,焉可具言。”
至唐朝,子午道又兴盛起来。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署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杨贵妃好食荔枝,人们从不同的文学或文艺作品中均已知晓,这也的确是事实。《新唐书·杨贵妃传》也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荔枝在暑热时成熟,但不能长时间放置,有荔枝荔枝不能离枝之说。为了为杨贵妃运送荔枝,唐开元年间又修复了子午道,并与自汉中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经朝天驿趋剑门关,联系汉中和巴蜀的金牛道(即石牛道,也称南栈或蜀栈)相连,称之为荔枝道。为了保持荔枝的鲜美,用皇命强使驿卒从产地四川涪陵日夜兼程驰递长安,传说“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者甚众”(有的传说三日三夜)。于是便有了唐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期间,漫漫子午道上又不知发生过多少悲壮故事。
自唐以后,子午道便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昔日的辉煌渐行渐远,留给人们的只有只言片语的文字记载和口耳相传的模糊记忆。但它确实存在过,确实辉煌过,确实发生过许多故事。
宁陕网(作者:张铭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