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5)

 学中医书馆 2013-01-17

名老中医经验集-江育仁(5)

3运用热痰风辨治“乙脑”江氏运用热痰风理论辨治“乙脑”,将“乙脑”病程分为初、中、后三期。初、中期以热证、实证为主,后期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
 
(1)初期:此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初热期,一般约3天。症见:突然发热,微恶风,或但热第四卷372不寒,全身灼热无汗、或汗少,口渴,常伴头痛或项强,恶心、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质偏红,脉多浮数。此属暑温邪毒侵袭肌表所致的表热证。治疗的关键是解表散热,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时,不能见惊而熄风,见高热而使用寒凉之品,否则,易使邪陷入里。治宜清暑解表,祛邪外泄。常用新加香薷饮加减。药如香薷、薄荷、葛根、豆卷、僵蚕、连翘、银花。夹湿加鲜藿香、鲜佩兰;呕吐加姜半夏、姜竹茹。不宜用苍术、厚朴,防其化燥伤阴。此期的抽风多数是由高热引起的一时性惊厥,乃属外风。若热退而惊不止,则是邪热入里,内陷厥阴之内风证,相当于早期脑水肿症状,则不在解表之列。
 
(2)中期:此期为“乙脑”的极期阶段,一般约3~7天。症见:高热不退,神志昏迷,或狂躁不安,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反复发作,或喉间痰鸣漉漉,呼吸不利,口渴引饮,大便多秘结,小便短黄,舌苔黄糙或灰黄,舌质红绛,或舌尖起刺,脉多洪数。此属暑温邪毒,化火入里,充斥阳明,内陷厥阴之危急重证,相当于脑实质炎症所致的脑水肿。此时邪火充斥,热、痰、风肆虐,毒火已成燎原之势,一般的清热解毒,凉营熄风等常法等于“杯水车薪”,难济危急。治疗的关键是通腑泻火,引热下行,使邪有去路,从下而泄。所谓“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通腑不必拘于要有结粪,只要大便不是稀溏,或舌苔见到黄、厚、糙或灰黄即可。正如吴又可所言:“温疫以祛邪为急,逐邪不拘结粪。”谚云“温病下不厌早”即指此证。临床常用龙胆泻肝汤合凉膈散加减治疗,药如:龙胆草、生大黄、芒硝、甘草、生石膏、知母、竹叶等,煎汤取液,频频鼻饲给药。不用大、小承气汤,是因其方中有枳实、厚朴,这两味药均为辛燥之品,防其伤津耗液,也与“急下存阴”旨义相背。
 
(3)后期:此期相当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亦属热、痰、风证范畴。
 
这类证型既可单独存在,又常兼夹并见。临床辨治时,应分清主次,互相参合,随证治之。此期应抓紧在发病后6个月内积极治疗,否则,可留下终身残疾的后遗症。
 
①热证:以长期不规则的发热为其主要症状,除重新感邪外,一般属于虚热,多见于中枢性发热、或是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临床可有“营卫不和”和“阴虚发热”二类。
 
营卫不和:容易出汗,汗出不温,面色发白,手足欠温。精神委软,舌淡苔薄。此为营虚卫弱,病不在邪多,而在正虚。治宜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药如黄芪、桂枝、白芍、防风、龙骨、牡蛎、甘草、生姜、大枣。
 
阴虚发热:低热起伏,朝轻暮重,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虚烦不安,口干喜饮,小便短黄,舌光红起刺,脉象细数。此为久热伤阴,阴虚生热。治宜养阴清热生津。用青蒿鳖甲汤加减。药如青蒿、鳖甲、生地、地骨皮、全瓜蒌、麦冬、知母、芦根。
 
②痰证: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一般可有“痰浊”和“痰火”之分。
 
痰浊:以深昏迷或半昏迷、昏睡、痴呆、失语等为主症,亦有吞咽困难、喉间痰鸣等兼症,舌苔厚腻。此为痰浊内阻,蒙闭清窍。治宜豁痰开窍泄浊。可选用:1)鲜竹沥10毫升/次,1日3次,用于喉间痰多;或用青礞石2份,硼砂1份,玄明粉1份共为极细末,小儿每次06~09克,成人15~3克,1日3次。2)鲜石菖蒲汁5~10毫升/次,1日3次,用于昏迷、昏睡;或用白金丸,每次15~3克,1日3次。3)陈胆南星9克、天竺黄15克、远志9克、雄黄粉03克(冲)煎成120毫升,分3次服(鼻饲),用于深度昏迷。如病情危重可酌用至宝丹或苏合香丸,每次半丸,1日3次。4)姜半夏9~15克,煎汤30毫升,放入米醋5毫升,鸡蛋清1个,每日1次,用于吞咽困难者。
 
第四卷373痰火:以狂躁不宁、嚎叫哭闹、精神异常为主症,舌红苔黄。此为痰火内扰心肝。治宜泻火宁神。可选用:1)龙胆草15克,煎水60毫升,加入水飞朱砂03~06克,分3次冲服。2)琥珀抱龙丸,每次半丸至1丸,1日3次;3)牛黄清心丸,每次半丸至1丸,1日3次,如见虚烦不宁,加入黄连15克,阿胶9克,煎汤服。
 
③风证:有肌力和肌张力异常等表现,根据病情可有“风邪入络”和“阴虚风动”二类。
 
风邪入络:以强直性瘫痪为主,肢体强直拘紧,角弓反张等。此为风邪内窜,留阻经络。治宜搜风、通络、活血。用止痉散等虫类药为主治疗。药如全蝎、蜈蚣、乌梢蛇、地龙、白僵蚕、当归、生地、鸡血藤等。虫类药有温燥辛窜、伤津劫液之弊,因此必须佐以生地、当归、鸡血藤等养血润燥之品,所谓“治风先治血”,亦即此意。
 
阴虚风动:以震颤样抖动与不自主动作为主,可出现于全身,亦可仅见于面部或一侧肢体。
 
此为久热伤阴,虚风内动。治宜养阴熄风。常用大定风珠,或三甲复脉汤类加减治疗。药如龟板、鳖甲、牡蛎、珍珠母、生地、玄参、白芍、当归等,并服鸡子黄(将鸡蛋投入沸水中1~3分钟后,取出蛋清,即得),每日1~2只。
 
江氏运用热痰风理论,系统观察了135例“乙脑”后期的患者,治疗3个月后,结果如下:痊愈(全部临床症状消失,一切恢复正常)69例,占511%;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较大儿童或成人能自己料理生活)44例,占326%;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3例,占22%;死亡3例,占22%。
 
(三)麻疹肺炎麻疹肺炎是麻疹最常见的逆证。“脏腑之伤,肺则尤甚。”麻毒时邪不能及时外透,常内归于肺,闭阻肺络,发生麻疹肺炎,在五六十年代是导致麻疹患儿死亡的最常见的重要因素。在1965年以前关于麻疹肺炎的分类,各地报道很多,有按病邪性质分类的、有按麻毒情况分类的、有按病期分类的,没有统一的认识。江氏认为,分类的目的在于指导临床实践,便于临床医师所掌握。因此,分类分型的概念应明确,类型标志要明显,主证要突出,不宜把各种次要的夹杂症和兼症作为分类分型的依据,否则,主次不清,标志不明,那就失去分类分型的目的和实用价值了。江氏通过长期防治麻疹肺炎的医疗实践,总结了“591例麻疹肺炎的分型分证及治疗规律探讨”一文,于1964年11月由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麻疹肺炎经验交流座谈会上作了交流,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好评。经会议讨论,决定由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王伯岳和江育仁为主,制订了“中医治疗麻疹合并肺炎临床分型诊治草案”,于1965年公开发表在《中医杂志》上,为广泛开展麻疹肺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1关于麻疹肺炎的诊断标准(1)病情分型①轻型:病程中体温一般在39℃以下,出疹期间可能在短时间内有39~40℃之高温;呼吸稍促或急促,无发绀,不需要氧气吸入者;肺部叩诊无浊音,听诊有呼吸音减低,一侧或两侧有散在或较多小湿罗音者;X线检查肺部有条状或少许片状阴影,其部位局限一侧或两侧下部。
 
②中型:持续高热39℃达3天以上,出疹期间可高达40℃以上;喘较明显,有轻度或中度发绀,或烦躁不安,需给氧气吸入者;病情较重,有(轻度)呼吸系统以外受累现象,如心血管功能受累、抽风、昏睡等症出现;肺部叩诊无浊音,或有一侧小部分浊音;听诊一侧或两侧肺部有第四卷374较多的细小湿罗音,或密集小湿罗音;X线检查为一侧或两侧肺的上部或下部有片状、小片状模糊或点状密集阴影。
 
③重型:高热395℃以上,持续不退,或体温不升者;喘憋严重,有重度发绀需较长时间氧气吸入者;病情严重,有明显呼吸系统以外受累现象,或中毒症状严重者;肺部一侧或两侧有较大部分的浊音,听诊两肺满布中、小或细小湿罗音,及一侧或两侧明显管状呼吸音;X线显示一侧或两侧肺部有大片状阴影或部分融合样阴影,或两肺满布密集的点网状及小片状阴影而有融合趋势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