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庄子认为当是的社会发展是个死胡同。他认为如果人们不约束自己的欲望,而物欲横流,你争我夺,甚至不惜使用武力的情况下,他认为这首先是错误的方向,因此他总是和执政者唱反调。让他做丞相他不去,让他做什么都不做,而且用这样的不合作,用生命苦谏当政者,甚至是各个小诸侯国。他可能非常反感为了利益各个诸侯国诉诸武力的做法,他不合作,也是一种反对战争,力求和平的生活向往。这是核心。 2. 庄子是这样不世出的才人,如果做一些很无聊的大官们做的事情,就会占用他的精力,无法完成他的报复。他认为他的是一个思想家,往往和当政者的要求南辕北辙,当政者不能容他。 他希望人们减少物质欲望,更加平和的生活。他生的时候非常贫穷,甚至往往缺衣少穿。他死的时候也不要棺材,甚至说做了棺材,只是防止不被乌鸦吃掉,但是最后还是被蝼蚁吃掉了,为什么要偏心呢,所以连做个棺材都舍不得,觉得没有必要。这样,其实他是在用最后的气力来警示世人,不要物欲横流,特别是不要为了物质上的等级和享受去用战争和掠夺的方式进行,民不聊生。当然,他的门徒还是心里直嘀咕,我们跟着你得到的是这样的生活呀。 让庄子去做宰相,其实庄子担心的是他的警世的作用就无法发挥了。他必须穿的好,吃得好,在他看来,穿得好,吃得好,就离供桌上的肉类不远了。他认为,给一个诸侯国(楚)做宰相,只是一种对等级和政治的妥协,无法对当时偏颇的世事进行警示了。而他担心的就是社会的偏颇。的确,在庄子不久,就出现了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最后的结果,是武力而不是道理给出答案。春秋战国时候当时多么严重的内乱和内耗,也催生了当时的诸子百家。为什么出现了那么辉煌的诸子百家的争鸣,就是社会的严重纷争如何解决的问题。最后是秦始皇依托当时的秦朝的经济和数百年的发展,采用法家思想,还是以武力统一了全国。但是并没有赢得长久的和平。庄子写了那么多的文章,让人们减少些物欲,把人的生命放在大自然中去看待,人的生命本不过是一棵小草,一棵大树,不要过度解读。 但是秦始皇仍然置若罔闻,大兴土木,另外,求子孙万世为皇帝。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说一不二,唯我独尊。虽然中央集权,防止内乱是需要的,不过大兴土木,制作大规模陵墓的做法是胡闹的。秦始皇走中央集权统一的路子是对的,但是采用万世世袭的方式和政治上认为必须采用大兴土木形成等级制度的方式是错误的,世袭,既然有一个人永世为皇帝,那么就有人,更多的人永世不得翻身。于是陈胜吴广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庄子,应该在没有坟墓的地下凄凄惨惨的苦笑一下了。这是中国文化中自省的文化,但是改朝换代的惯性一直没有改变。这并不只限于中国和中国文化,而是人类普适的。是否让物质俘虏了自己的灵魂,是否觉得国家政治就必须是奢华,等级森严,永世不变的? 这就是庄子,人们把他归在道家一派,但是他更是一种普适的文化思考。而且直到现在的国际关系都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有人说,庄子生不逢时,其实,时势造英雄,当然,时势制造了思想家,庄子的逍遥,所谓恣肆汪洋,都是表象,他希望世间要逍遥,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而力戒物质上的过度欲望。这在当时是不得不发的强烈的时代呼声,而不是他在逃避,在不负责任。他太负责任,甚至让自己的生活俨然若草,若树,若土,若水。没有战国的纷乱,就没有庄子,就没有庄子的寓言。几千年来,人们被庄子的文章迷惑了。有时候,读懂一个人的文章,需要尽量知道这个人的生活路径,否则,就读不懂。有这样的文人,如同焚书坑儒的儒生,如同被烈火烧死的哥白尼,他们因为有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不为当权者所容,而以身殉葬真理。庄子没有殉葬,但是他用自己的一生在担当社会文人和思想家的责任,他知道他的设想可能是周围的朋友,亲戚将来命运所系,那就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压迫和最终的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