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德哲学爱思辨,庄子哲学重寓言,我为什么建议你学哲学

 芳草屋845 2019-08-18

第一次接触到哲学,我就被深深震撼到了。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异常兴奋。那一次,我如饥似渴地捧着一本《中国哲学简史》,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要知道那时的我几乎都快记不起专注于读书而忘记时间是什么感觉了。

从高中到大学,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理科生,机缘巧合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文科,于是接触到了中国哲学。在读《中国哲学简史》之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任何和哲学有关的东西,更别说有什么感悟了。

哲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我发现诸位先贤留下的道理能切切实实帮助我解开生活中的一些矛盾。那种豁然开朗的心态,是我在接触哲学之前从未体验过的。

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哲学”这个宝藏分享给大家。如果你想让你的精神趋于宁静,如果你想更好地享受生活,不妨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古代先贤留下来的哲学著作,吸收他们著作中的人生哲理。

康德哲学爱思辨,庄子哲学重寓言,我为什么建议你学哲学

下面,我会首先大致介绍一下中西哲学的特点,继而对哲学是否“无用”的疑问展开讨论,最后给出我为什么建议大家学哲学的理由。

一、西方哲学概述

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以后,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想随之而来,于是对哲学感兴趣的学者,有多数将目光集中在西方哲学上,继而掀起了一股又一股西哲“热”。那么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哲学的含义是什么呢?

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哲学的英文单词是Philosophy,这个单词是由philein 和 sophia演化而来的,翻译过来就是“爱智慧”。

这里的智慧不是市井小智,这里的智慧有一种体悟真理的味道。

康德哲学爱思辨,庄子哲学重寓言,我为什么建议你学哲学

西方哲学的思辨意味比较重,如康德著的《道德的形而上学》。书中许多理论更趋向于纯粹的理论思辨,但是细细读下去的话,却觉得字字都是精华。面对这本书,如果没有点耐性,可能比较难以读下去,而且也很有可能看不懂。

其实,许多西方哲学确实面临着和《道德形而上学》一般的尴尬境况,主要还是因为现在国内流传的许多版本属于翻译版。翻译过来的书就算翻译得再好,也有翻译者的主观理解。可能读译本的话,对原著真正的思想理解起来会产生一定的偏差。

因此,在西方哲学体系里面,那些能够拿来直接“用”的东西比较少,因为西方偏重思辨,这些相对抽象的理论要世人直接拿来“用”,可能有些强人所难了。

二、中国哲学概述

那么中国哲学是不是也比较抽象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中国的“哲学”是什么。

其实,在我国古代,并没有所谓的“哲学”一说,哲学这个词语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与中国的“形而上学”有些相似,于是人们就把中国古代先秦著作中类似“行而上学”的思想统称为哲学。所以,我们姑且将中国哲学看成是“形而上”的“理”,和道家的“道”相似。

但是,中国哲学也会如西方哲学那般让人难以读懂吗?其实,想要读懂中国古代名著背后“形而上”的哲理还确实需要一些功夫,但是想要知道古代名著的意思,就相对很简单了,为什么这样说?听我慢慢道来。

我国古代诸多先贤留下的著作中,相对比较难读懂的大概除了老子的《道德经》以及佛家经典了,其它著作中的大多数还是比较“接地气”。为什么说这些作品“接地气”?

因为中国古代的诸位先贤在叙述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原理时,更喜欢将原理下落到一个具体实例上,即中国古代思想家喜欢举例子。即便是在《道德经》中,纯粹的理论推理也相对比较少,老子也常常会通过预设一个情形来说明一些道理。除了对阐述“道”的那几个章节可能比较晦涩外,其它类似讲“守柔”这类思想的章节,多多多少少会掺入一些言简意赅的例子。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中国古代各位哲学家的文章都是文言文,比较难懂。要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正是因为如此,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在表述习惯上存在逾越千年的默契。中国人总比外国人更有优势去参透中国古代名著中的哲学思想。而且现在许多西方思想家对我国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进行了多番解读。外国人都能参悟晦涩的《道德经》之思想之一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想知道先贤留下的文章的意思自然不是一件难事。如果一点要说难,那就难在畏难情绪和花费的心思。

同时,中国古代的许多哲学原理都是用一个又一个或怪异、或意味声长、或让人忍俊不禁的例子展现。如《庄子》一书中,许多哲学原理庄子都是用例子或者寓言的形式指出的,如“混沌之死”。

因为以寓言暗示哲理,寓言故事是表面的东西,所以读起来自然比纯粹的理论容易得多。但是如果想要真正理解例子或者寓言背后的道理就比较难了。

毕竟我国古人最不喜欢的就是“拿来主义”,他们觉得只有自己体悟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所以中国哲学的一些古代先贤的文章,明白意思容易,读懂难。

康德哲学爱思辨,庄子哲学重寓言,我为什么建议你学哲学

三、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特点

通过上面的概述,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一些特点。

第一:西方哲学更多倾向于纯粹的理论推理;而中国哲学可能更加倾向于用例子或者寓言等将哲学原理演绎出来。

第二:学习西方哲学需要钻研精神以及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学习中国哲学则需要发挥我们自身的体悟能力。

第三:无论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追根究底,求的都是一个“理”字。西方哲学家和中国思想家都承认“理”的存在,但是谁都没有办法完全琢磨透这个“理”。

于是,因为中西方哲学家一生所追寻的“理”是个捉摸不透的存在,就有人说“哲学无用”。

康德哲学爱思辨,庄子哲学重寓言,我为什么建议你学哲学

四、哲学“无用”?确实无用

为什么说哲学“无用”,是因为哲学本身就不是“用”的,也不可以“用”。

人在探寻哲学时展现的是人对“真善美”的向往。哲学更倾向于这样一种存在:“明明随处可见,但是却看不见也摸不着”,就如庄子所说,“道”无处不在,它可以在路边的砖瓦片里,可以在一只小虫子的身体里,也可以在尿壶的屎尿里。

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认为,哲学是让花之所以为花,人之所以是人的存在。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何谓行而上?就是超越了客观形体的存在,但是它切实存在,而且,形体因为它的存在而展现出区别其它客观事物的特性。

所以,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形而上的哲学之理下落到了人世间,继而成就了万事万物。

试想一下,让万事万物之所以成为万事万物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我们几乎可以看成是“上帝”。那么,人类可以“用”“上帝”吗?当然是不能的。

康德哲学爱思辨,庄子哲学重寓言,我为什么建议你学哲学

所以,哲学是“无用”的。

哲学之所以“无用”,是因为我们人这般小小的身躯、渺小的心智,怎么能“用”得了这无边无际的“形而上之理”呢。

其实包括我们人类自己,何尝又不是“形而上之理”下落到世间的一种存在呢?

我们可以把哲学之理比作一个巨人,我们全体人类可能就是巨人身上的一根汗毛,汗毛能够去“使用”“巨人”吗?这便有些狂妄和本末倒置了。

五、哲学无“用”,但是追求哲学之理的人“有用”

只是,我们人类虽然无法去“用”哲学,但是好在我们人类有探索精神。凭借着我们顽强的探索精神,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世界各地的人类文明先后出现了研究“哲学之理”的人,许多人不理解这些人,认为他们比较怪异。不是他们怪异,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巨人”的模糊模样之后,忽然发现,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实则荒谬至极。举个例子,如古代的“君权神授”。王充的那个年代,所有人都认为“君权神授”是真理,但是思想家王充因为自己对“真知”的不懈追求,进而体会到所谓“君权神授”不过是鱼肉百姓的借口,是大大的谬误。但是王充却是当时拥护“君权神授”的“读书人”眼中“大逆不道、不知死活”的异类。

王充是不是异类,他的言论是不是荒谬,千百年的我们为他正名了,“君权神授”确实荒谬,他是当时鲜有的“清醒”的人 。

其实,探寻哲学之理的人不敢狂妄自大,他们带着敬畏之心去探寻“哲学之理”的痕迹,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得以推翻了一个又一个肤浅的迷信谬误。

康德哲学爱思辨,庄子哲学重寓言,我为什么建议你学哲学

即使世人没有从谬误中苏醒,但是追寻哲学之理的思想家们因为抓住了哲学之理的丝缕痕迹而能够保有相对清明的眼界。

或者更加通俗的说,因为思想家们追寻哲学之理,继而才能有所领悟,于是思想家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不一样。

举个例子,别人看到夫妻吵架可能眼里反映的的是脾气暴躁的妻子和不依不饶的丈夫,而对哲学有一定研究的思想家,根据研究的深度不同,可能看到的东西就不一样。有的思想家可能看到的是浮动在夫妻二人内心中利己的“欲”;有的思想家则可能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看到的是世人内心对“自我”的“过度偏执”。

为何说追求哲学之理的人“有用”?因为他们头脑清醒,面对事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压缩自己的主观情绪,继而能够比普通人更懂得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带入自己的立场。

或者可以这样说,因为研究哲学的人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样,不是从“对‘我’有好处”这个角度出发,而仅仅是从这件事情本身出发,于是他们分析一件事情就更加倾向于“这件事情该怎么做”,而不是“我认为这件事情该怎么做”。

要知道,哲学之理是包容万物的,不存在“我”这个概念,能脱离“我”这个概念束缚的,大概就是哲学这个巨人给那些力图看清他面貌的思想家最大的奖励了。

康德哲学爱思辨,庄子哲学重寓言,我为什么建议你学哲学

因此,探寻哲学真理并有所得的人睿智且“眼神”锐利,他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东西,这样的人能不“有用”吗?

世人都以为自己眼见的就是事件实际,但是事件实际的背后还有本质。就如破解一桩扑朔迷离的杀人案一般,许多人可能更加倾向于全力追踪杀人犯是谁,该如何处置杀人犯;而探寻哲学踪迹的思想者,更关心的可能不是如何处置或者说如何杀掉杀人犯,而是专注于探寻杀人犯之所以杀人的深层原因,继而从本质和源头上解决“世人相杀”这个问题。

不知绳索在哪儿,便只能蒙眼摸索。而研究哲学之理的人,手中握着的恰恰就是“绳索”,虽然有时候也可能是稻草,但是起码手中还是有东西的。所以,哲学虽然无“用”,但是追求哲学之理对自身的发展以及素养的提高而言,十分“有用”。

康德哲学爱思辨,庄子哲学重寓言,我为什么建议你学哲学

因此,我十分想提醒大家,明明有这样好的哲学精华存在,为何不抓紧短短的人生,看看这广纳万物的“哲学之理”到底散发着怎样的光彩,又为何不去探寻探寻不同思想家眼中的“哲学”都是什么“颜色”呢?我能确定,试图探寻哲学之理的你一定会收获颇丰,并且会在多年以后由衷感谢当初燃起探寻哲学念头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