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盖上官员“抑郁而跳”鉴章后为何迷雾多?

 3gzylon 2013-01-17

“天地无终极,人命如朝霞。”他们有光鲜的官员身份、体面的政法职业、稳定的生活来源与收入,但他们为什么还是选择了纵身一跳或自缢离世,扔下父母,扔下妻儿,扔下功名,扔下信仰,扔下誓言……带着“抑郁”去了另一个世界。难道他们真的“看破红尘”、“放下名利”了吗?

送应氏诗二首
                                                           
    其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可以理解为:形容时间岁月之长就像天地一样没有终结的时候,而人的寿命之短就像早上的霜露一样;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的意思跟第一句类似! 

这2句话都是建安时期文人的一个典型心态,在当时战乱的年代,人的生命得不到最基本的安全保障,所以就像曹操有一句类似的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
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广州公安局昨日在金盾网上发布消息称,20131818时许,广州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祁晓林自缢身亡,终年55岁。官方称其生前身患疾病,有抑郁症状。官方称并没有发现祁晓林同志有违法违纪问题。

据山西晚报报道:2013111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政府就凉州区法院副院长张万雄坠楼案件向媒体通报了其死亡原因。10830分许,张万雄被发现坠亡后,凉州警方排除张万雄被他杀的可能性,确定为自杀。官方称张万雄死亡系抑郁症自杀所致。其单位及家属表示对调查结论无疑义。

办案人员在张万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封遗书,经过笔迹鉴定,认定系张万雄本人所写。11日,凉州区政府部门公开了遗书内容:“各位领导、同事及我的家人,永别了!我因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不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所以我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我的死和组织及任何人、事无关,纯粹是由于疾病所致,得了抑郁症的人真是生不如死,请大家理解我以这种方式离开这个美好的世界吧……我选择了轻生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各种猜测,给我的家人及组织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请你们原谅我吧。”

在年初三日内,接连有2起政法官员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发生,一个南方一名公安副局长,一个北方一名法院副院长。这样身居要职的政法官员因自杀而引人关注———令人难以理解,拥有“高位重权”、“好生活高福利”的政法官员,为何也会走上山穷水尽呢?而同样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他们死后引起的各种坊间猜测以及由此引发人们的争议还会继续。

“有些突发事件发生后,部分官员缺乏危机处理经验,让自身也陷入了能力和心理的双重危机,不但要手忙脚乱地处理善后事宜,还要承受来自上级和社会的压力,这也可能成为官员自杀的原因。”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成言教授曾经如此分析。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曾经说过,他不相信官员自杀的原因都是“工作压力大”、“抑郁症困扰”,他认为一些官员表面风光,内心却有着无人知晓的秘密和苦恼。

但是不管官方结论如何,舆论总是难免把官员自杀与腐败相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邵道生就曾经公开对媒体表示:“我的看法,对位高权重的官员自杀,不能混同于普通人的自杀,恐怕他们的自杀与整个社会反腐败的'大气候’有关。”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笔者有理由相信官方的结论,也相信他们生前是清正廉洁的政法官员。但是,针对时下官员因抑郁而自杀现象,无论何种原因,非正常死亡背后到底都有啥玄机?有关部门都应多问个为什么?是不是拿“抑郁症”当遮羞布?是何原故让他们“抑郁”病魔缠身?官员的“抑郁”压力主要来自哪里?官员的“崩溃”因何而生?是什么让他们惶惶不安?为什么官方总是匆忙之下以“抑郁症”盖棺论定?一旦盖上“抑郁”自杀的鉴定大章意味着啥?“问号”有时扑朔迷离,“句号”有时云里雾里,也许这一连串公众的“问号”是永远的“迷雾”。(宋丞策)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