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解读(连载二)

 自学中医的医馆 2013-01-17

连载二

阴阳、三阴三阳及治疗大法

   

要解读《伤寒论》,就必须对目前流行的以内经、经络、五运六气、五脏六腑等理论来比附《伤寒论》研究的方法进行抛弃。按照赵洪均老师研究《内经》的方法——回到《内经时代》的方法,回到《伤寒论》的原文,回到伤寒论的时代;彻底摒弃宋元以来的理论;同时,借助近些年很多专家研究《伤寒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结合自己的理解,通过本次的写作,逐渐总结出了一套我自己的所谓“创新”理论。

要解读《伤寒论》,就必须对其中的名词术语进行全新的解读或定义,否则,沿用宋元以来对其中的名词术语的解释,就又落入了陈陈相因的境地。于我的解读《伤寒论》无补。

以下就是我通过对《伤寒论》进行学习研读过程中,对《伤寒论》中的名词或理论进行了重新的理解或定义。我认为有必要对一部分的《伤寒论》中的名词进行定义。

以下我为了新解《伤寒论》而对一些名词术语的重新定义。参照了老师的《内经时代》一书的立意,就是回到“伤寒论时代”来解读伤寒论

一、阴阳

    

此为第一等重要的概念。

古人云:诊病当首别阴阳。此乃为中医界公认的定则。

我认为:古代中医,包括张仲景老师,其首别“阴阳”的原则,是为了区别患者患病时整体的应激反应状态:诊病首分阴阳,即作为医生,首先应区分患者患病的属性是“阳性病或阴性病”。阳性病,就是指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身体出现了发热、亢奋、呼吸急促等症状;即患者的生理反应状态是趋于“太过”,故命名为“阳”性病。患者无热,反而恶寒,有倦卧、思睡等症状,在生理反应状态上趋于“不及”,于是称其谓“阴”性病。

其理论根据就是《伤寒论》的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就是古代的中医,也是《伤寒论》中用于区分“阴性病或阳性病”的纲领性条文。而此前很少研究者对此纲领引起足够的注意与重视——此为我发掘的《伤寒论》中关于“阴阳”的定义。且郑重的首先提出来。作为研究《伤寒论》的首要定则。且“首别阴阳”也与《伤寒论》的治疗大法是息息相关。所以,把这条放在第一位。

   在区别了患者的“阴阳”病性后,就决定了治则:阳性病,其治疗原则的汗、吐、下、清等。“太阳阳明合并病”的治疗原则为“先表后里”;张仲景老师推崇“下不厌迟”;少阳与太阳病或阳明病的合并病的治疗原则是从“少阳”的“和胃”?;而阴性病呢,其治疗大原则就是“先里后表”的急“温里、救里”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出老师的谆谆教导:阳性病要“攻,下不厌迟”,而阴性病呢?则是“急,温里救里”。可见老师对必须区分“阴阳”的重视程度。一个是“不厌迟”,一个是“急”温里救里。这样,张仲景老师的“伤寒心法”就昭然若揭了。

    这也就是古代医生为什么强调必须首分“阴阳”的原因。也是我读《伤寒论》时首先唔出的张仲景老师的“伤寒心法”。可以说,是中医的“治则”确定了首分“阴阳”的原则。

   在我们当今的中医界,大部分从医者都把“阴阳”的理论举的高高的。待到了开始治疗时,很多人就开始“偷换”这个基本概念了(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欢迎批评)。在现今的中医界,包括普通中国人,嘴上也是经常说起阴虚、阳虚,肝阴虚、肾阳虚等等的中医名词;从这样看,好像是中医目前已经深入人心,且人人都是中医粉丝了。其实,此时的“阴阳”已与古中医师(张仲景及其以前的时代)所说的“首别阴阳”的“阴阳”已经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了;目前这些五脏“阴阳虚实”的概念基本都是次级的概念(见热则阴虚,见寒则阳虚)。而这些次级的阴阳概念与“治病当先别阴阳”的“阴阳”相比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与张仲景老师在《伤寒论》里论述的“阴阳”已大不一致了。现今中医从业者在治疗时所谓的五脏阴阳虚实,大部分是异于张仲景老师的六病辨证理论的。

     结语:中医把患者应激反应呈太过的(发热),命名为阳性病;呈不及的(无热恶寒),命名为阴性病。在《伤寒论》时代,阴阳与五脏六腑分开,把“阴阳:作为中医理论的顶级分类出现。

二、《伤寒论》中三阳病、三阴病。

此不为我的创新解释。

诊病首分阴阳,为了治疗的需要,然后把“阳性病”又进一步分为:太阳、阳明和少阳病三种类型;把“阴性病”又进一步分为太阴、少阴和厥阴病三种类型。此三阳病、三阴病不是人体经络理论论述的三阳经与三阴经,与人体的经络无关。

按照人体在患病过程中应激反应的强弱来区分这六种类型的病,则;根据患者在患病时应激反应所调动产生的“阳气或正气”的强弱,设定了阳性病的三种类型——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根据人体在患病时应激反应时调动正气出现不足的程度,设立了阴性病的三种类型——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结语:六病与经络无关。三阳病、三阴病仅仅是对人体患病时出现的“阳热或阴寒”程度或状态的一种描述,为了治疗的方便,阴阳又细分为三阴三阳。下面还要详细的解读这三阴三阳。

三、新解“欲解时”概念

按照目前一般理论,“欲解时”:指邪气可能得解的时间,并非病愈之时。(摘自伤寒论教材)。

故,教材又讲到:疾病是复杂的,病症缓解的因素也有多个方面,了解六经病预解时辰,深刻理解自然界的阴阳盛衰对病症的预后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上重要的。但掌握的太死,或生搬硬套,不仅有泥古不化之嫌,且于实际也无裨益。

所以,一般对此的解释就是病症缓解的时间段。大多人则指责此条,认为无道理。

感谢我们古代的学者,尽管历代的中医大师对此条指责声不断,但没有把他删除掉,就从这点看,古代学者对学问的态度也值得佩服。

而我的新解则不同,我认为,此处的“解”字,不能作为“邪气得解”来理解。查字典,“解”字有7种解释:1、分开;2、打开;3、解除;4、解释;5、了解;6、解手;7、解方程。按:古代对患病后康复的用字一般是“”字。“解”一般不用于“病”的解除。所以原解释应该不通。

我认为,此处的“解”应该按“了解”来解释可能更恰当。那么,对“欲解时”概念的新解就是: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和掌握这“六病”病性的太过或不及的程度,张仲景老师(及古医者)对每一种“病”,提出了一个“欲解时”的概念——即患者在患某种病时人体的应激反应强弱程度,而用一天中的某些时辰段来比拟;以这个时辰段里的阳热或阴寒的程度,来代表某种病的发热或寒冷的强弱程度,即病的寒热程度。拿现代语言,就是“欲了解某种病的应激反应的强弱程度,可以通过“一天中某某时辰段的发热或寒冷的强弱程度来类比理解”。这也是借用当时阴阳家的通用语言,通过对自然界一天的各个时辰段发热或寒冷的强弱程度,来比喻这六种病发热或寒冷的强弱程度。而这在当时的语境下,是很容易让大家理解的,现在我们反而不好理解了。

    以上就是我对“x病欲解时”的现代解释。不知是不是属“原创”,呵呵。

按照人体应激反应的程度,来解释这六种病的就是:太阳病——呈太过的应激反应,发热恶寒,其发热程度相当于09--15这个时间段,自然界发热的程度;阳明病——呈太过的应激反应,发热恶热,其发热程度相当于15--21时间段,自然界发热的程度;少阳病——呈太过的应激反应,其发热程度相当于03--9时间段,自然界发热的程度;太阴病——无热而寒,呈不足,其寒冷的程度相当于21——01时间段自然界寒冷的程度,少阴病——无热而寒,呈不足其寒冷的程度相当于23——01时间段自然界寒冷的程度;厥阴病——无热而寒,呈不足,其寒冷的程度相当于01——7时间段自然界寒冷的程度。

从中也可以看出,阳性的热型是怎样的。而阴性病呢,由于都有表现在子时的寒冷程度,说明了三阴病都有达到厥逆的状态而死亡可能性。

结语:“欲解时”就是对六病的阳热或阴寒状态的一种比喻性质的表达或描述方式。古代人喜欢用比拟的方法把问题讲述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