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学好《伤寒论》——致伤寒学习班的各位同学

 江河日月勤 2018-07-31

在中医领域,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领域,《伤寒论》都堪称是一部奇书。假设让一个从未了解过中医的人同时接触《伤寒论》和《黄帝内经》,他会发现,至少《黄帝内经》还有理路可寻,多少有可理解的部分,而面对《伤寒论》,基本上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正因为如此,在养生、中医热潮蔚然成风的当今时代,谈论《黄帝内经》者比比皆是,而谈论《伤寒论》者则寥寥无几。

如何学好《伤寒论》——致伤寒学习班的各位同学

东 汉

张仲景

而正是这部少有人问津的奇书,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付疾病的“防火墙”,临危救难的“急救手册”。毫不夸张的说,它的简易性与实用性,远远超过了《黄帝内经》。禅宗里有一本书叫《指月录》,初学佛的人读它用如初学医的人读《伤寒论》一样,但是,就是这本有如天书的著作,忠实地记录了从达摩来到中国以后佛陀心髓的代代传承。如果用佛法的禅宗与教理作个类比,伤寒可说是中医领域的禅,内经则是中医领域的教。禅,入门难,而成就易;教,入门易而成就难。伤寒与内经就是如此。

一部伤寒,全是谈论疾病的症状,基本不讲什么道理,学者似乎无理路可寻,这一点真有点像禅。禅不谈深奥高妙的玄理,只是教人直视坐禅人最想去除最想逃避的烦恼、念头的本质,烦恼与念头中,就藏着完全解脱之道。伤寒也只是教人认识最令人苦恼、最想赶紧消除的疾病症状的本质,症状里就藏着最完美的解决之道。实际上,伤寒的理,并不逊于内经之理,甚至,更加深远。

我曾概括其理有三:

一:药理、即每味药在方剂中的性质、功能。这一特点基于《神农本草经》而又有伤寒自身的发展运用,即伤寒对药性的理解与运用并非完全等同于本草,而是有着它自身的独特性。关于此点,日本人吉益东洞所著《药征》一书可作参考。

二:方理,伤寒的方理源于《汤液经法》,但为什么如此几味药组织在一起即能对治相关症状或疾病?关于此点,科学发达的今天也是一个不解之谜。后世医家借鉴、模仿伤寒方剂而创立四万多首方剂,仍然无法超越经方的事实说明伤寒的组方确实深奥无比,非人力所能为。其组方之理究竟如何?恐怕只能存疑。

三:数理,即伤寒方剂的用量其中暗合《易经》数理。比如:桂枝、柴胡都属木系药,而桂枝常用3数(木之生数),柴胡多用8数(木之成数)。附子为一枚(先天乾数)擘为8瓣(先天坤数),大黄多用4数(金之生数),乌梅丸用3数(300颗)等,都与河图洛书之数相符。而关于此点,也是古今伤寒派医家不知其所以然者。

对于如何学好伤寒,代有名家提出经验之谈,归纳起来无非是传统的方法:必须熟读甚至背诵伤寒条文及方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笔者把这种方法比喻为佛门的“只管打坐”、“久坐必有禅”的修持。除了这种下死功夫的方法外,更有高明的捷径,“但重见地,不重行履”禅门的修持,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即从宏观、框架、认识论上理解伤寒,如同先要盖好房子,才能谈得上装修、装饰、布置家具。

现代科技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学习条件,比如,一个软件,就可以帮助我们在手机上快速搜索、查询条文和方剂,与其把时间精力放在机器都能做的事上,不如把时间精力放在理解伤寒的构架、见地上。当然,通读全文,熟悉方剂的基本功还是必须的。

那么,如何学好伤寒呢?详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过很多,这里,只是提纲挈领地谈及要点、原则。

首先,必须对伤寒有兴趣,愿意为这门学问花费时间与精力。大而言之,是对健康要关注,对疾病带来的痛苦要有敬畏。

其次,要建立“言症状不谈病理,出治方不谈药性”认识观。一部伤寒,讲的全是症状以及对治法门。伤寒的经方治什么病?什么病也不治,它只对治相应的症状。而症状是伤寒认识、研究疾病本质的唯一工具。至于脉象,也要归纳到症状的一种去认识,如此以来,完全剥去了坊间把脉象神秘化、高深化、诊断垄断化的外衣,为有意学习伤寒的人赶走了一只虚拟的拦路虎。

其次,要建立一个基本的伤寒认识论——“六经钤百病”,即把所有的疾病归类到六个大的范畴去认识。在伤寒看来,所有的疾病高度归纳无外乎阴性疾病与阳性疾病,而阴性疾病有三:太阴、少阴、厥阴;阳性疾病有三:太阳、阳明、少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六经辩证。“宁失其方,莫失其经”,这是伤寒重视六经辩证的体现。

再次,如何把病人陈述的症状归类到六经病中?这是诊断的重要步骤。这就需要掌握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1、熟悉六经病各自的症状特点。比如,三阳病是实、热的特点;三阴病是虚、寒的特点。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是寒热往来。2、熟悉六经病的提纲;比如: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3、熟悉六经病的主证。六经的主证,相当于,这一大类疾病的共同核心特点,比如,少阳病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面对病人陈述的纷纭复杂的症状,应该如何抓住其要点?这里有一个捷径。首先要辩明症状的阴阳性质,阴阳是疾病性质的总纲,明辨了阴阳,就把疾病分为了二类:阳性疾病与阴性疾病。而一旦分清了阴阳,则进一步又分为了三阴、三阳。如此,就把疾病的研究范围大大缩小了。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前面所讲的三个要点去对照,就不难把握繁杂症状的要点了,将之归属于六经就轻而易举了。

最后,熟悉方剂的主证。就如同西药的主治说明书及禁忌一样,伤寒的每一个方剂都有其主证包括治禁。比如,桂枝汤有恶风、汗出、脉浮缓等,酒客忌桂枝汤等。麻黄汤有恶寒、脉浮紧、体痛等,并有“麻黄九禁”的禁忌等。当熟悉了方证,选用最符合病人所陈述的症状的方剂,对症下药,就叫方证相应。要注意区分清楚六经的主证与方剂的主证的不同。

这就从全局、框架上掌握了伤寒治病的整体思路。

同时,在掌握了《伤寒论》的基础上,还要深入学习《金匮要略》,因为它是伤寒不可匮缺的补充与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